因为是浅析,所以说的不是很全面,“沧海之一粟”;因为是浅析,所以通俗些,没有罗列许多数字,以免有凑字数之嫌;因为是浅析,所以内行人士看完难免有JUST SO SO之感。
国人一提到日本,总习惯在称呼前加一个“小”字,而日本除了国土、资源、人口等方面比中国逊色许多以外,其它方面很少有比中国小的地方。日本的国旗是日之丸。The sun rises in the East.It sets in the West.日本的的确确在东方“升”起,而又“落”于西方发达国家之列。中日经济关系的良好发展对亚洲至关重要,对世界的经济也有着重大的影响。
日本是“后工业化国家“,中国正在为工业现代化而不懈努力。两国的经济结构是极为互补的。(至少二十年会是如此)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钢铁生产国,每年却仍要从日本进口大量的高级钢材;在“中国制造”的产品中,包含着很多“日本制造”的影子:电视机成本一半以上的显像管几乎都是日本企业生产,DVD的核子技术为日本的3C联盟所掌握,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扩大内需政策,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入WTO并严格履行“入世”承诺,给日本的企业带去了大量的定单,获得了多方面的经济效益。在中国的日资企业多为中小企业,效益也都有不错,它们将珠江三角洲作为它的‘出口’根据地,长江三角洲作为进入中国市场的前沿阵地,北京作为研发的基地)在中国这块最具市场潜力的地方投资,拓展了国际市场,提升了利润空间,有利于日本的产品出口,企业的长远发展和自身的产业的升级换代。当然中国也从日资企业那里得到了资金,技术,管理经验等,从上世纪80年代日方的贷款,为沿海地区的基础建设发挥了重大的作用(当然这是个双赢的过程)。
中日经济关系的发展也不是一帆风顺,靖国神社的鬼影时不时的出来一下搅和一下。日本的对华直接投资也并不是一直上升而是有起有落,每个项目的金额也不像过去那么高了,对中国的技术输入也颇为保守。近几年,日本内部经济的持续低迷,对外投资萎缩,开发援助削减,军国主义的复活都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中日经济关系的发展。日本的在华企业也难以融入当地的文化,仍固执的按日本国内的经营方式管理,这样也不利于日资企业的发展。“政冷经热”只是相对于中日一直难以舒展的政治关系而言的,日本的海外资产2000年达到3.2万亿美元,民间资本的实力也非常雄厚,中日之间的经贸关系难以与两个大国的地位相匹配。中国在过去的十多年里,市场经济逐步建立,并取得明显的成效,从而极大地提升了中国在亚洲的地位,国企改革初显成效,但与预期仍有着很大的差距,中国还应更加的开放,当然更开放了,对外的依赖度也将持续上升,中国民族自已的东西尤其需要振兴。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与日本平等的对话。中日两国的经济都处在一个急需改革的时候,两国经济关系的和谐健康发展任重而道远!
中日经济关系的发展潜力巨大,前景也是好的,如何更好的发展,得有个解决方案solution,但我更喜欢用resolution这个词,只有彻底的“决心”才能真正的“解决”问题。各种各样的“家”们或许人他们的专业角度出发提供不一样的解决之道。我是“学生家”,只能说出自已的想法。两国的经贸往来不宜“久胜”,中国对美国的贸易顺差还没几年呢,美国就找出各种理由要制裁,日本方面好像一直都是相信“沉默是金”,尝到了甜头,当然没事偷着乐了,可是中国人不答应了,你日本赚我们的钱,军国主义又抬头,我们买你们商品干嘛?!于是中国人尤其是大学生中,形成“抵制日货一族”。由此可见互惠互利,共同发展,才为长久之计。孙子兵法里有这样一句话:“故知兵之将,民之司命。国家安危之主也。中国正需融汇中日的将才了,留日学生的整体素质已大不如以前,真正的有谋略的人才非常稀缺。中国是不是也能像上个世纪初的时候派遣大量的公派留日学生,知己知彼,从而最终在对日的经济关系发展中取得全胜呢?
后记:此文是我2004年读研期间,选修经济学时交的一篇课程论文。经济学我是外行,文字也多为“堆砌”,当时教授我们的徐强老师却打了一个相当高的分数。我想,更多的是勉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