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2)明察秋毫,刘邦玩弄韩信的个性于股掌之间


这一天,一个长驴脸、细眉细眼的小伙子到西楚集团应聘,这家伙身高超过一米九,不知道是过敏性鼻炎还是伤风感冒,一进门就不住地吸溜鼻涕,一看就是穷困潦倒之人。他就是楚汉相争中最著名的韩信。司马迁在《史记·淮阴侯列传》中记录了他未发达时的事迹:淮阴侯韩信者,淮阴人也。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常从人寄食饮,人多厌之者。常数从其下乡南昌亭长寄食,数月,亭长妻患之,乃晨炊蓐食。食时信往,不为具食。信亦知其意,怒,竟绝去。看见亭长的妻子不喜欢他,韩信一气之下跑到西楚集团应聘。韩信非常欣慰,这一次面试主管竟然是西楚集团的总经理项羽。鉴于陈平的教训,项羽特别在意应聘员工的人格、品德等操行。
他简单地浏览了韩信的简历,没有发现陈平那种盗嫂贿金的经历,这说明他的本质还是可以的,觉得一个受过胯下之辱的人,应该具有非凡的忍性,这种秉性正是西楚集团需要的人,就给他认真讲述西楚集团的企业文化:哦,小韩,我刚才看了你的简历,你应聘公司市场部经理的热情值得肯定,而且,我们也相信你以后肯定能胜任本公司市场部的工作。但是,每个公司都有自己的规章制度,所有应聘我公司市场部经理的人,都必须从基层做起,熟悉本公司的企业文化后才能担当大任,你看……”他还没说完,韩信就想骂人,狗眼看人低。他真想一走了之,但考虑还有两天的伙食费,便低眉顺首应道:我觉得,年轻人都应该从基层做起,只有熟悉情况才能把事情干好。项总,不知道,我现在的工作是——”
先进市场部做业务项羽还未讲完,韩信就看见一个漂亮的mm走了进来,她蹙眉说道:项王,又走了一个保安,怎么办呀?”项羽一展眉头,嘴内了一声,赶紧站起来:哎呀,虞姬,你怎么自己出来了,小心感冒了。走了就走了呗,有的是人,怕什么?”“那你总得再招聘人啊!虞姬撅着嘴,好像有满腹委屈。
项羽回过头说道:这样吧,韩信,我看你个子挺高,身体还挺棒,刚才我也看见了,你挺能吃,一顿饭进了五斤馒头。公司暂时缺人,先从保安做起吧。年轻人不要好高骛远,要从小事做起。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你说,是不是?
于是,韩信领了一身保安服装,成了西楚集团的一名保安。但韩信位卑未敢忘忧国,他早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了。为了获得项羽重用,韩信结合西楚集团的状况,提了众多合理化建议,这就是司马迁所说的数以策干项羽,但仍然没有任何反应。项羽不相信一位普通的业务员或者门卫,在不熟悉情况的情况下,能对公司的经营战略提出什么合理化建议,也就把它扔进故纸堆里。有一次,项羽带着虞姬去家乐福购物,韩信正好站在门口值班,他委婉地提问,自己的合理化建议,项总是否看过?
项羽嘴角抽搐了一下,笑了,随口答道: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韩信眼睛一亮,接口吟道: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项羽脸色一沉,嗯,年轻人,要先做好本职工作,不要好高骛远,你先把保安干好再说。当天晚上,韩信就红着脸,脱掉保安衣服辞职,到刘邦的大汉集团去了。大汉集团的人力资源部经理是萧何,面试完后,他满脸潮红地向刘邦大力推荐韩信,说韩信是天上没有,地下缺,你要不用韩信,就不能将革命进行到底之类的话。一般情况下,刘邦还是比较重视萧何的话,这不仅仅是萧何脾气好,能承受他的辱骂,更重要的是萧何算知识分子,能念书读报,还会写个通告、处分什么的。看见他大力推荐韩信,还以为他收了谁的贿赂,不管怎么着,先缓缓再说。便冷着脸对萧何说:把他的简历放在桌子上,研究研究再说。此时,韩信还在人事部办公室等候佳音,左等不来,右等还不来,上了三次厕所,茶喝了半壶,太阳偏西,月牙初上,还不见萧经理的影子,韩信不禁有些气恼,心想,看来这刘邦也不是个玩意儿,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爷爷走了,便不言声,拉开门走了。萧何正在刘邦的办公室研究问题,听见韩信离开的消息,就亲自骑着宝马追赶,边跑边喊:韩信、韩信,等一等。韩信听见后面马蹄声声,还以为自己偷别人地里的红薯被人发现了,撒开脚丫子就往前跑,一边跑,一边还不住地拢装在兜里的红薯。韩信韩信,我他妈早就寒心了,还信呀,还等一等,等个屁!老子逃命要紧。韩信一边撒开脚丫子往前跑,一边脑子急速运转着。刘邦听下面的人说,萧何跑了,气急败坏地大叫:开除!再不回来,算旷工,一定要算旷工!扣三天工资!等到萧何气喘吁吁地来见,刘邦扬起下巴,劈头盖脸就是一顿臭骂:你跑到哪儿去了?嗯,知道不知道我们都在加班?你会识字就认为自己了不起了,嗯,再这样下去,你给老子滚!我就不相信,以这样的工资,我招不来一个像你这种水准的知识分子!说,跑哪儿去了?
萧何嗫嚅:我、我追韩信去了。
追谁?韩信!就是那个整天流着鼻涕的傻大个儿?!有那工夫儿你打两只兔子回来好不好?萧何也是一肚子火,不敢发作,只能苦口婆心地耐心解释:韩信这个人天上没有、地下缺,您要是打算只在这儿作汉王和黑社会老大,追不追韩信也无关紧要。您要是想穿西装打领带,喝鸡尾酒,到主席台上演讲、作报告,就必须追韩信。刘邦最向往的事情就是穿西装打领带,喝鸡尾酒和到主席台上演讲、作报告,一听这话,装模作样地看了看世界地图,咳嗽了一声:说吧,这混蛋能干点儿啥?
萧何咬咬牙说道:你得封他大将军。
刘邦满腹狐疑地盯着萧何,问道:大将军?
嗯,大将军!只有封他大将军才能留住他。萧何非常坚定。
刘邦沉吟半晌,一言不发,挥挥手,拿起印章,咔嚓一下,盖了个戳,韩信就成为大汉集团的大将军。此后,研究者大都对刘邦的知人善用赞赏有加,觉得刘邦如此重用韩信,一见面就赏个大将军实在了不起。事实未必如此,萧何月下追韩信后,刘邦尽管任命韩信做大将军,但这个大将军只是个空职,在刘邦的军队中,上有刘邦统帅,下有曹参、樊哙等将军,韩信实际上连一个人都指挥不动。所以,刘邦封韩信的大将军,不过是名誉大将军而已,但就是这一点,也足以证明,刘邦的确是一世豪杰。事实也的确如此,韩信即便做了大将军,也在很长时间没有任何作为,直到汉二年四月刘邦彭城之败后,才开始指挥军队,成为一代名将。所以,刘邦一开始未必就像人们想象的那样,对韩信非常信任,老刘对任何人都存有戒心。
公元前203年,刘邦命令韩信率兵攻打齐国,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韩信自然也就去了。但是,当韩信率军到达齐国边境的时候,传来了一个消息,说是齐国已经降汉,原来刘邦命令韩信出兵的同时,还派了一个人到齐国去,这个人叫郦食其,是个说客辩士,靠出谋划策、耍嘴皮子过日子,但是比现在满街跑的策划专家要高明得多。郦食其不但提供策划方案还要亲自实施,他口条利索,凭着三寸不烂之舌给齐王做统战工作,竟然就做通了——齐王同意降汉。于是,双方谈好了投降条件,郦食其也派人送信给刘邦,说齐国这块地方已经搞定了,不用再派兵打仗了。事情办完后,郦食其并没有马上回国,而是住在齐王的宾馆吃肉喝酒,享受生活,每天都等着刘邦派来的接收大员。这时候,韩信的军队已经得到了这个消息。韩信心想,这仗不能打了,投降了还怎么打呀?但范阳谋士蒯通不同意,他说,我们并没有接到停止战斗的命令,还是要打,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韩信想了想,也对,不管他,先打再说。韩信这一进军,齐王知道后非常恼火,他说,不是说得好好的嘛,我归顺了,条件都谈好了,怎么又派兵攻打?马上叫来郦食其问明情况,郦食其正在吃肉喝酒吹牛聊天,还以为齐王要送他几个小姐,正想着美事,齐王就开始质问。郦食其还没有反应过来,正想了解情况,齐王勃然大怒:你这个骗子!一气之下,就把郦食其扔到油锅里炸了。刘邦听到这个消息,不但不恼,反而笑了,韩信又做错一件事情。刘邦其实已经设好了套,不管他怎么做,都会犯错误,如果他停止战斗,显然是违抗军令、不服管理。如果继续战斗,那肯定是不识大体,没有全局观念,个人英雄主义冒头。韩信尽管服从命令,但却犯了个人英雄主义的错误。
攻占齐国后,楚霸王项羽惊恐万分,他以三分天下为条件,希望韩信联楚反汉。蒯通劝他自立为王,但韩信当时还非常热爱刘邦,听了蒯通的话连连摆手:汉王解衣衣我,推食食我。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我不能干那种事。谢绝了蒯通的建议。尽管如此,韩信还是有些忐忑不安,为了试探刘邦对自己的态度,他派人送了一封信给刘邦,向刘邦伸手要代理齐王,惹得刘邦破口大骂,从此对他产生高度戒备之心。事情过去很久,连韩信也忘记了这件事情,但是,在一个漆黑的夜晚,刘邦忽然带着几个随从飞快打马冲进韩信军营,以迅雷不及掩耳之速,把韩信的官印和兵符拿走,夺了韩信的军权。这样,代理齐王成了一个光杆司令,他没有兵权了,只有一个齐王的虚衔。
公元前202年,楚汉垓下决战,为了调动韩信参加的积极性,刘邦故伎重演,再次划一大片地盘为齐王封地,还封彭越为梁王,划睢阳以北至谷城为其封地,韩信一看自己的封地面积如此广阔,非常高兴,就率军南下,兵锋直指楚军侧背;彭越也对自己的梁王头衔非常满意,率军从梁地西边逼近楚军;刘邦率部出固陵东进,形成南、北、西三面合围楚军之势,发动最后进攻,楚霸王项羽被迫拔刀自刎。八年楚汉相争,最后,以刘邦胜利而告终。
建国后,刘邦把自己提拔为皇帝,成了有名的汉高祖,韩信则继续做他的齐王,但刘邦对韩信的军事指挥才能极度不安。刘邦非常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他充其量不过是个政治家,而韩信却是名副其实的军事家,军事家要是混蛋起来,政治家肯定吃败仗。所以,他现在开始琢磨怎么解决韩信的归属问题。
正在这时,项王的股肱之臣钟离昧投奔韩信,钟离昧是韩信当年的哥们儿,韩信顾念旧情,收留了他,将他藏在王府,但此事不知被哪个王八蛋密报了刘邦。刘邦大惊,他一直在提防韩信,恐其为乱,现又收留了钟离昧,那肯定有谋反的意图。于是,他颁下诏书,命令韩信把钟离昧送入都城,韩信不忍,托言钟离昧并未在此。过了几天,韩信忽然接到通知,说汉王要到云梦山旅游,要求所有的诸侯会集陈地迎接领导。韩信曾两次被刘邦夺去了兵权,深知刘邦性格多疑,如果不去迎驾,有失君臣之礼;如去迎驾,又恐出意外。部属见他迟疑不决,进言道:大王并无过失,不过就是收留了钟离昧,违犯了君命,如果斩了钟离昧,献于陛下,陛下一定会十分高兴,如此,您还怕什么呢?
韩信觉得有理,便找到钟离昧借脑袋。钟离昧给他分析局势:刘邦所以不敢攻楚国,就是害怕我与你联合起来共同对付他。如果把我擒献给刘邦,那么,我今日死,明日你就必亡。韩信不相信,一再给钟离昧道歉,气得钟离昧无可奈何,只有拔剑自刎,把自己的脑袋借给了韩信。钟离昧死后,韩信提着他的脑袋面谒刘邦,还没有下拜,忽听刘邦厉声说道:给我拿下韩信!话音刚落,从车队中涌出许多武士,一下子将韩信摁倒在地,反绑起来。韩信慨然长叹:果若人言,狡兔死,走狗烹;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天下已定,我固当烹!”刘邦道:有人告你谋反,所以擒你。说着,令将韩信放置后车,也不再游什么云梦,传令诸侯,不必来会,当即返回洛阳去了。走到半路,老刘又改变主意,把韩信贬为淮阴侯,说算了算了,不再追究。
自从被高帝贬为淮阴侯,韩信常常郁郁寡欢。此时,他再也不感激刘邦当年登台拜将的知遇之恩,大丈夫固然要能屈能伸,可眼下被人欺负得不能吭声,未免也太窝囊了。公元前200年,刘邦立最得宠的幼子如意为代王,并委任陈豨摄理国事对付匈奴,陈豨在离开长安前向韩信辞行,韩信撇开左右,对陈豨说:汉朝初立,根基未稳,还有可图的机会,如果坐失良机,恐怕爵位和性命都难以保全。如果您信任我,我可以帮您将兵,夺取天下。陈豨想到韩信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军事才干以及一再被贬的悲惨命运,也动了心,决定孤注一掷夺取天下。
公元前197年九月,陈豨起兵反叛,还自立为代王,刘邦大怒之下,领兵亲征。但是,韩信与陈豨尽管身处两地,但仍然互通消息,这事不小心被韩信一个仆人得知,韩信非常惊恐,准备将这个人杀了。此人有个弟弟,非常聪明,为救其兄,便将韩信欲挟吕后以令天子的密谋告诉了吕后。
吕后大吃一惊,连夜间派一心腹,偷偷摸摸跑出长安,绕到北方,又潜入长安,谎报说,刘皇帝打了胜仗,给大家报喜来了,于是,群臣纷纷进宫朝贺。韩信大吃一惊,他打心眼不希望刘邦夺取胜利,非常害怕,称病不朝。但是,吕后有的是办法,他想起了曾经月下追韩信的丞相萧何,萧何本来不想干这差事,但吕后三角眼一瞪,把老头儿吓得浑身颤抖,只好将韩信诳入宫中。韩信高呼万岁后,正要行君臣之礼,几名武士冲了出来将韩信抓住。吕后高坐长乐殿,满脸愠怒,一见韩信抓到,高声喝道:汝何故与陈豨通谋,敢做内应?
韩信来不及请律师,慌忙为自己辩护:此话从何而来?我没有啊!吕后道:你还嘴硬,陈豨已经招供,说你鼓动他造反,事实确凿,你还有什么说的?韩信还想申辩,吕后不容分说,令武士将韩信推出,立即执行死刑。
韩信高声喊道:我与高祖有约,见天不杀,见地不杀,见铁器不杀。你不能杀我!吕后哈哈大笑:好,我就遵守你们的约定。吕后很有创意,她令人用布搭建了一个帐篷,把韩信放在其中,用竹签刺死。这样果然不见天,不见地,也没有见铁器,就把韩信执行死刑。韩信死后,吕后再接再厉,将韩信父族母族妻族,一股脑儿杀尽。
刘邦听说韩信被吕后杀后,所表达的情绪很是奇怪,司马迁用且喜且哀之来形容刘邦的复杂心态。刘邦下令,在全国范围里通缉鼓动韩信造反的蒯通,并派人到处张贴通缉令,命令曹参火速缉拿,曹参不敢怠慢,严饬郡吏,很快就将蒯通捉拿归案了。汉高祖亲自审案,他怒目诘责道:你竟然敢教唆韩信造反?还有什么说的?蒯通回答道:我原来让他独立,可他竟然不听我言,结果吃亏在陛下眼前,最终导致诛族的命运,如果这小子听我的建议,你能杀他吗?哈哈哈。刘邦正憋着气、瞪着眼睛听蒯通如何辩解,一听这话,心中的怒火腾地一下蹿了出来,心说,你他妈死到临头,还敢嘲笑我!给我拉出去煮了。蒯通脸色煞白,赶紧大声疾呼:冤枉!冤枉!我冤枉!
刘邦冷然一笑:你教唆韩信造反,理应受烹,还有什么冤枉?你他妈的王八蛋,你有什么冤枉,嗯?在此生死危亡之秋,蒯通彻底豁出去了,他把生死置之度外,把刑场当成了演讲台,慷慨陈词: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于是高材疾足者先得焉。……“当是时,臣唯独知韩信,非知陛下也。且天下锐精持锋欲为陛下所为者甚众,顾力不能耳。又可尽亨之邪?
刘邦闻言大笑:还挺能说,饶你不死,滚吧!遂令左右将蒯通释缚,蒯通非常高兴,回到齐国后,按照刘邦的嘱托,云游天下,到处宣扬汉高祖刘邦的公德,使许多已经或即将叛乱的危险分子洗心革面、重新做人。
无论如何,韩信都是一个悲剧性人物,我们在极力推崇他军事天才的同时,也深深地为他悲惨命运痛心不已。说到这里,我们有必要对韩信的命运作简单的分析:韩信是绝对的军事天才,这一点,毋庸置疑。他能力出众,但只限于军事方面,政治方面的素质几乎为零,既不会笼络人心,也不会拉帮结派。所以,他雄才大略,能够领导百万雄兵,席卷天下,但看不透政治上的权谋奸诈;既有知恩图报的良知,也有睚眦必报的狭隘;有横扫千军如卷席的英雄气度,也有居功自傲、利令智昏的市侩之气。这种英雄才市井气的二律背反,是其人格的突出特点,也是构成其人生悲剧的重要原因。他的人缘实在不好,少年时代就已经表现出来了。他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常从人寄饮食,人多厌之者,意思就是,什么也不会干,老蹭白食,弄得人人都讨厌他;而同样不事生产的刘邦,不但被推为县吏,还做了泗水亭长,吆五喝六的一大帮狐朋狗友,白吃白拿,别人还觉得挺幸运,这说明刘邦在人际交往方面比韩信强多了。一个人可以心高气傲,却不能因此而轻视芸芸众生。韩信飞黄腾达后,依然自恃功高而羞与绛、灌等列,看不起周勃、灌夫等人也就算了,竟然极端藐视樊哙。其被贬为淮阴侯后,路过樊将军府,樊哙很懂礼貌,点头哈腰不说,还行跪拜之礼,自称臣:大王竟肯光临臣下的家门,真是臣下的光荣。韩信出门后竟然仰天大笑:我这辈子怎么会与樊哙等同列!其实,樊哙在鸿门宴上对刘邦有救命之恩,又是刘邦妻子的妹夫,如此重臣行君臣礼,韩信不但没有寒暄婉拒,反而坦然受之,末了还自负地说出这种话,可以想象,他在政治权谋方面的幼稚。当初,蒯通竭力鼓动他造反时,有人分析,蒯通劝韩信三分天下,鼎足而居,提出天予弗取,反受其咎;时至弗行,反受其殃,说明韩信如果当时自立为王,很可能像刘邦那样做上皇帝的位置。这绝对是大错而特措的无稽之谈,韩信在军事上纵有盖世奇才,但那也只是军事方面的,他的个性、谋略、手段等等,根本不是刘邦、项羽的对手。韩信即使是一只猛虎,刘邦也能将它牵在手里转场子赚钱。他可以违心地将韩信封为齐王,让韩信实实在在地感受到汉王厚我,使他即使面对蒯通和武涉的左右游说也不忍背汉。刘邦的用人之术,是一套将人摆布于生死间的封建权术。所以,韩信即便自立,也难以为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