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本的胸罩革命


  

  文/张从忠

  美国学者玛莉莲?亚隆女士写过一本叫《乳房史》的书,她认为:“乳房一直不是女性自己的,在婴儿的眼中它代表食物,在男人眼中代表性,在医师的眼中只有疾病,商人却看到了钞票,宗教领袖将它转化为性灵的象征,政客要求它为国家主义服务,心理分析学者则认为它是潜意识的中心。”她提出自由乳房的概念,解放乳房,让乳房归属于女性自己。

  乳房怎样才能变成女性自己的呢?那就是注重自己舒适,不取悦他人,首先是拒绝成为性感的象征,从男人那里夺回来。乳房之所以成为性感的象征,是因为它平时被严密遮蔽。在非洲和太平洋的岛屿上,男男女女都裸露上身,乳房就没有色情的意味。关于是否从婴儿嘴里夺回乳房,女权主义者内部产生了分歧。一些妇女认为应该将它归还其合法的主人——婴儿;另一些妇女则认为母乳喂养也是一种专制,把女人拴在家里,阻止她们出门自由地生活。有趣的是,许多男人也不愿母乳喂养,那会损坏妻子的乳房,那可是他的乳房。

   一、为什么乳房以大为美

  当今世界,人们普遍以“大乳”、“丰乳”为美,这就难怪众女士蜂拥而隆之。除去人为弄大的原因,仅从自然演进方面看,女性的乳房也在慢慢变大,而且恐怕将来会越变越大。关于个中原因,我将从两个角度分析如下。

  ●分析一:“选择失控模式”。男性在选择配偶时,倾向于那些具有良好遗传基因的女性。但女性基因的优劣又不写在脸上,这就决定人眼无法直接对女性基因的质量作出准确的判断。在此情形下,女性身体的某种特定构造的性吸引力就变得至关重要,比如一对突出于体外的招摇的乳房,对男性永远是致使的诱惑。拥有得天独厚的身体构造的女性,在生存与人种的繁衍上处于优势:她们能吸引更多更优秀的男性,将她们的基因遗传给更多更出色的后代。从长远的角度看,选择失控造成如下马太效应:乳房越大者,越能得到上天的眷顾;越被上天眷顾者,越能将乳大的传统发扬光大。

  ●分析二:“缺陷完美理论”。从某种角度说,女性的乳房是身体的一种“缺陷性”构造。当然,动物阶段的乳房作用巨大,因为它是繁衍哺育后代之必需品,人类在很长时间里亦复如是。但在人造奶粉取代天然奶汁的今天,乳房已逐渐丧失它的实用功能,无怪乎激进者戏称它为一堆“多余的赘肉”。然而在此情形下,人们的乳房热情却始终有增无减。其实,正是乳房的无用和多余,更加彰显出作为身体信号的乳房的另一层深意。无疑,大乳有招致更多身体危险的可能,而且乳房的养护在精力和财力上更是所费不菲。因此,如果女性拥有一对完美的丰乳,就可以得出如下推论:除非她是真正的优秀者,否则她不可能长出这么完美而无用的结构。一对坚挺高耸的乳房是女性的信用广告,它在无声地夸耀:“看!我已经如此出色,我已经用不着再把多余的能量提供给其他有用的部分,相反,我还能够把它们滥用到乳房上去。”

  二、胸罩的演变

  胸罩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500年希腊半岛东南的克里特岛。岛上的女子为了凸显玲珑有致的身材,用布料将胸部下缘的身躯紧紧缠绕、束紧腰部,如此一来,被支撑住的胸部便会高高挺起。

  我们所了解的内衣直到中世纪后期才出现。 它们本来都穿在外面,后来才由外到内,通常是由于其实用性所致。早期内衣最基本的是束腰带,就是现在三角裤的前身。束腹在20世纪是穿在衣服外面的,直到15世纪,男人女人们才把它穿在里面,用来塑身,突显时尚。内衣另一个最初的功能是为了保护那些不天天洗澡的人的外衣——外衣不容易洗,而且常常由精细昂贵的面料制成,这样可以减少外衣清洗的次数。因此,内衣一般由棉布或亚麻做成,这样比较好洗。

  到了1859年,一个叫亨利的纽约布鲁克林人为他发明的“对称圆球形遮胸”申请了专利,他的发明被认为是胸罩的雏形。1870年,波士顿有个裁缝还在报纸上登广告,售卖针对大胸女性的“胸托”。到了1900年,内衣开始采用丝、绸、蕾丝等面料,逐渐从实用转向性感时尚路线。内衣这个词在英文中也从underwear(内衣裤)变为lingerie(妇女贴身内衣),有了属于自己的表达。20世纪20年代,口语中称undies(内衣),petticoats(衬裙)也被简化为petties,到了30年代,brassiere(胸罩)缩短为bra。Drawers(短裤)改称 Stepins, pants或panties,直到1950年以后才叫briefs(贴身短内裤)。

  1907年,专门设计长袍的法国设计师保罗·波烈声称:“我以自由的名义宣布束腰的式微和胸罩的兴起。”虽然不知道他到底设计了什么,由此他被认为是胸罩的发明人。同年美版《Vogue》(时髦)杂志出现了“胸罩”(brassiere)一词,胸罩开始被大众熟悉和接受。鉴于保罗·波烈和美版《Vogue》在时尚界的地位,所以胸罩历史应该从1907年算起。

  三、与“束腰”的斗争

  有个叫郝桑的服装史学家专门收藏束腰,其中制作于1860~1870年的被这样描述:“质料为暗黑色丝绸,内有细棉衬里,设计极端复杂,针脚细密,用了20根鲸骨,140条系带线。”胸罩出现前,女性戴着这样的东西已经超过400年,胸罩的首要任务就是挤掉束腰。

  束腰起源于宫廷,野史说是法国的约瑟芬女王偷情怀孕了,为掩人耳目拿布使劲缠住腹部,竟出现了将乳房托高的效果,配以时兴的低胸衣服,乳房清晰可见,一时成为潮流。男性认为束腰形成了骇俗形象,只会引起猥亵好色之心,女性却认为这样便于展示珠宝。胸罩出现前夕,上流女性依然受苦于木板条、鲸骨和皮革束腰的压迫,如果胆敢脱掉束腰,姿态松散,就被认为在道德上是可悲的。劳工阶层女性和农妇买不起昂贵的束腰,同时束腰又会妨碍工作,所以应运而生出了平价的小束腰,胸前系带,不必仆人帮忙。在当时,上流阶层有绝对引领潮流的优势,虽然胸罩的发明人保罗·波烈专侍贵族,但他那脱了束腰的老婆也仅仅被当成惊世骇俗的超时髦人士,效仿者寥寥。

  18世纪中期,欧洲有过一股由医生发起的反束腰运动,打着科学的旗号,与反奶妈运动并肩作战。有名的言论出自法国一位叫波诺的男人写的小册子:“使用鲸骨束腰导致人类物种退化,违反自然规律,增加人口减少的危机。”1876年,美国的女性存在主义教母乌尔森在一次反束腰演讲中说:“我存在,首要的角色不是妻子,也不是母亲,而是女人,我有作为女人存在的权利。新女人有权穿得坚强、舒服与快乐。”可没人听他们的,虽然束腰让女性遭了罪,并以色情意味符合男性的“勾引原则”,可妇女比男人更多利用了性感而出人头地,只要不脱下束腰,就有晋身上流的可能性。

  四、演化的复杂过程

  整个20世纪,无论是从工程学的意义上来看还是从时装设计的角度来看,胸罩的演化过程都是相当复杂的。胸罩最初取代紧身胸衣得以流行完全是出于一种实用主义的原因,但它作为一种时尚,不但具有塑造体形的功能上的优势,还起到了美化修饰的作用。

  20世纪20年代后期的时候,胸罩在塑造胸部体形方面起到了更为活跃的作用。“少女体形”胸罩的广告语是“用来护托胸部,适应了人体的自然体形,而不是像以往陈旧的观念那样,认为胸罩是用来使胸部变得平坦的。” 这种胸罩利用肩带和托在胸部以下的有弹性的束带来托起胸部,与它中心的隆起部分一起提供了“双重的支撑”,它的隆起部分是胸罩窝(指乳罩中容纳乳房的杯状部分)的早期形式。在此之前,胸罩是没有那种鼓起部分的,因为那时胸罩的作用主要是用来束缚胸部的。 

  早期胸罩设计者们也往往是积极推广采用新织物、新材料和新制造工艺的人。1931年,人们在棉布、人造纤维或者丝织物上面覆上一层胶乳橡胶丝,这种织物弹性好,支撑力强,吸汗功能好。但是用这种织物材料制成的胸罩不结实、不耐久,胶乳橡胶很容易开裂并失去弹性。整个30年代中不断出现许多新材料,如尼龙和合成橡胶等,但是经济大萧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使得这些新材料未得到广泛的应用。

  1938年美国杜邦公司发现了一种新型面料,尼龙,由此成为了内衣发展史上最重要的发明。它使得内衣的制作成本下降,不再只属于有钱人,各个阶层的女性都能因此而受益。 二战后,胸罩制造厂家有了更多可供选择的新材料,如尼龙、聚酯、斯潘德克斯弹性纤维(多用于腰带,游泳衣等)、合成橡胶以及各种混纺织物。胸罩的式样也多种多样,有在前面装拉链的,有用维可牢尼龙搭扣带子的,有胸罩窝大小可随意收放的带子,在接缝和肩带上变化多端的数不清的设计式样。

  六十年代,内衣经历了巨大的变化。束腹紧身衣,这个多年来被视为塑造好身材的必备品,由于迷你裙的出现而逐渐淡出市场。连裤袜也代替了长筒袜,因此吊袜带也变得不再重要了。紧身内衣逐渐失去了它的吸引力,许多女性只穿胸罩和连裤袜。到了60年代初期,胸罩造有肩带的衬裙形不再如50年代般僵硬。

  五、华纳公司的胸罩

  胸罩证明了战争与缪斯可以共存。“一战”一爆发,德国和法国也相应发起了“束腰”对“胸罩”的大战。一幅刊登在德国《莱比锡新闻》上的广告痛斥巴黎人发明的“胸罩”是危险的,强力推销真正的德国精神束腰,它直扣至腰部,给乳房盔甲般的支撑。不过,胸罩大战跟真实战争一样,法国人取得了最后的胜利。一战后是史上少数平胸风潮之一,社交女孩努力显得平板,好让长串珍珠项链顺身而下,人造丝也问世,胸罩价格低廉,要勾引的贵族男性日渐破落,女性必须外出工作,便利的胸罩成为首选。接着是“二战”。美国政府号召女性抛弃藏有大量钢丝的束腰,以支援战场,据说3年间节省了2.8万吨钢材,能够造两艘军舰。1913年,纽约名嫒Mary Phelps Jacob(玛丽)叫女佣将两条手帕缝在一起,再用粉红色的丝带制成肩带,便成了轻巧的胸围。内衣造商华纳公司用一千五百美元向她买下专利权,大量生产,成为现今胸围的雏型。二战时正逢华纳兄弟公司刚拿到胸罩专利,他们适时推出了全布胸罩,还给信鸽设计了布背心,大发了一笔战争财。

  1963年,犹太人的公司“华纳兄弟”推出松紧带的“弹性胸罩”成为划时代的新产品,其他厂商马上跟进。服装设计师葛雷奇(Rudi Gernreich)在1965年设计了所谓的“无形胸罩”。有型的无缝肉色概念从此开始。女人们现在穿几乎隐形的内衣,的确,内衣本身也越来越隐形了。这种内衣并不能增加女人的性吸引力,可是它们对一些衣服的搭配却是必不可少的,比如针织衫,但我相信每个女人的衣柜里除了肉色内衣这种常规型的以外,一定会有其它几种更令人兴奋的内衣。幸运的是,设计师给了我们许多选择让我们看起来更性感。

  此后不论流行大的,小的,尖的,圆的,束腰再也没有取代胸罩。在1994年的巴黎时装周上,“高级时装的曲线与束腰”又惊鸿一瞥,由唐娜·凯伦推出,以塑胶撑骨制成,比前辈要适于穿着,但依旧不大方便。从束腰到胸罩的转变,女性看上去获得了解放,但取代鲸骨束腰的是现代审美标准的“肌肉紧身衣”,要想达到标准腰围必须减肥,要想胸部高耸还要隆胸,比起只要穿上束腰的成本更高。

  六、胸罩顶级品牌诞生

  “侍女胸罩”公司(Maidenform)发迹于上世纪20年代,正值平胸浪潮,可这个公司不管风向如何变换,始终坚持一个宗旨:“制造有托举功能的胸罩,塑造女性弧形曲线。”1949年,侍女胸罩推出“梦想”系列广告第一篇,一个女人身着缎质胸罩,广告语为:“我梦见我戴着侍女胸罩,逛街。”此后这个系列广告一直延续,60年代性解放时期,广告语变成了:“我梦见我戴着侍女胸罩,抓住公牛的角。”美女手抓牛角的样子颇有性意味。

  1953年一位女议员竞选阿拉巴马州州长,竞选词是:“我梦见我戴着侍女胸罩,当了州长。”后来她真的选上了,有讽刺意味的是没过执政期她就得上了乳腺癌而死。这个系列广告前后持续了20多年,成为无数卡通、贺卡,大众文化模仿与反讽的对象,改编语包括:“我梦见我戴着侍女胸罩,80天环游世界”;“我梦见我戴着侍女胸罩,因不雅暴露被捕”……“我梦见”广告揭开了胸罩的新篇章。女性再也不管男权思想和女性主义怎么标榜,而彻底臣服于时尚工业制造的假象。

  能让乳房高挺的魔术胸罩是典型代表。40多年前就已经发明了,突然在1991年大放异彩。美国的“莎拉李亲密公司”(Sara Lee Intimate)获得魔术胸罩在美国的销售权,撒下千万美元广告费和五花八门的销售计划。时尚杂志为其推波助澜,1992年《Vogue》写道:“显露乳沟,游走于走光边缘的胸罩,最能展示新女性魅力。”1994年5月,魔术胸罩在纽约的初次登场可谓阵仗巨大:百货公司门口不仅有管乐队吹奏恭迎,还有一队歌剧男高音高唱赞歌,运送队伍是一支美艳的拉拉队,乘坐专用缆车抵达,而主角——魔术胸罩,被装在防弹运钞车里,清晨就排队的抢购者蜂拥而上,魔术胸罩成了胸罩乃至服装业最让人惊异的奇迹。

  摘自张从忠新作《专业商人修炼》

  2009年10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