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中国电影的十个约定
看过日本电影《狗狗与我的十个约定》,当下就萌生了与中国电影订立十个约定的奇怪念头。可约定是由签约者相互协商并共同履行的,对方是一个由无数人士、无数机构组成的无形阵容,谁也无法代表谁,因此,我的这项约定,显然属于“剃头挑子一头热”,也有强人所难之嫌。尽管如此,我还是希望立此存照,给中国电影提个醒;倘若哪部影片有违下面的约定,对不起,我就要行使自己拒绝观看的权力了!
1.本人年近半百,与所有心智健全的成年人一样,对于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都已具备基本的辨别能力,别再居高临下、拿腔拿调地对我们进行空泛的教化了!即便是面向我们的下一代和下下一代,也应该多来些春风化雨,让他们从中得到自然而然的熏陶、感染和启迪,《狗狗与我的十个约定》不就是这种值得效仿的佳作吗?
2.当然,那些毫无思想价值和人生况味,仅仅追求所谓“感官的饕餮盛宴”的作品,我同样将嗤之以鼻。在市场经济社会,我们的生命需要排遣,需要娱乐,但更需要的是疗养和提升。人毕竟属于“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恐怕没有谁愿意做一个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现代类人猿!
3. “高大全”的时代早已化作一团云烟,可“高大全”们如今依然在银幕上气定神闲、派头十足。试问:古今中外,究竟有没有这种 “高大全”式的人物?用“高大全”的既定标准去衡量,恐怕连孔子、耶稣、释迦牟尼和马克思都要稍逊一筹。为此,我要郑重道一声:别了,“高大全”!
4.请多关注草根阶层的现实生活和心灵生活,尤其是原汁原味地再现我们的生老病死、喜怒哀乐。我们不能判定艺术作品的高下、优劣,但是否客观、公正,大伙儿的眼睛可都是雪亮的。贾樟柯的影片,就是因为植根于草根阶层,才赢得了海内外越来越多人们的敬重!
5.
不要总拿历史开涮!这些年,在影视舞台上,皇帝、格格、太监“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台”。中国历史本来就迷雾重重,现在更是“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明确标明“戏说”字样的倒也罢了,最可恶的就是“挂羊头卖狗肉”,却非要以“正史”自居,如此怎对得起我们的先人,又怎对得起我们的后人?
6.说到历史,尤其不能不提的是反映抗日战争的影片实在乏善可陈,大视野缺失,人性深度缺失。《地道战》《地雷战》这些漫画式作品固然有趣,但那场中华民族亘古以来最为惨烈的血与火所构成的灾难,难道就没有更多值得发掘的电影元素吗?在这点上,我们应该树立向犹太人学习的精神。千呼万唤中,我们终于盼来了《南京!南京!》和《风声》,愿有志者能进一步掀开这场战争的神秘面纱!
7.小说《风声》堪称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的佼佼者,电视剧《暗算》第三部脱胎于此,呱呱落地后却匪夷所思地变了形,这正是我迟迟不敢去看电影《风声》的原因。名作名著的改编,起码应对其充分尊重,切勿削足适履甚而另起炉灶。再说句题外话,对于中国文学宝库中的经典,为什么我们那些慧眼识珠的大导演们却很少问津?把经典束之高阁,鸡零狗碎一大堆,真让我百思不得其解!
8.一部《色·戒》,居然惹得许多人专程到香港去看原版影片,他们究竟是影迷还是色迷?某些文学家、艺术家,也把“色”字当作百战百胜的灵丹妙药,几乎忘却自己的良知和使命。圣人曰:“食色,性也。”我的观点是:“色”固不必“戒”,但万不可打着这副招牌去诱人乃至“诱僧”!
9.电影业的市场化必然导致电影的商业化,但商业化不能单纯依赖于天价投入再加媒体爆炒,还得坚持内容为王、质量至上。否则,纵使赚个盆满钵满,又有什么值得炫耀的呢?何况,我们纳税人的钱,也不能想花多少就花多少,想怎么花就怎么花!
10.中国电影界时下奖杯满天飞:华表奖、金鸡奖、百花奖光彩夺目,柏林、威尼斯等国际电影节捷报频传,单单奥斯卡的酸葡萄我们一跳再跳还是够不着。遗憾的是,这些获奖影片中,盛名之下、其实难副的并不在少数。说到底,作为普通观众,我们看重奖杯,更看重口碑,因为有了口碑,才会有恒久的影响力和生命力!言尽于此,让时间来验证一切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