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其惊叹“国进民退” 莫如推动民企“进重”


 

与其惊叹“国进民退” 莫如推动民企“进重”
·独立学者 李少魁·
 
 
(一)近期热议“国进民退”的文章与热门人物
 
今年上半年以来,围绕中国政府抵御全球金融危机、投入4万亿拉动内需资金绝大部分给了国有企业的话题,国内外经济学界热议“国进民退”。
其中,国外以美国的陈志武文章《我心中的“纸老虎”》和新加坡郑永年文章《中国国有企业的边界在哪里?》影响较大。陈志武先生忧心忡忡:“这次金融危机给中国经济总体上带来的冲击不是很大,但是在结构上打击非常大,最大的打击是给很多人提供了一个得出错误结论的机会,即以国有企业主导的经济体系,加上严格的政府管制,反而有利于中国规避金融风险的冲击。我担心这个结论可能会使中国的法治和市场化改革产生倒退”。郑永年先生直言不讳:“目前的发展趋势如果得不到有效的纠正,拯救危机者反而最终会演变成为其它各种危机的根源。毫无边界的国有企业(扩张)因此既是(对)中国的经济挑战,也是(对)中国的政治挑战”。
国内学者,以30年前在光明日报发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高瑞金先生影响较大,他在《切割与“特殊利益集团”的联系》文章中大声疾呼:警惕特殊利益集团改变社会演化的方向”;经济学家吴晓波先生在《希望历史不再如此反复》的访谈文章中一针见血指出:“中国一百多年了,往往是进步的曙光已经看到了,然后就会出现一次反复,过了两年,吃了苦头,才知道做错了事情,以后不应该这样;但过三、五年又会出现反复。”; 新闻媒体以南方周末记者何忠洲先生的《十年央企大变身:从哪里来?向何处去?》长篇述评文章影响颇大,记者提出了人们普遍的疑惑:“国退民进为什么短时间内就成了国进民退?一切仍然扑朔迷离”,同时直言:“有学者拿出证据说,占有社会资源60%以上的国有单位,每年对GDP增长的贡献不足30%,吸纳的劳动力不到20%。而占有资源不到40%的非国有经济,其创造的GDP增长近70%,吸纳的劳动力更是在80%以上”。
 
(二)不可忘记始作俑者郎咸平先生的赫赫功勋
 
纵观这些重量级的文章和报道,通通忽略了“国进民退”始作俑者的赫赫功臣,即那位在五年前突然祭起“国退民进”盛宴,杀入大陆经济界江湖,一时间令中国经济学界“集体失语”的香港的郎咸平先生!我在旧文《如何识别形形色色的经济学家》已经高度评价过郎先生对中国民营经济寒流的杰出贡献。今天当“国进民退”成为热门话题的时候,我愿意再次提醒善良的中国人,千万不可忘记郎咸平先生的赫赫功勋!
 
(三)面对旷日持久的“国进民退”的理论争拗,民企怎么办?
 
“国退民进”或者是“国进民退”,实质上是30年改革开放以来姓“资”姓“社”大辩论的无穷无尽的延续。恐怕只要改革开放一天不停步,这种争拗就没有终止的那一天。不折腾那是不可能的。珠三角实干的民营企业家没有奉陪理论争拗的传统,怎么办?认清自己的历史路径,至少《非公经济36条》尚存,继续走“一国两制”的路呗。
(1)过去30年,珠三角民营制造业是在计划经济转型期,国有制造业处于疲弱状态需要转制的前夜,完全按照市场经济(甚至是自由市场经济)条件自发集聚形成的非主流经济体,目前已发展到“资本溢出效应”阶段。
(2)2001年在国务院第一次制造业振兴计划指引下,2003年开始,国有制造业复苏并且在八大产业领域迅猛崛起(2004年我国国民经济结构中私人资本曾经达到57%;到了2008年国有资本已占据61%)。
(3)《珠三角发展纲要》凸显国家将有10个新兴产业平台在珠三角落地。
(4)下一步国家可能将出台“制造业二次振兴规划”,历时半年的全国范围“制造业可持续发展战略调研”工作不久前刚刚结束(全国调研三个地区,包括了顺德制造业),16个重点产业范围已经提前划定。
(5)理论问题让经济学界去争拗吧,民营企业家还是面对现实吧。
 
(四)珠三角制造业民营企业家的现实问题
 
(1)今后30年珠三角民营经济以《纲要》为新起点,在国际金融海啸的冲击波的余波中,将向何处去?
(2)珠三角制造业与国家重点产业对接是否现实?
(3)民营企业有没有条件进入国家核心竞争力序列?
(4)民品制造业的民营企业家如何在国家16个重点装备制造业的产业链上找到自己的立足之地?
(5)这一场全球金融海啸的冲击,至少让多数企业家明白,单纯的国际市场风险太大,国内超级庞大的市场最可靠,新一轮拉动内需蕴藏着长线市场的巨大商机,为什么珠三角本土企业要置之度外?
在此,把我2004年提出的“本土经济”的定义赘述如下:
“依托本国内需市场的纵深空间,以民族产业为主体,兼容外资,整体具备国际化扩张实力、可持续发展的区域性产业经济体系。” (广东科技出版社 《本土经济与顺德商道》 2007版)
 
(五)民营经济不要孤芳自赏 思维方式要转变
 
强大的民营经济不要孤芳自赏,要设法进入国家战略产业领域。……珠三角民营企业家,不要满足现状,在思考今后30年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时候,一定要凭借雄厚的资本优势,敢于跻身国家竞争力序列,敢于和国家产业资源实现链接,不要光是盯着国际市场而忽略了巨大的内需市场。
 
(六)民企“进重”的涵义
 
我根据珠三角民营经济发展的历史路径,将之归纳为:
“长期从事民品制造业的民营企业,以产品延伸、规模效应、资本运作等方式,进入国家装备制造业16个重点产业的产业链,进而获取国家相关产业政策支持与可持续发展的长线市场资源。”
 
(七)民企“进重”对佛山制造业的意义
 
对于佛山企业家来讲,进重并不是新话题。但由于过去数量少,是一个潜在的问题;今天,当国家又一次提出装备制造业的振兴计划并给予更优惠的政策扶持(例如从7月12日开始凡进入国家光普产业开发项目,国家财政一律给予80%的补贴)的时候,进重问题或许可能凸显。
过去三十年在民用制造业范围内获得大发展的佛山十二大支柱产业,有没有可能一部份进入国家重点产业序列,去扩大佛山制造业的产业边界,去享受国家重点优惠政策。这个选择权在于佛山政府的引领,在于佛山企业家的新思维。
进重不进重,将是佛山人自已的自主思考与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