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关系的三种思路


 

     马英九上台至今,两岸关系始终是台湾内部最大的争议。随著两岸关系的起伏发展,我们可以看出台湾内部对于两岸关系如何发展,大致存在三种想法,三种取向。

     其中最主要的,当然是马政府所代表,主张「不统、不独、不武」的「新三不派」。「新三不派」两岸路线的本质是维持现状,是在美、中间求取平衡,或许可说是「亲美不反中」,在发展两岸经贸关系时仍要优先照顾美国利益。因此,在九二共识、军售、两岸政治对话等问题上,马政府始终高度重视美方意见。至于「不反中」,当然和绿营主流的仇中有天壤之别,但毕竟不等于要发展「亲密关系」。「不反」虽然是不敌对,却不等于不防备、不保持适当距离,因此马政府始终主张两岸关系要「先经后政」,其实也可说是「政冷经热」,更说两岸要维持「适当关系」。绿营批评马英九全面倒向中国,骂的实在没道理。

     「新三不派」的优势在于,「不统、不独、不武」符合主流社会民意,可以左右逢源。但危险在于,操作的不好,很可能变成左支右绌,被统派骂成台独,被独派骂成亲中。

     此外,「新三不」不是国家发展真正的愿景,只能说是一种「台湾前途未定论」。这种主张是「现在式」,却未必是「未来式」。如果国际格局和台湾民众的中国观不发生巨大变化,「新三不」将一直是主流民意,但问题在于,万物皆在流变之中,没有不变的思想意识,也没有不变的国际关系,当量变产生质变,「新三不」就无法应付新的局势,「新三不派」也会出现分化重组。

     民进党或说泛绿阵营当然是马政府最主要的反对力量,可惜民进党失去政权后,步调大乱,群龙无首,只能选择拥抱深绿基本盘。法理台独在目前的国际格局下已无可能,只能寄托于虚无飘渺的「中国崩溃论」。

     民进党提不出新的国家战略,只会事事反对,甚至继续玩丢红帽子的把戏,成不了建设性的反对党,也培养不出有见识的政治领袖。党内稳健人士至今无力扭转大局,连个有力量的派别都形成不了。两岸关系是台湾政治的主要矛盾,民进党既然抓不住这个矛盾,它的前景即使因为马政府的失政而呈现「短多」,也绝对是「长空」。

     现在,另外有一种声音慢慢提了出来,统一论,就是认为台湾的筹码日益流失,需要及早整合内部意见,提出积极的方案与大陆当局展开政治对话,处理两岸的政治定位与政治走向问题,如此方是小国最明智的生存发展之道。过去这种主张隐而未显,现在也仍只是少数人士的想法,还没成为政治力量。

     这三种取向的此消彼长,将左右两岸关系的前景。而国际形势与中国政治社会发展的走向,都将影响这三种取向的消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