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眼人类生命力的新时代(五)


 
            放眼人类生命力的新时代

          ——“人文生态学系列丛书”总序

         五、建设一种文化:通识文化

 

 先验文化是人类的文化积淀,经院文化是对先验文化的总结,专业文化是对先验文化的分类,执行文化是对先验文化的应用,体验文化是对先验文化的发展,而通识文化是对整个人类文化的导航。通识文化,又是联通各类文化,尤其是联通体验文化和执行文化的枢纽。否则,经院文化就难以在社会实践中健康地降落。这也是大学生找工作难的一项重要文化原因。通识文化的低俗,也是社会文化越丰富,社会生活越混乱的重要根源。

 通识文化之所以能量如此巨大,就在于它深深地植根于人类的体验和执行之中,深深地植根于人类历史的进程之中,深深地植根于人们的血液和灵魂之中。可以说,通识文化是最让人心动的文化。

 我平生有两个习惯,一是随机地听听广播、看看电视;二是随意地逛逛马路,挤挤公共汽车。

 所谓随机,就是不成篇大套地听,不成篇大套地看,除有专项需要外,就要坚持随机性。这样,一可以摆脱审美疲劳,二可以保持自己的灵性。所谓随意,就是不被程式化的正规场合所左右,才能发现一些真实的生活情节。

 在随机听的时候,你会发现司空见惯的文化混乱现象。比如,一会儿说:“人民群众是衣食父母”,一会儿又说:“作为人民群众的父母官”,到底谁是父母啊?难怪“特权思想”的阴魂不散,“做官就高人一等”,不但做官的这么想,连当官者的三亲六故和与官无缘的人也这么想,这就难怪腐败现象屡禁不绝。至于不知人性为何物,又以人性相指责的更是到处皆是:“你还有人性吗?”“你已经丧失了人性!”“你的人性哪里去了?”……事实上,只要是生命力旺盛的人,恰恰都是有人性的人。干好事、干坏事是生命力旺盛的一种表现。

 人性是由三大要素构成的:人性的觉醒度、人性的平衡力、人性的导向性。这三大要素的加减和积幕构成了生命力,此乃人的生物性、社会性与时代性的综合。其中,导向性在显示着人性的优劣和高低。人们对良性导向性的生命比较漠然,对恶性导向性的生命比较敏感,对缺少导向性的生命比较麻木。其实,缺少导向性的生命,便是缺少人性元素的启动,即缺少人性;而恶性导向性生命,只是人性元素启动得不健康,并不缺少人性。因此,应对缺少人性的人和人性不健康的人,都给以热情的关爱,通过对人性的科学教化,以促进其启动,促使其和谐,而不是一味地打击和排斥,以避免使其在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相等的原理下,走向更大的邪恶。再比如说,一方面讲:“是人民群众创造了人类的历史”,一方面又大喝:“让我再活五百年”,让人听了浑身起鸡皮疙瘩:你再活五百年,那人民群众怎么办?中华民族怎么办?这种唯英雄史观造成多少人生的涂炭。总之,这些深入灵魂的糊涂文化,比多少经院文化的灌输都更起作用,影响了人类社会的进步。

 至于随意地街头走走和挤挤公共汽车,你会随处游弋在气味发霉的庸俗文化之中,只是为官员所不知,为常人所不觉,为有识者所无奈。不论购物,还是问路,不论排队,还是上车,能给人以礼让的恰恰多半是中老年人,年轻的男女们不是没有懂礼貌的,然而,相当一部分俊男靓女那种“不必了解别人,不必理解别人,不必尊重别人”的充分“自我”的劲头,则表现出对一切的无所谓。有一次在公车上,我实在看不过眼儿了,便厉声对一位坐着的男青年说:“请你站起来!”他一时摸不清头脑,直直地瞅着我,意思是说:“哪有请人让坐的还有这么牛的!”我冷冷地说::不是我要你让座,你看不见这位怀孕的妇女站在你身边吗?”他倒是没说什么,尽管不情愿也还是站了起来。

 之后我也反思:这能怨一个孩子吗?人类历史留下来的通识文化六分是无奈,三分是挣扎,一分是祁盼。无奈如“好死比如赖活着”、“生死由命,富贵在天”、“见人只说三分话,不可全抛一片心”、“衙门口朝南开,有理没钱别进来”等;挣扎如“天上下雨地上滑,自己跌倒自己爬”、“无商不奸,为富不仁”、“十年寒窗苦,一朝登龙门”、“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等;祁盼如“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辰不到,时辰一到,马上就报”、“知识就是力量”、“君子报仇,十年不晚”等。如果这六分无奈、三分挣扎、一分祈盼的通识文化,能发展成为六分和谐、三分追求、一分理想,让人人掌握生命动力学、心灵平衡学、保健养生学、财富学、得失学、幸福学、理想学、未来学等等,那样,健康的通识文化将会为人类社会的进步,作出巨大的贡献,会大大推进人类以民为本的社会进程。每个人也都会摆脱终身制、世袭制、裙带制、分封制以及宿命论等落后世俗文化的影响,而纷纷踏上自立自强之路。也只有这样,以人为本的社会文化和以民为本的社会理想,才会有在人心中生根和在社会生活中得以实施的可能。否则一切真诚爱心和善良都极可能成为某种卑鄙目的的功利企图的表演道具和作秀工具。

 须知,通识文化是人类在丰富的社会实践中所形成的智慧结晶,是对浩如烟海的体验文化的高度凝练和总结。一句“在家靠父母,在外靠朋友”,就可以把原本陌生的人际关系拉近;一句“画龙画虎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就可以把原本熟悉的人际关系迅速推远。这种点睛式的通识文化,作用于丰富而又多彩、永动而又多变、利己而又贪婪、从众而有堕性的人性要素载体,便具有着接受的简易性、灵魂的降服性、受众的普遍性和行为的导向性等诸多文化特征。这便是通识文化在人类历史进程中,既容易被普遍重视,又极难以取得真正提高的根源所在。因为人性极易接受简便易行的教导,哪怕是误导和诱导,也很容易一拍即合,于是社会庸俗的通识文化便大批地积淀在面子文化、矮子文化、呆子文化、骗子文化、嫉妒文化、近视文化、整人文化和黑道文化之中,而几乎被家喻户晓。而健康的通识文化,只能为理性而积极的心灵所接受。这即是高品味通识文化迟迟难以建立,而低俗的通识文化又经久不息、畅行无阻的客观原因。

 那么,影响高品味通识文化建设的主观原因是什么呢?是人。是摆脱不了为追求个人权势地位、名誉、利益所困扰的人。

 生存条件的有限性与生存欲望的无限性,构成了人类永无休止的生命矛盾运动。人类行为的价值和人类社会的进步,就在于对生存条件开拓能力的增强和对生存欲望整合能力的提高。人类行为偏向其中任何一个侧面,都会造成人类社会的不健康。试想,无休止地大谈“做人靠手段”“做事靠手腕”那么即使你个人取得了某些所谓的成功,那又会给社会带来多少污染和混乱呢?!

既然通识文化是与人类行为追求血脉相连的文化,就决定着它永远不会空白。健康的通识文化不及时建构,腐朽的世俗文化就必然充斥社会人生。这种文化的腐朽,足以让世风败坏得赤裸裸地不讲亲情,让人们活脱脱地为蝇头小利而撕破脸皮;足以让社会的经营行为理直气壮地进行暗箱操作,厚颜无耻地进行坑蒙拐骗;足以让国家公务人员把腐败当成家常便饭,而良知尽丧地与黑社会势力联手共存。

 总之,通识文化的高品位建设之所以既重要又艰巨,就在于它是大道从简的文化,是人人日用而不觉的文化。所以说,科学而健康的通识文化建设,是地球人类在走出少儿顽劣期和青春迷茫期之后,能得以继续大踏步地向以人为本、以民为本的人类青春成长期推进的关键。是它,在催生着官员平民化、科学普及化、社会生活诚信化、人际关系人性化。否则,和谐的理想就无法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