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眼人类生命力的新时代
——“人文生态学系列丛书”总序
三、正视一个现实:日趋多元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多元。多元,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人生的本来面目。多元而平衡,是社会健康的象征,单一而稳定是人性愚昧时期的产物,是强权压制的结果。
多元,首先是价值多元。“东吃辣,西吃酸,北方人爱吃包饺子,南方人爱吃大米饭。”为什么非要强求划一呢?于是,便出现欲望多元、兴趣多元行为多元、追求多元、生命轨迹多元……
然而,在计划经济的时代,社会培养的人才基本是“三门”人才:一进家们、二进校门、三进单位门。除了年节休息日再进进商店门、影院门、公园门之外,再多进一个门都会找不到门。十年二十年不动一个地方,一辈子死守一个单位,甚至几代人在一个单位供职者也屡见而不鲜。在这样一种圈子中生活的人们,其价值取向必然是相当单一的,“读书做官”成为人们久经不衰的时尚追求。
如今不同了。不少年轻人面临人生的第一次职业选择,便突破了几千年的“官本”倾向,勇敢地追求知识、追求实践、追求文凭、追求名人效应……价值取向、生命追求空前地走向了多元。
多元,既表现着从物质世界到精神世界无限丰富多彩的自然规律,又体现着从物质生命到精神生命永动的自然状态。有序的多元会产生令人赏心悦目的精彩,无序的多元会生产惊心动魄的混乱。
形成秩序的关键,是对人性生成规律的科学认知和对人性平衡规律的正确把握,以及在此基础上的科学教化。让其休眠,不是个办法;任其放纵,不是个途径;强行压制,治标治不了本;科学教化,是唯一的正确方向。
价值取向多元的程度,永远与人性复苏的程度成正比。人们生存在神本与官本的压抑之下,生存价值的取向是相当单调的,求生几乎成为一切人的主要生存取向,在求生基础上有所平安的祈求和幸福的追求,已是相当奢侈的了。而今名与利极大地激发了人性的觉醒,多元取向已让人目不暇接。在这种情况下,经过教化与整合后的人性复苏,可以成为异常强大的生产力;反之,未经教化与整合的人性泛滥,又可以成为影响人类生态平衡的根源所在。
人,既恐惧于生活的不稳定,又厌倦于生活的无变化。这就为人类的生存形态学和生长动力学提出急待解决的问题。人性的轻度复苏而又不甚觉醒便产生迷茫,中度复苏而又不真觉醒便产生厌倦,重度复苏而又不理智便产生愤懑。对这种迷茫、厌倦、愤懑必须通过及时的教化去进行稀释和疏导。这种稀释和疏导一需要充分的道理,而需要明确的目标,三需要有科学的途径。否则,久而久之的积压,就会导致向外的攻击和向内的自虐。因为人的情绪尤其不能长时期忍耐“存在主义”的煎熬。这也是造成毒品依赖和酒精依赖泛滥的一个重要原因。中国人饮酒一年喝掉两座西湖水,肝病是西方下降国家的七倍之多,这不是仅用侠肝义胆和哥们义气所能解释得通的!从中也能看出:心灵的教化和疏导工作是何等的薄弱。
总之,多元趋势是必然的,但不都是合理的。这就好比有语言能力的人,也许只用于胡诌八扯,而不都是文化;有旋律的,也困难是痛苦的呻吟,而不都是歌唱;思维活跃的,也可能陷入胡思乱想,而不都是思想;能转动的,也许是摇头丸所致,而不都是舞蹈一样。类同的形式未必都有同质的内容。对于多元,既不能一律否定,也不可一概肯定。多元趋势既为人类社会提供了丰富的生命能量,又为生命教化提出沉重的责任。
这,就为我们提出了一个庄严的生命课题:人类如何不断加深对自我的认识,这是一个永久不会完结的社会命题。
对此,我们不能也不应该停留在对前人认知结果的承认和接受上。每个时代的人都应以自身的实践和科学态度,形成自身的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面对远为古人所未经历过的纷繁的社会现实,以实现古人所未成企及的人生目标,这是我们今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这就像不能说“连霉素”不是没用,但是却解决不了“非典”和“疯牛病”问题一样,又怎么能总是让“仁、义、礼、智、信”去包治百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