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汝为:海河两岸领事馆


海河两岸领事馆 

    博友:旧天津曾经设有20多个国家的领事馆,近来天津大规模进行城区改造,很多道路已经完全改变了模样,很多历史风貌建筑也难觅踪迹。看了《天津地名考》上谭汝为的一篇文章《海河两岸领事馆》,为我在网上搜索各国领事馆的图片提供了更多的认证。
  

   1840年,英、美、法等列强为扩大侵略,加强了对天津的控制,纷纷在津设立领事馆。因英租界开发早、规模大、位置适中,故各国驻津领事馆多设在英租界。

 

    英国领事馆设在旧天津颠地洋行”(今解放北路大同道东头))

 

 

 

(明信片上的英国驻天津领事馆)

 

   美国领事馆最初设在咪哆士道(今泰安道与浙江路拐角处),1939年后迁到利华大楼(今解放北路中段西侧)。 

 

    法国领事馆最初设在望海楼教堂(今狮子林桥东侧),后于1923年迁至法租界领事馆路(今承德道东口),为二层混合结构,现为市测绘处办公用房。 

 

    俄国领事馆由俄商开办的萨宝石洋行(位于今张自忠路狮子林桥附近一条胡同里)代办。后于1903年,在俄租界(今河东区十一经路88号)新建领事馆。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后,该址改为苏联驻津总领事馆。日本侵占天津后,1942年该址改为日本海关办公处,解放后曾为市政府直属招待所。1983年建大光明桥时拓宽道路,该址前院被占用,现址由市乡镇企业管理局使用。 

 

  德国始设“领事代办处”,后升格为领事馆。1907年,在德租界威廉路(今解放南路281号,今市政协右侧)兴建新馆,建二层楼房两幢,建筑面积约2200平方米。1945年由中国政府接收,先后为美军驻扎处和国民政府外交部平津特派员公署办公处。解放后,由部队使用。1976年地震,建筑震损坍塌,拆除后重建为7层办公楼,由武警总队使用。

 

 

    意国驻津领事馆1909年建成,坐落在今建国道74号,占地9422平方米,建筑面积1830平方米,为意式花园别墅建筑。现为中共河北区委办公用。 

 

    日本领事馆设于清光绪元年(1875),租用美国侨民一所住宅,后迁入泰安道与解放北路交口处、利顺德饭店斜对过一所楼房办公。1902年升格为总领事馆,1909年迁入日租界荣街(今新华北路),1915年再迁宫岛街(今鞍山道)。 

 

   芬兰领事馆设在英租界海大道(今大沽北路)。 

 

    加拿大领事馆设在英租界维多利亚道(今解放北路)。

 

    最初,一些国家的领事事务由其他国家或在津洋行代办——如奥地利、荷兰的领事事务由英国代办;丹麦的领事事务由俄国代办;瑞典、挪威、比利时的领事事务,分别由礼和洋行、乐利洋行、仁记洋行(旧址均在今解放北路)代办。

 

    后比、奥两国分设领事馆———

 

    比利时驻津领事馆设在华比银行内(今解放北路建行天津分行)。

 

    原奥地利驻津领事馆办公楼于2003年5月,在海河综合开发工程房屋拆迁中被发现。该建筑建于1902年,面积1200多平方米。

 

    原奥匈帝国是在中国天津建立过租界地的九个国家之一,位于今天津市河北区建国道的领事馆是奥匈帝国除本土外,仅有留在其他国家的建筑。该建筑原为西式二层洋楼两座,其中一座于1976年被拆除,目前保留下来的是其沿建国道的主楼。该楼建于1908年,为砖木结构,砂浆水泥罩面、断块墙身,鱼鳞石片小万瓦顶,整个建筑造型精妙典雅,颇具欧式风格。建筑中最为令人叫绝的是其主楼内的楼梯,该楼梯是由石材砌筑、每一凳为一块整石料、为悬挑式,乍看起来整座楼梯像钢筋混凝土结构,但仔细观察实为石材,楼梯在有外力时其受力均匀,并通过每凳楼梯的联接点逐级传递,最终传至地面。该楼经历了近百年的风风雨雨和市民的使用,又经历了1976年7月的大地震,其墙面、地面均受损严重,但楼梯却丝毫未损,堪称奇迹。该建筑为庭院花园式建筑,环境幽美,正栋建筑的面积为1200余平方米,院落占地7.093亩,是较典型的欧式建筑。


                               (修复后的原奥国领事馆旧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