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观念对中国大学生就业的影响及后果


 

摘  要  传统观念妨碍大学生就业普工岗位,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
最大障碍。破除传统观念将不仅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而且
有利于中国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
  
近年来,大学生就业压力不断增大。究其因,主要有四种看法:一是大学教育质量下降,部分大学生名不副实;二是扩招过猛,致使人才供需比例失衡;三是最能吸收大学生就业的第三产业,在我国经济结构中比重偏低;四是传统观念的影响。 
大学生就业难是诸多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从中国国情分析,传统观念是主因,其不仅对中国大学生就业状况影响最大,而且产生的不良后果也最严重。
一、不同社会发展背景、文化及观念对大学生求学心态的影响 
1.“为得到一份好工作、为改变命运而读大学”是中国大学生基本求学心态 
中国有着两千年中央集权制封建社会历史,与之匹配的是国家管理者的职业化。由于象形文字学习难度大,在经济发展水平很低的中国古代,国家管理人才培养成本很高。统治者除通过高官厚禄诱导读书、科举制度选拔人才外,还通过舆论、政策影响民众观念。“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学而优则仕”、“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书中自有黄金屋”等的宣传,使“读书做官”、“读书改变命运”的求学心态得到不断强化。在古代中国,穷秀才的社会地位高于富木匠,例如,国家许可前者纳妾,后者不可。 
虽然今天“做官”不再是读书的唯一出路,但大学生毕业后当普通工人(简称“普工”,下同)不被社会普遍认可、接受。2009年,重庆万余名高中生受大学生就业难影响而放弃高考①,折射出当代中国大学生择业的三个基本要求:第一,不从事体力劳动;第二,专业对口;第三,高收入。其中第一个要求刚性最强。若三个要求均达不到预期,则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归零。 
2.“为有更多发展机会而读大学”是西方国家(文化)大学生基本求学心态 
长期的领主制封建社会使西方现代国家形态出现较晚,与之匹配的是服务型政府。无论官员地位还是政府对人才的需求强度,西方国家均较中国为低。 
西方国家的体力劳动者,其社会地位及在经济发展中所起的作用也与中国有很大不同。“中国一直就缺乏西欧从中世纪以来那种强大的上流劳动者阶层,如经营式大佃户、作坊主、手工业的工头等等。而正是这个阶层对西方的工业化、现代化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比如,工业革命的关键性技术,绝大部分和大学没有关系,而是在类似艾里·惠特尼所经营的作坊中发明的。有学者统计,在十八世纪的英国,只有38%的科学家、18%的工程师、8%的著名应用科学家和工程师与牛津、剑桥有关系(这两校培养了当时英国大部分大学生)。在著名的应用科学家和工程师中,有70%以上没有受过任何高等教育。但是,社会对劳动的尊重、上流劳动阶层的存在以及他们所享受的社会地位、权利保障、对当地政治的影响,使这些工匠有足够的资源和动力不停地进行创造发明。”② 
西方国家不具备“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社会、文化背景,“为有更多发展机会而读大学”是占主导地位的求学心态。
3.不同求学心态对就业态势的影响 
求学心态决定择业态度,择业态度影响就业态势。据统计,中国第三产业比重已达40.1%③,高中及以上学历者仅占总人口5.7%④;同样指标,印度是51%⑤和16%⑥。从数据上看,印度大学生就业形势应比我国更严峻。情况诚如此,结果却迥异。“印度普通高校的毕业生只有10%的人能找到理想的工作,其余绝大多数人将目光转向了售货员、司机等岗位”。⑦反观中国,“大学生对售货员、司机等卑微职业缺乏积极的内心认同,就是真在这种岗位就业,也多是迫于形势,而没有将之当成愉快的人生历练。别国大学生能从基层干起,而且坦然自如,不是他们水平低,而是就业心态更成熟;而我们之所以拒绝,是因为觉得‘没面子’。”⑧ 
二、传统观念影响社会舆论和就业政策,普工岗位被排除在就业主渠道之外 
1.“知识改变命运”:“学而优则仕”的古译今,就业普工岗位与此大相径庭。 
2.“先就业,后择业”:两个“业”字相同,义相异。其实质,是鼓励大学毕业生“先屈就劳力业,后另择劳心业”,普工岗位只是权宜选择。 
3.选聘大学毕业生当“村官”:“村官”一般指农村两委班子成员,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规定,其成员必须是本村村民,并须经村民选举产生。委派大学毕业生做“村官”显然不合理。若“村官”只是“村长助理”,则编制和工资开支同样存在合理性疑问。而且,处理农村中各种关系,非刚出校门的大学生所能胜任,将其作为大学生就业主渠道之一,有屈服于传统观念的明显痕迹。 
4.鼓励大学毕业生创业当“老板”:当“老板”不仅需要专业技能、管理经验,而且需要熟悉行情、客户资源等,绝非一日之功,并不适合纳入大学毕业生就业主渠道。 
显然,传统观念正主导着当今中国社会舆论和政府决策,并合乎逻辑地将普工岗位排除在大学毕业生就业主渠道之外。当今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症结其实就在于此。
三、大学生就业普工岗位与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关系 
尽管中国大学毛入学率已达23%,但普工岗位被排除在大学生就业主渠道之外的事实表明:中国尚未真正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 
1.中国社会缺乏高等教育大众化所需的观念准备 
按毛入学率划分高等教育发展阶段,前两个为精英化阶段和大众化阶段。精英化阶段主要解决社会发展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大众化阶段的任务则是提高国民综合素质。
从毛入学率指标看,今天的中国已经进入了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可惜这是错觉。中国改革开放30年,尤其是加入WTO之后,对专业人才产生了大规模需求。尽管大学招生规模迅速扩大,但由于社会发展对专业人才的需求也以大致相同比例扩大,因此中国高等教育实际上仍处于精英化阶段。 
如果说“学而优则仕”是高等教育精英化的标签,那么,“学而优亦民”则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标签——“找不到专业对口的工作,就愉快地当一名普通劳动者”。也就是说,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实现,国民综合素质的提高,需要大学生有着与之相应的求学心态和就业观念。发达国家的大学毛入学率超过50%(美国90%),如果大学生毕业都不愿当普工,试问,哪里有那么多专业对口、轻松体面、“劳心、治人”的好工作? 
由于历史及文化等原因,西方国家几乎不存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观念障碍,中国则不然。遭受世界金融风暴突然袭击,暴露出中国社会并未做好高等教育大众化所需的观念准备:在普工岗位极度缺少受过高等教育劳动者的同时,大批高中生放弃高考。 
2.中国经济的发展,要求将普工岗位纳入大学生就业主渠道 
高等教育大众化意味着让大批普通劳动者接受高等教育,或大批大学生毕业后就业普工岗位。让我们从特定角度看大学生不愿就业普工岗位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众所周知,中国民营企业有三大问题,一是寿命短,二是经营管理水平低,三是创新、创品牌能力差。这跟非高科技类民营企业经营者受教育程度普遍低下有很大关系。浙江“虽然拥有全国规模最为庞大的中小企业群体,但是其就业人员的‘技术含量’却与‘民企大省’的称谓不相符合。……浙江中小企业局局长吴家曦指出,浙江近九成的规模以下企业职工学历仅为中专以下。”
 
非高科技类民营企业老板的标准诞生程序:先是普工,熟练掌握技术后,成为生产骨干,同时获取较高薪酬。有高薪的原始积累,加上对技术的掌握和对管理、行业、行情的了解,再加上对客户资源的熟悉,以及由此获得亲朋好友出钱出力的支持,一个新老板破茧而出。可惜这个过程距离大学生十分遥远,因为他们不愿当普工。于是,千百万民企经营者的位子与大学生无缘,而银行窗口后面那张椅子却让无数大学生争破头。
 
此外,企业基层管理人员也需要从普工中产生。发达国家的工科大学毕业生到车间当普工很平常,而中国,普工中大学生数量的稀少导致企业基层管理人员素质低下。 
四、普工岗位被排除在大学生就业主渠道之外的后果
1.普工岗位不纳入就业主渠道,高等教育大众化在中国无法实现。从师资力量、校舍规模、国家财力等硬件看,中国已具备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条件,但传统观念却严重阻碍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推进。不改变传统观念,不将普工岗位纳入就业主渠道,就一定会继续发生大学生就业难和高中生放弃高考的现象,从而人才供应被自动调节在满足社会对精英需求的水平上,结果是高等教育大众化永远无法实现。 
2.不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中国难以成为经济强国。靠着改革开放政策和人口红利,今天的中国成为世界经济大国,但却处世界经济(加工)链末端,远非经济强国。而一个国民综合素质低下的国家几乎没有成为经济强国的可能性。 
3.不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就业不稳,内需难提高。就业和内需主要依靠一国的中小企业实现,中小企业的经营水平决定了该国就业稳定度和内需强度。目前中国中小企业经营管理水平总体低下,倒闭频繁,工资低薄。企业倒闭频繁,员工收入稳步提高无从谈起;企业创新、创品牌能力低下,则利润空间必然稀薄,高工资也就无法实现。 
        五、建议
1.对传统观念与高等教育大众化关系进行大范围学术探讨,清本溯源; 
2.大力宣传大学生从普工到成功企业家典型,鼓励大学毕业生就业普工岗位;
3.给予就业普工岗位(尤其第二产业)的大学生与去西部、下基层同等待遇;
4.给予毕业后在普工岗位(尤其第二产业)连续工作三年以上的大学生以创业指导和贷款(包括税收优惠)支持,并取消对应届毕业生创业的所有支持。
 
参考文献
①重庆万名高中生放弃高考 就业形势严峻致部分学生弃学打工.《京华时报》(2009年3月29日)
②薛涌:当代中国人为什么迷信大学?《东方早报》(2009年6月4日)
③国家统计局发布我国经济社会30年发展成就系列报告(一)《经济日报》(2008年10月30日)
④张曙光.破解大学生就业结构性难题.《中国经营报》(2009年5月4日)
⑤印度产业结构:服务业是亮点.《世界财经报道》(2009年6月25日)
⑥张曙光.破解大学生就业结构性难题.《中国经营报》(2009年5月4日)
由国外大学生的低就业想到的.《三江晚报》(2009年2月13日)
⑧同上
近九成工人学历低 浙江拟花三年培育万家小企业.《市场导报》(2006年4月16日)
 
                                     2009-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