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逼周久耕写小说不是越位是补位


周明华
13日这天,读到两则新闻,我觉得两者之间暗含某种关联。一是《扬子晚报》称,“天价烟”局长周久耕犯受贿罪,判处有期徒刑11年,他不打算上诉,并称其正在写一部小说,内容是反映官场的,已经完成了3.5万字,题目还没有拟定;另外,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景汉朝在13日的《人民法院报》发文称,传媒监督和独立审判是一对天然的矛盾,近年来网络媒体“越位”现象较突出,这对司法独立造成冲击。
 

之所以将这两则新闻联系起来看,是因为周久耕是栽倒在一包“九五至尊”的香烟上。如果没有网络与大众传媒的广泛介入,没有网友的一直紧盯,周久耕或许还没有时间和愿望来实现他的小说化人生。然而此案并未“见底”?周久耕之后,一直没有机构站出来诠释这起网络监督最初关注的核心命题。一包香烟引发的贪案,并非仅是一包烟那么简单,此前网友提出的周久耕包庇亲友开发楼盘的故事,缘何一直未见“续集”;而关于有9个行贿人的媒体报道,为何至今未有权威的跟进。
 

周久耕从吞云吐雾的仕途经营,不得不“转型”至入狱笔耕小说作品,这的确让人感喟。但我们清晰地看到,推动完成周久耕这次蜕变的力量出现得很偶然。媒体或许可以将食指夹烟的周久耕曝光,却无法曝光他未有公开“抽烟”的行为。别看中国有数亿网民,但网民能成为有效监督的“深喉”还非常不易。阳光下的丑行能检索到,而阴暗角落里的交易,我们却束手无策。公款抽高档烟、喝豪华酒、戴名贵手表等,在“周久耕”之前并非鲜见。而今,这些人闪躲 “网监”的技能也瞬间提高了。之前有报道称,在南京,现在再也难见带包装的“九五至尊”香烟了。
 

可以这样说,在相关法律法规的长期缺失下,我国的传媒对公权机构和公权人的监督的力度还很轻,尚处初级水平。对大众媒体特别是网络舆论监督,我们的公权机构,应多一份理解与支持。他们就像是一株株舆论监督的幼苗,需要法律的养料,需要扶持的阳光雨露。而权威人士的每一次不经意地斥责,均会对其构成一种潜在伤害。景汉朝说,现在发展起来的网络传媒,由于高度开放性和共享性,加之便捷的检索性和互动性,可以在一夜之间掀起巨大的“舆论潮”,这对冲击着司法独立。
 

窃认为,景副院长的这份担忧纯属多虑,这种网络监督不仅不是“越位”,还是一种时代责任的“补位”。这种带有民粹思想的网络监督与体制内的监督形成尖锐反差,而且前者的触角更宽泛。当前,如何将网络监督里的有益元素有效注入到公众监督的细节中,显得尤为重要。只有让网络监督形成公众气势,才会让背离人民的周久耕的后来者无处遁形。这是网络时代赋予草根阶层的无以伦比的权利。因为公民社会的演变就是经过一个个的草根网民滴水穿石般慢慢改进的,每一个网民都不应放弃守护社会正义的这种与互联网同时诞生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