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件是:世界公认的诺贝尔奖;虽只在物理学、化学、生理学或医学、文学、和平、经济六个方面;从一百多年来的颁奖历史,尽管存在一些因国家地域政治和专业方面的争议,整体上是世界公认的最高科学成就。从文学方面,是否能说:凡获诺贝尔文学奖的各国作家和获奖作家的文学作品,能代表世界文学的发展趋势?或有引导和发展的方向?
看一些中文媒体报道2009年度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诺贝尔奖委员会当地时间十月八日上午十点(北京时间八日晚七点)在其官方网站公布了二零零九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诺贝尔文学奖评审委员会的点评是:穆勒“用浓缩的诗歌和坦诚的散文描述无依无靠者的境遇”,并简要介绍了她的作品背景。
2009年诺贝尔文学奖刚刚揭晓,瑞典文学院在颁奖决定中说:罗马尼亚裔德国女作家赫塔·穆勒(Herta Muller)获奖。诺贝尔文学奖评审委员会称其“以诗歌的凝练和散文的率直,描写了流离失所者的生命历程。”
也有这样的报道:她的作品“兼具诗歌的凝练和散文的率直,描写了一无所有、无所寄托者的境况”。她将获得1000万瑞典克朗(约合140万美元)的奖金。
瑞典文学院常任秘书恩格隆德面对各国记者用瑞典语、英语和德语宣读了评委会的决定。他说,米勒用多元化的语言,通过文学作品向世人展示了自己的成长环境及后来在异国他乡的生活感悟,她用凝练和率直的语言描述了一个个富有感情色彩的故事。
从兼具诗歌的凝练和散文的率直,是否诗歌和散文作为文体可用凝练和率直的语言反应或表达社会;从文字内容,描写了一无所有、无所寄托者的境况,或流离失所者的生命历程,或无依无靠者的境遇,虽是翻译的同一文字语言,从情理和文学艺术规律,各国职业和专业作家群体都能用诗歌的凝练和散文的率直,也或多或少写过社会上失业群体的生存生活,是否存在没有二零零九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赫塔·穆勒的幸运?从获奖词,能否发现当今世界和国际社会处在全球金融危机时期,作为具有人类文明和文化的各国各民族的文学,理应用不同文字不同语言关怀无依无靠者或是社会上的失业群体,也是各国作家个体和作家群体的社会责任。我们不说诺贝尔文学奖评审委员的主观,不讲诺贝尔文学奖评审是否需要改革和开放,不论各国各种媒体和各国文学界的不同声音,还有报道诺贝尔奖评审委员因保留个人的主见辞职;正如瑞典文学院方面对米勒获奖表示“应无可争议”,但从德文网站第一时间的反应看,多对此结果表示诧异,出现了“怎么可能是她”、“诺奖越来越游戏了”等言论。据北京大学德语系教授、德国现当代文学研究者李昌珂介绍,“从米勒的新作看,诺奖的选择,是符合西方口味的。现在德国文学出现了一个潮流。过去,一直表现‘德国是战争苦难的制造者’;现在,则着力于表现德国本身也是‘苦难的承受者’。”还透露,去年中国学者新近翻译的《德国文学史》中,并未提及米勒。“这可能与她是罗马尼亚的移民作家有关。”
有些媒体从本国的著名作家与获奖作家比较,不排除有地域、民族的因素,甚至有国家、政府、执政者的官方意识;可能有2009年诺贝尔文学奖是罗马尼亚裔德国女作家,从她的经历和写作的文学内容是在罗马尼亚的生活,有媒体用:政治立场,是标榜反集权反专制,有此色彩的作家,中选机会便陡然增加,从中国出走的高行健如是,曾在罗马尼亚被禁的赫塔·穆勒亦如是。我们从一些国家依法立法、政府依法行政层面,再从官员依法行使职务权力,还从国家、政府、地方的财政和权威公布的数据,等方面观察,有多少真正为改善和提高民众的生存生活?从各国的贪官腐败到失业、贫穷和以卖身的妓女群体,作为具有人类文明和文化的各国各民族的文学,不仅要从历史方面记录,还应从文学艺术方面给予关注,引起社会重视!像鲁迅的呐喊:救救孩子!从字面上是救救孩子,实际有救救自己,也有救救未来!广义的讲,有救救民众,救救民族、救救国家、救救人类、救救地球!其中有法律方面,有依法和执法方面,有民主监督方面,更有民众当家作主方面;让社会公平公正和谐,让每一位合法公民过上体面和有尊严的日子或生活。何况中国有得民心者得天下。
从文字语言反应社会内容,对失业群体、贫困家庭群体、贫穷人群体、生存生活非常艰难群体等,这些,任何国家和社会,甚至任何时候都会存在;从市场经济,资本的垄断、商人的眼前利益、一些拥有职务权力的贪婪、强者压迫弱者、富人剥削穷人、强势迫使弱势理解和接受,等等。从世界和各国文学史,《水浒传》、《汤姆叔叔的小屋》、《悲惨世界》、《茶花女》、《卡拉马佐夫兄弟》,等;虽然社会上有慈善机构和慈善人,而人之间的教育、技能、机会的不平等或悬殊,客观存在社会道德的合情合理和法律的公平公正,有几千年私有制惯性的私欲,特别是凭武力、军事、战争的强势侵略侵占和拥有职务权力的强夺豪抢;在社会的经济建设和经济发展和平时期,用资本收购、控股把全民所有的国有和集体企业成为私营或私有,不顾企业职工为企业发展的历年积累和职工的生存生活,这些社会现实,不值得共同关注和思考吗!
从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奖,有人用:文学奖的得主并未都是文学家,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文类也未必是文学——哪怕是最广义的文学。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必定要继续习惯托住自己的眼镜,退一万步说,即使非吃惊不可,我们也要习惯于吃惊。是否可以说,广义的文学能有文化和文明的基因,或者文学是文化和文明的的基础。值得讨论!
从诺贝尔文学奖,和其他诺贝尔奖项一样,从来不向世界各开展国征文比赛;由各国作家推荐,包括有作家的简历、作家的文学作品简介,和推荐作家协会对推荐作家的客观评论等信息资料;诺贝尔文学奖各位评审委员进行阅读和集中讨论,后决定公布获奖作家和获奖词。从各国作家个体,不可能专门为诺贝尔文学奖而写,或各国作家协会组织征文;各国作家协会只能根据作家个体在社会上的影响而推荐。
有关注德国文学的专业人士,得到赫塔·米勒获奖,都有一些不可思议的结果;有记者电话采访问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文学》德语文学编辑杜新华,她表示对这个结果稍感意外。对德国当代文学素有研究的她,声称赫塔·米勒和我们比较“隔”。据她回忆,《世界文学》曾在2003年第5期发表过赫塔·米勒的一个小短篇《一只苍蝇飞过半个森林》,由于米勒出生在罗马尼亚,小说描写了罗马尼亚一个底层工人的生活经历。还说:“米勒的作品给我最深的印象在于非常诗意的语言。她的文字不属于晦涩难懂的一类,而是非常有韵味。”不知是否全面?关注的读者期待精彩。
赫塔·米勒的作品多数在欧洲出版发行,相信多数中国读者对赫塔·米勒的名字还比较陌生,不过,这种局面不会延续太久,因为每年诺贝尔文学奖公布后,全世界范围内都会掀起一轮诺奖得主作品出版潮。
上海译文出版社在获悉赫塔·米勒获奖之后,其副总编辑吴洪表示,他们肯定要引进她的作品,但由于诺奖的效应,国内必定会有许多出版社抢其版权,看来,一场版权争夺战即将打响。
如果我们把地球作为一个村的社会,诺贝尔奖是否能属权威发布?不会受各国政府、各种不同媒体、不同地域读者的声音左右,因为诺贝尔奖各评审委员按诺贝尔的遗憾和诺贝尔奖的章程行使职务和权力。从客观现实,诺贝尔奖各评审委员都有个人的主见和有个人的感情,从一百多年的颁奖,诺贝尔奖各评审委员决不可能对获奖者个人有丝毫情感!从获奖词里能看到合情合理的公平公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