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优势抓工业,强力推进新跨越
——黔西南工业发展30年回顾
(此文原载《金州三十年1978-2008》局部有改动——作者)
改革开放前,黔西南州工业基础极为薄弱,主要是以手工作坊为主的小工业。改革开放后,特别是西部大开发以来,国家重点项目和区域经济政策向西部地区的倾斜,推进了全州地方工业的快速发展和进步,工业逐步成为全州经济的主导产业,黔西南州工业经济迎来了新的发展阶段。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黔西南州先后进行了领导体制、经营体制、用工和工资制度等一系列改革,形成了国营、集体、私营、个体都发展,城乡一齐上的新格局。改变了过去以指令性计划生产为主的模式,通过计划调节和市场调节结合,逐步过渡到以市场经济为主的经营管理体制。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黔西南州工业化发展的框架开始凸现。以烟、酒为主的传统产业,在优势资源基础上,积极向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从而形成兴义卷烟厂、贵州醇酒厂等一批具有地方特色,资源产出率高、产品含税率高的龙头企业。
进入二十一世纪,黔西南州制订并逐步完善 “电力兴州、矿产富州、农产稳州、科教强州、环境立州”战略和实施“十五”规划。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中“西电东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等一系列战略的实施,“大通道、大资源、大区位、大市场”的经济优势和格局正在形成,这为黔西南州工业发展注入了强大的生机和活力。经过多年的建设与发展,全州工业形成了以电力、煤炭为主的能源工业;以“贵州醇”系列白酒、香烟和白糖为主的食品工业;以黄金、锑、锌为主的冶金工业;以小针剂、灵芝胶襄、苗贴为主的制药业;以化肥为主的化工工业;以水泥为主的建材工业;以碳化钙为主的重化工工业,这些工业行业已成为全州的经济支柱,工业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作用更加突出。目前,全州拥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03个,总资产137.8亿元。“突出工业”已是“十一五”计划期内黔西南实现工业化和国民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目标的重要途径。
工业在全州经济发展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2002年,三次产业结构首次实现“二、三、一”排序并一直保持和逐步优化,迈出了工业化进程重要的一步。“十五”期末的2005年,全州工业总产值达到93亿元,增加值34.99亿元。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74.46亿元,增加值28.46亿元,工业拉动GDP增长4.2个百分点。主要产品产量中,原煤产量到1041万吨,发电量达114.3亿度,水泥达140.2万吨,合成氨达8.21万吨,黄金达3960.62千克,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53.31亿元,实现财政总收入16.12亿元,其中,企业收入实现5017万元,电力税收实现23589万元,煤炭税收实现37123万元,黄金税收实现5603万元。仅煤、金、电三项实现税收66315万元,占财政收入的41.13%。
“九五”时期全州工业增加值年平均增长 12.4 %。“十五”时期年平均增长提高到15.3 %。“十一五”期间,工业承接“十五”时期调整的积极效应,内在活力增强,运行质量提高,成为改革开放以来各时期增长最高点。“十一五”前两年年平均增长又提高到21.7 %。国民经济步入健康发展的快车道,工业经济实现了高速发展。
2007年,兴义火电厂、老江底水电站、董箐水电站、光照水电站、500千伏金州变电站等重点电力项目前期、建设工作有条不紊。糯东、泥堡、普兴等一批重点煤矿建设进展顺利。水银洞、烂泥沟、紫木凼等一批重点黄金项目技改、生产形势良好。普兴煤化工基地中的青山基地和巴铃基地、万屯煤制甲醇、安龙金宏二期、兴义威舍煤化工基地等重点项目前期工作加快进行、在建项目快马加鞭。
2007年底统计,全州工业总产值突破100亿大关,达到131.66亿元,全州工业增加值60.5亿元,比1978年增长62倍,年均增长15.3%;全州工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从1978年的11.6%上升到2007年的36.6%,提高了25个百分点。工业生产不断迈上新台阶,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快速增加,2007年原煤产量973万吨,比1978年增长35倍,年均增长13.2%;发电量149.4亿度,比1978年增长275倍,年均增长21.4%;水泥产量163.7万吨 ,比1978年增长213倍,年均增长20.3%;成品糖产量 1.46 万吨,比1978年增长1.8倍,年均增长3.7%;白酒产量3240千升,比1978年增长1.8倍,年均增长3.7%。有的主要工业产品从无到有,发展迅速,2007年产量分别为:化肥30.28万吨,卷烟20亿支,碳化钙26.28万吨,铁合金18.21万吨,焦炭45.84万吨,黄金4723千克。
在固定资产投资方面,1985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突破亿元关,达1.08亿元;进入九十年代,投资规模逐年加大,1998年超过10亿元;2005年投资超过50亿元。“十五”时期(2001年-2005年)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累计达176.4亿元,年平均增长26%。2007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82.62亿元,比1978年增加166倍,年平均增长19.2%。
2007年,全州三次产业结构排序连续已6年保持并不断优化“二、三、一”结构格局,三大产业总产值分别由“十五”末的33.5亿元、43.4亿元、41.7亿元改变为41.0亿元、66.5亿元、58.5亿元,三次产业结构由2006年的27.1:38.2:34.7调整为24.1:40.4:35.5,第二产业仍保持强劲增长态势。
第一节 电力工业
解放前夕,黔西南州没有水力发电工程,除兴义、晴隆等县所在地有容量极小且设备极差的火力发电供照明外,广大农村地区只能靠松明子、桐油灯及火把照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电力发展开始起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黔西南州得天独厚的水能资源,得到了大规模的开发。
进入二十一世纪,随着鲁布革电站、天生桥一、二级电站、白水河二级电站、中山包水电站投产运行,全州年发电量达到128.82亿千瓦时,占全省发电量的26.28%。加上平班电站(总装机40.5万千瓦,总投资20.73亿元)、贞丰大田河水电站(装机10万千瓦)、北盘江光照电站(装机104万千瓦)以及正在立项的兴义火电厂、北盘江流域马马崖、董箐水电站和马岭河流域赵家渡水电站,到“十一五”期末,全州电力总装机容量突破800万千瓦,2007年全州发电量达149.43亿度,形成了“水火并举”的电力产业新格局。
一.水电
1956年由贵州省水利局在兴义城郊狮子山建成第一个示范性农村水电站后,各县都陆续兴建了部分小水电工程,至1965年,总装机容量达4040千瓦(含盘县在内)。到七十年代初,各县在取得试办小水电站经验的基础上,开始了较大装机容量电站的建设,有贞丰那郎二级电站装机2台450千瓦;望谟桑郎电站装机2台640千瓦;兴义锅底河水库坝后电站装机3台525千瓦;兴义坪东风洞电站装机2台600千瓦;普安三板桥电站装机2台450千瓦;兴仁下屯桥电站装机2台450千瓦;晴隆大桥河一级电站装机3台1200千瓦等。七十年代以后,水电建设有重点地兴建了一批装机容量在1000千瓦及以上的骨干电站,如安龙筏子河电站、白水河电站、兴仁天生桥电站、贞丰那郎三级电站、册亨庆坪电站、普安铅厂档格田电站、晴隆花贡茶场董良电站等。这一时期区、乡电站建设也相应地迅速发展,截至1980年底,全州已建成各种小水电站503处,装机557台,总容量29785.7千瓦,年发电量4178.4万千瓦小时。1980年以后,除继续兴建部分骨干电站外,主要集中资金和力量,搞好已建成电站的改造、续建、配套、扫尾等工作,同时积极发展负荷,加强管理,提高设备的年利用小时,挖掘潜力,逐步达到自我完善并有所发展。
(一)“西电东送”中的水电站建设
鲁布革水电站 位于云南、贵州两省交界处的黄泥河上,于1982年11月正式开工,1991年6月4台机组全部投产,1992年12月工程通过国家验收。从
天生桥一级水电站 国家重点工程天生桥水电站位于广西隆林各族自治县原祥播乡、桠杈镇与贵州省安龙县德卧镇接壤处南盘江的雷公滩段峡谷上。由分期建设、连续施工的二级水电站组成。总装机容量252万千瓦,年平均发电量134.45亿千瓦时。天生桥水电站由国家和广东、广西、贵州四方集资,中国南方电力联营公司代表业主单位进行施工管理。天生桥一级站设计坝高
天生桥二级电站 作为“西电东送”第一个电源点和枢纽点,天生桥二级水电站是我国“八五”计划和十年规划的重点工程之一,是国家开发红水河10个梯级电站的第二级,总装机容量为132万千瓦,年发电量82亿千瓦小时。该电站位于贵州安龙及广西隆林两县的界河南盘江(红水河支流)上,该电站采用引水式开发方式,设计蓄水位
白水河二级电站 位于安龙县白水河,总投资1.26亿元,总装机3.4万千瓦,年发电量1.897亿千瓦时,保证出力10.09MW。 1998年开始建设,2000年8月建成投产运行, 2007年,发电量达到2.25亿度。售电量达到2.22亿度, 2000~2007年,累计完成发电量13.5亿度。
中山包电站 位于南盘江边,距天生桥二级电站上游约
平班电站 国家开发红水河流域的10个梯级电站之一,是继天生桥一、二级电站之后的第三个梯级水电站。其上游与天生桥二级电站衔接,下游与龙滩电站相连,电站坝址右岸在广西隆林县境内,左岸在贵州册亨县境内,属界河电站。总装机容量40.5万千瓦,年平均发电量16.034亿度,工程总投资20.73亿元。为2002年国家第十五批基本建设新开工大中型项目。2007年发电量9亿度,销售收入2亿元,实现利润3150万元。
(二)新近建设的水电站
贞丰大田河落生——大地水电站(建设期为2001~2006年) 贵州大田河落生——大地水电站位于贞丰和册亨县交界处,是大田河(系北盘江右岸的一级支流)跨河引水开发的第一和第二梯级电站项目,两电站总装机容量10万千瓦,年发电量4.132亿度,年利用小时数为4100小时,总投资49628万元。2006年6月29日,大田河水电站落成剪彩,宣告这一省级重点水电建设项目正式建成发电。2007年发电量为4.2亿度,销售收入为0.92亿元。
北盘江光照水电站(建设期为2003~2008年) 是贵州省北盘江流域水电开发拟建的3个梯级电站的骨干电站,相对投资较大、移民多、淹没广。该水库具备不完全性多年调节性能,对下游马马崖、董菁两电站效益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电站左岸是关岭县,右岸是晴隆县。该电站是一个以发电为主,兼顾供水、灌溉和其它综合效益的水利枢纽,并被列为“西电东送”第二批开工建设的水电项目之一。电站总装机容量104(4×26)万千瓦,年发电量22.77亿千瓦时,总投资57.33亿元,最大坝高
二.火电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黔西南州开始建设大型火电厂。1966年6月正式动工兴建,首台机组原安装在贵阳水口寺电厂,是英国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万吨轮船自备电厂的发电机组,容量1000千瓦,运到兴义半年时间才安装完毕,于
随着水电的迅速发展,体制相对滞后的火电企业在改革中逐步关停,原兴义火电厂关停后,黔西南州决定新上4×600MW兴义电厂项目,系全州实施“电力兴州”战略以来最大的开发建设项目。作为黔西南州“西电东送”的标志性项目和天生桥一、二级水电站的配套调峰电源,在黔电入粤和把黔西南州建设成为水火互济的南方能源基地中将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该厂按一厂两址进行规划布局,相关工作正在加紧进行。兴义电厂建成后,将成为贵州省西部煤炭能源基地中的主力电源。
第二节 煤炭工业
煤炭是黔西南州的优势资源,煤炭资源的开发利用是黔西南州工业发展的基础。通过全州上下的共同努力,煤炭工业已成为黔西南的三大工业产业之一,并且成为全州第一支柱产业。
一.生产和建设
黔西南州煤炭资源的大规模开发,是在1996年南昆铁路开通后起步的。南昆铁路通车以后,全国10多个省市的投资者,纷纷前往黔西南投资办矿,促进了黔西南州煤炭工业的快速发展。1998年,通过铁路外运出省煤炭100万吨以上。在南昆铁路建成通车和州内外煤炭需求大量增加的拉动下,全州煤炭产量在煤矿数量大幅减少的情况下实现大幅度增长。2000—2004年,全州原煤产量分别为450万吨、500万吨、560万吨、812万吨、1020万吨,分别是1996年的2.3倍、2.5倍、2.7倍、3.1倍、4.5倍。2005年,全州原煤产量为1071.33万吨,焦炭产量为49.14万吨,2007年,出于规范矿山秩序,突出好字优先,注重安全生产的需要,全州煤炭产业有所下降,全州原煤产量为937万吨,焦炭产量为45.84万吨。
煤炭生产工艺科技进步方面,在采、掘、机、运、通五大系统和安全生产管理上,实现了历史性的转变。通过坚持“上大关小,上大改小”的原则,不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从2000~2004年期间共引进资金约10亿元投入煤矿改扩建项目建设,在投入资金中,省外投资额已占全州煤矿建设资金的85%以上,开工建设30万吨规模矿井6对,9万吨以上规模矿井28对。平均单井产量由2000年2万吨,提高到2004年的6万吨以上。经过几年的建设,全州煤矿规模不断扩大,煤矿整体素质迅速提升,煤炭产业集中度明显提高。
二.销售及税费
“十五”时期,随着改革发展步伐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煤炭市场和煤炭运销发生了根本变化。煤炭市场以两广为主,州内为辅。特别是随着广西区内火电、建材、冶炼、化工等行业对黔西南州煤炭需求量的大幅增长,黔西南州煤炭在广西市场的占有率迅速上升。煤炭运输条件大为改善,改变了过去单一靠公路运输的局面,实现了以铁路运输为龙头,公路、水路三路并举的格局。2000~2004年,全州通过南昆铁路外运煤炭分别为238万吨、260万吨、310万吨、500万吨、640万吨,煤炭运销及税费均呈逐年上升趋势,位居全州六大“支柱产业”之首。2005年,全州煤炭产量达到1071万吨,创最高纪录,实现税费5.6亿元,其中煤炭生产环节税费收入3.8亿元,占全州财政总收入的28.7%。
三.煤炭加工转化和综合利用
“十五”期间,黔西南州煤炭有20%已实现了选煤(主要是块粉分选),入选量约为200万吨。现已有4个洗煤厂,洗选能力约为150万吨;有焦化厂58个,生产能力达400万吨;目前煤矸石、瓦斯、矿井水等还没有进行综合利用,火电厂、煤化工项目正在规划建设中。
四. 煤矿安全生产和矿区生态环境治理
“十五”期间,为解决黔西南州煤炭非法生产、乱采滥挖、污染环境、破坏和浪费资源严重以及伤亡事故多、经济效益差的问题,采取强有力措施,开展了声势浩大的煤矿专项整治工作。截至2004年,全州共取缔、关闭非法开办的煤矿和非法生产的矿井1000多处,现合法矿167对(含15对基建矿)。煤矿百万吨死亡率降到8.03,安全状况趋于好转。
在环境保护方面,始终坚持国家环境保护政策,对违反环境保护政策的企业进行严厉的处罚,对污染严重的企业强制进行污染治理,促其置备环保设施,对造成生态破坏的要求进行植被恢复和生态治理。
五.下游产品开发
黔西南州煤炭行业发展的方向是规模化、深加工、循环式。目前以“
第三节 化工工业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黔西南州化工工业开始加快发展。1966年开始筹建贵州兴义化肥厂和普安磷肥厂,1968年磷肥厂下马后,1970年在普安县三板桥原磷肥厂旧址基础上筹建氮肥厂。1973年建兴义轮胎厂和塑料厂。1986年建贵州兴黔联合锑品实业公司。截至2001年底,较具规模的生产企业有:贵州兴义化工总厂、兴黔联合锑品实业公司、贵州兴义橡胶厂、普安化肥厂、兴义乐呵化工厂、普安电石厂、富民化工厂、兴义市塑料厂、黔西南州磷肥厂、前进化肥厂、黔西南州丰源磷化工有限公司等。
改革开放以后,黔西南州在以兴义化工总厂为龙头的化肥产业逐渐做大的基础上,以焦炭为主的煤化工工业迅速发展起来,势头强劲。据不完全统计,全州建设焦化厂59家,总投资14349万元,总生产能力达到416万吨/年。
至“十五”时期,兴义化工总厂所产尿素已经打入东南亚国际市场。“
一.煤化工
黔西南州农业生产使用化肥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开始,通过不断试验推广,广大农民施用化肥积极性普遍提高。从1962年起,化肥供应量在逐年上升,化肥供应十分紧张,这时,建立本地的化肥生产企业,成为迫在眉捷、事关国计民生的头件大事,黔西南州以化肥为主的煤化工产业便应运而生和逐步发展壮大起来。
基于丰富的煤炭资源优势,黔西南州高度重视煤化工产业的培育发展。随着“
贵州兴义化工总厂 位于兴义市北面的马岭镇,是贵州10家小氮肥生产企业之一。1972年至1990年只生产碳铵,1990年后生产微肥、香菊精、836电瓶增强剂、煤渣砖等多种产品。1993年3月建成编织袋生产线,1996年5月开始生产高浓度氮肥——尿素。1997年又生产复合肥,成为以化肥为主的系列产品生产厂家。1978年9月,实施“翻番技改”即将年产合成氨5000吨改造为年产10000吨,将年产碳铵20000吨改造为年产40000吨。1993年,化工总厂开始建设年产4万吨尿素技改工程,同年编制袋生产线建成投产。1996年5月尿素技改一次性开车投产成功,之后又进行一系列的改造,1997年建成年产5万吨复合肥生产车间。通过不断的挖掘改造,现已形成年产合成氨10万吨,尿素12万吨,碳铵6万吨的生产规模。
兴义化工总厂所产化肥,目前除满足州内9县市区需求外,还远销到广西自治区的百色、南宁、贵港和云南省的陆良、罗平等县,所产尿素已经打入东南亚国际市场,出口越南。
“
普安化肥厂 1977年7月正式建成投产,年产碳铵10万吨。1978~1980年,3年总产量为1.99万吨。 1983年对生产设备进行改造,生产能力达到合成氨5000吨/年,碳铵2万吨/年。1988年进行二期技改,至1992年11月,生产开始转入正常,平均日产量稳定在100吨以上。1992年建一条钙镁磷肥生产线,1995年更改厂名为“黔西南钙镁磷肥厂”,当年产磷肥2016吨。普安化肥厂现已改制更名为普安全江化工有限公司并进行大规模技改,技改后合成氨生产能力达到1.5万吨/年。
黔西南州富民化工有限公司 1995年,兴义市桔山镇曾富财等3位农民合伙创办兴义市富民磷肥厂。生产的普钙肥是全州的空白产品,深受广大农民的欢迎,产品供不应求。1998年,建成2万吨/年的硫磺制酸生产线和1000吨/年电瓶酸车间,组建“兴义市富民化工有限责任公司”。当年共生产普钙27000吨、硫酸8000吨、电瓶酸400吨,实现销售收入1800万元,创利税360万元。公司总资产达到1300万元。2000年3月,建成4万吨/年复合肥车间、2万吨/年矿粉车间和200万平方米/年编织袋车间各一个。年底,公司共生产普钙25000吨、硫酸15000吨、复合肥10000吨、编织袋150万平方米、氟硅酸钠400吨,实现营业收入2200万元,利税250万元,资产总额达到1600万元,从业人员增加到150多人。被评为全州“十强企业”。产品在州内市场上站稳脚跟并开始进入广西、盘县等周边市场。2003年,新建年产30000吨复混肥生产线。2004~2005年,该公司实行承包经营,2005年实现产值1500多万,实现利润200多万元,到2007年,该公司总投资累已计达到2000多万元,形成固定资产总额1380多万元。
二.橡胶和民爆物品
黔西南州橡胶厂 1977年元月开始建设,
黔西南州乐呵有限责任公司 黔西南州的民用爆破物品工业化生产开始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由于其行业的特殊性,州内目前生产企业只有黔西南州乐呵有限责任公司,是黔西南州唯一拥有国家正规批号的生产厂家。该公司于1993年开始筹建, 1997年中国兵器工业总公司民爆局正式批准为民用爆破器材定点生产企业。经过十几年的发展,乐呵有限责任公司岩石粉状炸药生产能力已达到4000吨/年,通过了ISO9001质量体系论证;生产销售、安全管理规范完善,公司取得长足发展,以优惠低廉的价格出售炸药等火工材料,支持了兴义机场、关兴公路等重点工程的建设。2007年,生产炸药等化工产品7118吨,实现产值3287万元,创利润912万元,上缴税费706万元。
三.重化工
黔西南州矿产资源丰富,尤其是作为电石原料的石灰矿随处可见。州内所出产的优质无烟煤又是生产电石的理想燃料,可节省生产费用,降低成本,从而增强其市场竞争能力。黔西南州普安县电石生产起步较早,已建和在建企业共3户,现有年产2万吨的生产能力。
2003年,安龙县引进昌宏公司建年产13万吨电石厂,后又不断扩大规模,具有规模化和现代循环经济特点的安龙县重化工基地现已初步建成并取得成效。
(一)安龙昌宏化工有限公司
安龙昌宏公司是安龙县引资兴办的电石生产企业。一期工程总投资1.2亿元,年产电石12万吨。2003年共生产电石10980吨;第二期工程建5台20000KVA的电石炉, 2004年底完工,形成了32万吨/年的生产规模。2004年开始建设7万吨聚氯乙烯、6万吨烧碱项目。项目建成后,公司年销售额达到6亿元,创利税2亿元。
(二)安龙重化工基地建设
随着昌宏化工电石厂二期工程的开工和下游产品开发的提速,安龙重化工基地发展加快了步伐。以此为契机,安龙县引进云南化工、天元化工、柳州化工等企业到该县发展精深加工,延长产业链,重点发展聚氯乙烯、石灰氮、双氢氨PVC制品等重化工企业。同时,重化工又带动电力、煤炭、冶金产业的发展。
安龙重化工基地,是黔西南州发展新型工业,建设科技型、效益型、环保型的亮点工程。工程总投资20余亿元。首期工程投资约6亿元,于2004年11月动工兴建,主要产品聚氯乙烯年产12万吨、烧碱10万吨。聚氯乙烯采用适合本地区资源的电石乙炔法生产工艺,烧碱采用高电流密度自然循环复板式离子膜电解工艺生产,属国家推广的节能环保型工艺,首期工程2005年12月28日建成试车,运行好,与之配套的1.2万千瓦热电厂项目亦同步基本建成。
安龙金宏特种树脂有限公司2005年底实现单机试车,核心部分——电力总降控制室及21个配电室也于2006年3月初安装调试结束。3月7日,安龙220千伏变电站正式向重化工基地供送生产专用电。5月30日,烧碱产品一次性开车成功。8月9日,聚氯乙稀产品产出投放市场,安龙重化工基地一期工程12万吨聚氯乙烯、10万吨烧碱项目全面投产。2007年,该公司完成产值34038.68万元,实现利润752.8万元,提供税收105.24万元。
第四节 冶金工业
黔西南州冶金工业主要为黄金冶炼、锑、铅锌产品加工及电解铝等,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发展起来的新兴工业,改革开放20余年来已逐步发展成为黔西南州的支柱产业之一。
一.黄金采冶与加工
黔西南州黄金开发始于1986年,1987年产出贵州第一块合质金,1990年产金超万两,1993年实现“吨金州”,黔西南州黄金资源及产量均占全省的80%以上。2004年,以黔西南州黄金生产为主体的贵州省矿产金产量同比增幅超过90%,居全国第一。2005年,全年共产黄金3960.62千克,销售收入实现5.94亿元,提供税收3603万元。
1.地质工作取得新进展
原地质部门探明黔西南州黄金储量148.2吨。“十五”期间,黄金产业部门通过补充勘探:水银洞金矿探明储量54.6吨,烂泥沟金矿将原60.6吨储量提高到107.2吨,扩大资源量46.7吨,合计增加储量101.3吨。到2004年底止,黔西南州已探明资源量达249.5吨。有专家预测远景储量达500~1000吨。
2.黄金产业不断发展和壮大
黔西南州黄金产业初步形成了与新型工业化标准基本相适应的框架体系,主要表现在生产总体规模不断扩大,形成了年产黄金10万两固定生产能力和具有年产黄金5万两非固定生产能力。
3.实现了两个根本性转变
(1)黄金产业由非规模矿山生产为主转变为以规模矿山生产为主。“十五”期末,黔西南州建成了一批具有现代化生产方式,符合新型工业化要求,资源得到充分利用,效益大幅度增长,环境得到保护,社会贡献突出的规模矿山:即“老三矿”(金龙公司、金兴公司、老万场金矿);“新三矿”(水银洞金矿、烂泥沟金矿、泥堡金矿);建成了“一个厂”(贵州西南黄金冶炼有限公司精炼厂),形成了开采氧化矿、原生矿及黄金冶炼的完整体系。
(2)实现了氧化矿生产为主向原生矿生产为主的转变。2003年8月投产的水银洞金矿一期工程,采用加温常压化学预氧化处理原生矿技术,这一技术应用于工业生产,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宣告黔西南微细粒难选冶原生矿的开发迈出了历史性的步伐;国家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工程项目,国家科技攻关项目——金兴公司日处理1000吨原生矿技术,原矿沸腾炉焙烧——氰化炭浆提金工艺
4.机制创新进一步推动黄金的勘探与开发
黔西南州完成了戈塘金矿、紫木凼金矿的改制工作,中国黄金总公司控股两家改制后的矿山企业,使过去濒临倒闭的矿山重新焕发青春。在市场化力量的推动下,一批国内外知名的大公司进入黔西南州进行勘探和开发,掀起黔西南州黄金勘探、开发的新一轮热潮——加拿大APAC公司在普安、兴义、望谟3县的泥堡、雄武等片区开展黄金地质风险勘探;澳大利亚澳华公司进入风险勘探和开发烂泥沟金矿;福建紫金集团公司勘探并开发贞丰水银洞金矿;中国黄金总公司控股的金龙公司、金兴公司开发戈塘金矿;中国青海五龙矿业有限公司到贞丰背斜进行风险勘探等等。
二.黄金解析与精炼
在黄金矿山发展的同时,兴义、晴隆、安龙、册亨等县先后建立了黄金解析精炼厂。其中成立最早的属兴义炼金厂,目前使用的设备已达到全国科技含量最高的无氰、常温、常压解吸电解设备,其各项技术指标已达到全国一流水平,吸引了州内外、省内及省外云南、广西等地客户送载金炭到黔西南州炼金厂进行解析冶炼。
贵州西南黄金冶炼有限公司精炼厂采用国内先进的三级电解专利技术工艺,黄金纯度达到99.99%。
三.铁合金生产
黔西南州水能资源丰富,水电富余,铁合金行业在二十世纪末的兴起,曾经为黔西南州的工业发展和财源建设作出过重要贡献,直到“十五”期间,铁合金行业在工业经济中仍然占有一定地位。2005年,全州铁合金产量达到12.46万吨,2007年,达到18.21万吨。已逐步形成一批规模化企业。
第五节 建材工业
改革开放以来,黔西南州建材工业得到长足发展,逐步形成又一重要的支柱产业。尤其是“九五”期间,水泥行业得到快速发展,生产能力和产量大幅度增长。水泥生产企业发展到19家,平均每年以10余万吨的能力递增。全州按照“限制、淘汰、改造、提高”的方针,先后建设和改造了贵州晴隆盘江水泥有限责任公司年产10万吨的立窑水泥生产线,贞丰县仁都水泥厂年产8万吨的立窑水泥生产线、望谟县水泥厂年产6万吨的立窑水泥生产线等,使水泥工业生产技术水平整体不断提高。 “十五”时期,由于有力推进建材工业的技术结构、产品结构和企业组织结构调整,应用分类指导、分步实施的办法,积极支持发展优质高标号水泥、特种水泥、建材专用耐火材料、石材、竹木制品等名优产品,到2005年,全州建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接近3亿,水泥产量达到140万吨;墙体材料接近10亿块(折标砖)。2007年,全州水泥产量达到163.68万吨,同比增长11.9%。
一.砖瓦
黔西南州兴义市马岭镇以瓦嘎村为中心的页岩砖生产迅速发展,成为黔西南州最大的页岩砖建材工业生产基地。
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前,马岭镇长期沿袭家庭作坊式的手工制作粘土型砖生产方式。1992年后,国家加大了对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安居工程的投入力度,马岭镇页岩砖生产迎来了发展机遇。马岭镇改善投资环境,积极引进资金、技术、人才,瞄准红砖产业,实施技改,新上集规模化、自动化、集约化为一体的页岩砖厂。1993年,马岭镇大型页岩砖厂已达21家,年产页岩砖1.7亿块,完全取代了手工粘土砖,初步形成了以瓦嘎村为基地的建材工业小区。该年马岭镇非公有制经济总产值达3025.28万元,首次超过农业总产值,其中页岩砖产值占60%。
1999年,为了实现非公有制企业的大发展、大提高,马岭镇制定了发展乡镇企业的各种政策,为页岩砖建材的发展创造了宽松的环境。在巩固原有规模基础上,推动技术改造,走轻型、隔音、隔热的发展路子。至2004年,全镇有砖厂17家,其中合股企业6家,独资11家,投资100万元以上的有12家,80~100万元的1家,40~80万元的4家。17家砖厂2003年产页岩砖2.7亿块,产值3510万元,实现利润1300万元,上缴税金200万元,提供就业岗位1352个,工人月均工资800元。17个砖厂所生产的产品,均符合国家普通烧砖GB5101—2003的质量要求。正是由于马岭镇利用资源的优势,以质取胜,打响了“马岭页岩砖”品牌,使销售量占了全州总数的55%,占兴义市总数的85%,产品除畅销全州各县市外,还远销广西、云南等邻近地区,深受用户好评。
二.水泥
黔西南州水泥行业在推动工业发展的同时,获得了自身的发展。国家和省州的一批接一批重点工业项目和基础设施建设的不断上马,为黔西南州水泥行业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良好机遇。
“十五”期间,全州水泥生产企业由原来的8家(立窑)发展到16家,平均每年以10余万吨的能力递增。2003年水泥生产能力达到160.2万吨,实际生产量102万吨,上缴税费1200万元。2004年,水泥生产能力达到211万吨,实际产量达到121.17万吨。上交税费1518.26万元。2005年,水泥生产能力达到230万吨,实际产量达到150余万吨,上缴税费2679万元。2007年,全州水泥产量达到163.68万吨,同比增长11.9%。
(一)黔西南州水泥厂(大桥河水泥厂)
该厂位于兴仁县城北,1969年5月开始筹建,1984年9月正式投产,至2001年止,累计生产水泥50.02万吨,销售水泥49.50万吨,上缴国家税收近1000万元。为了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该厂已于2002年实行了承包经营。
(二)贵州荣盛(集团)建材有限公司
该公司下辖荣盛水泥一分厂、顶效南下水泥厂、望谟水泥厂,生产能力共65万吨/年,2004年,该公司启动了60万吨/年熟料水泥旋窑生产技改项目,将总公司生产能力提升150万吨/年。
贵州荣盛集团是集工业、商贸业和服务业为一体的跨地区、跨行业的民营成分占绝对主导地位的股份制企业集团。集团总资产至“十五”期末已达1.93亿元,固定资产原值1.65亿元,年销售收入5700万元,年纳税总额650万元,累计纳税3150万元。
(三) 顶效瑞安水泥有限责任公司
黔西南州顶效瑞安水泥有限责任公司第一条干法旋窑水泥生产线,总投资1.4亿元,年产量40万吨。该公司的建成填补了省、州水泥产业新型干法窑生产技术的空白。从开工到试产用了不到一年的时间,于
第六节 医药工业
黔西南州制药工业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以来发展的新兴工业,并已成为黔西南州的后续支柱产业之一。
随着基础设施建设的推进和经济实力逐渐增强,黔西南州形成了“大区位、大通道、大资源、大市场”的新格局,投资环境明显改善。州内一些企业家及外来投资者抓住这一机遇,充分利用黔西南州化学合成深加工及民族民间传统医药的优势,投资创办制药企业,使黔西南州制药工业形成了“大输液、小片剂、小针剂、膏贴剂”的多方位发展的格局。
到“十五”期末,黔西南州规模以上医药工业企业发展到9户,分别是天地药业公司、华圣制药有限公司、圣都药业公司、苗药制药有限公司、心意药业公司、云峰药业公司、渝生药业公司、吉仁堂中药饮片厂及荣昌氧气厂。另有飞龙雨公司、苗王健康产品有限公司、贵州山君生物工程有限公司、苗家医药保健品有限公司及吉仁堂药业等企业在进行中药保健品的开发生产。
全州共有天地(大容量注射剂)、华圣(小容量注射剂)、云峰(片剂、胶囊剂、颗粒剂、鼻喷雾剂、盐酸氮卓斯汀原料药合成)、圣都药业(片剂)、苗药药业(巴布剂)、心意药业(片剂、胶囊剂、颗粒剂、气雾剂、酊剂)、渝生药业(片剂)等六家药业16条生产线已通过国家药监局GMP认证。
全州药业生产品种有80余个,包括化学药品和中成药(民族药),剂型有原料药、大输液、小水针、片剂、胶囊剂、颗粒剂、气雾剂、鼻喷雾剂、散剂和膏贴剂等。其中云峰药业公司盐酸氮卓斯汀(原料药、片剂、鼻喷雾剂)为国家二类新药,渝生药业“三七丹参片”为中药9类新药,心意药业公司“花栀清肝颗粒”、“复方栀子气雾剂”和苗药膏贴剂品种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民族药品种。
在产品开发上(包括新产品开发和已有国家标准产品的移植生产),进行临床前研究的有苗药、心意两家的苗药膏贴品种12个,华圣药业的“热解速”中药注射剂,宜安堂药业的“汗立停胶囊”,吉仁堂药业的治疗乙肝类中药“清肝颗粒”,渝生药业的“蒲苡颗粒”(癌复康)、胃宁胶囊等;进入临床研究和申报工作的有渝生药业的“痔比舒胶囊”、菊黄上清含片、强身颗粒、益肾养阳颗粒,圣都药业“清开灵泡腾片”、“氨麻美敏片”、“愈酚维林片”、“匹林咖敏片”、“替消唑片”、“安钠咖片”、“赖氨酸磷酸氢钙片”、“复方对乙酰氨基酚片(Ⅱ)”、“复方金刚烷胺基比林片”、“双唑泰阴道泡腾片”、“西地磷酸苯丙哌林泡腾片”和天地药业“氟康唑”等;
地道中药材基地建设的品种主要有金银花、环草石斛、小叶榕、小花清风藤、倒提壶、栀子、板蓝根等。基地建设主要以龙头企业为依托,以科技为支撑,采取公司+基地+农户模式进行。此外作为保健食品和香料发展的食药两用品种有薏仁米、生姜、砂仁、花椒等。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三级批发格局基本打破后,新的有效的医药流通体系正在建立。全州共有医药批发企业5户,即州药品采购供应站、鸿泰医药有限责任公司、吉仁堂药业公司、安龙县康庄医药公司和兴仁县顺风医药公司,有药品零售企业300余家。医药商业企业积极推进GSP认证工作。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医药行业通过各种形式的联合、兼并与重组,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医药企业规模过小、而布局过度分散的局面,提高了生产集中度。所有制结构进一步调整,形成了医药经济中以非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格局。
心意药业公司通过对原兴义制药厂进行收购重组,实现了医药工业存量资产的整合。天地药业公司进一步完成了公司产权划分。州药品采供站完成了公司的体制改革,在州医药公司批发经营资格基础上组建了鸿泰医药有限责任公司。大家康健药业与州药品采供站进行了联合重组。吉仁堂药业通过组织培养生产石斛苗,突破了石斛种植中种苗繁殖的瓶颈;云峰药业公司、天地药业公司、华圣制药有限公司、苗药制药有限公司、心意药业公司、渝生药业公司等通过与省外科研部门联合,进行新产品的开发。已有3个国家二类化学新药(盐酸氮卓斯汀)获得新药证书及生产批文;有1个三类中药新药、1个四类化学新药即将获得新药证书及生产批文;另有10余个移植品种获得生产批文。
2000年全州医药工业总产值为3200万元,利税总额390万元;2001年全州完成医药工业总产值6758万元,实现税收384万元;2002年全州医药工业总产值15171.4万元,销售收入13385.55万元,完成税金及附加879.2万元;2003年全州医药工业总产值12042.21万元,完成税收605.15万元。2004年全州医药工业总产值11083.11万元,销售产值10914.54万元,完成税收490.7万元。2005年全州医药工业总产值19368.68万元,销售产值20273万元,完成税收1021万元,实现利润1192万元。“十五”期间黔西南州医药工业生产总值年均增长高达35%。
到2007年,全州共有8家企业29条生产线通过GSP认证,拥有国药准字药品83个,其中化学药品71个,中药及民族药品71个。2007年,全州医药工业总产值达到27954.53万元,实现增加值7827.08万元,销售产值31216.51万元,完成税收1200万元。
第七节 食品工业
黔西南州食品工业起步较早,发展较快,不断涌现出新行业、新品种、新产品。尤其是烟、酒、糖行业与其他行业逐渐拉开档次,牢牢占据龙头地位,还涌现出大批民营企业,形成多种所有制蓬勃发展的局面,使食品工业逐步发展成为工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卷烟
黔西南州属中亚热带气候,热量充足,雨量丰沛。适宜种植烤烟的土壤遍及全州各县(市、区),且多为黄壤土类,呈微酸性,PH值6~6.5左右,尤其是黄泥夹砂土壤,有机质含量高、渗透性能好,利于烤烟根系发育和尼古丁合成,能生产量、质兼优的烟叶。烟叶以其颜色鲜黄、光泽明亮,组织细致,富有油润、吃味醇正,燃烧性好、焦油含量低而被人称道。香型以中间香型为主,中间偏清香或偏浓香型均有,是生产高档名牌卷烟的理想原料,受到国内外厂商的欢迎。
(一)烤烟种植与发展
黔西南州自明清时期就有种植烤烟的传统习惯和生产技能。兴仁的巴铃烟、册亨的打宾烟、贞丰的和平烟、安龙的麻窝烟等久享盛名。据史料记载,清代打宾烟曾作为贡品送京。民国时期,在册亨的法国天主教士每年都要购一批打宾烟携带回国。兴仁巴铃烟于清光绪年间就驰名省内外,民国时期还曾远销东南亚的泰国等地。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黔西南州把烤烟作为振兴地方经济的一项重要产业来抓,出台并逐步完善一系列优惠政策,调动烟农积极性。通过引进良种,提高单产,扩大种植面积,先后在兴义、兴仁、普安、晴隆、安龙、贞丰、册亨等县(市)建立烤烟生产基地。到21世纪初,全州生产烤烟能力达17900吨/年。
(二)卷烟生产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兴仁县雪茄烟厂建成。1978年以“棕叶”、“春燕”等为牌号正式生产出机制卷烟投放本地市场。1980年该厂进行技改,同时更名为兴仁卷烟厂。1982年5月,兴仁卷烟厂在贵阳卷烟厂技术人员的指导下,研制出“天生桥”、“绿竹”等特制品牌卷烟。至1985年11月,该厂已研制出 “绿竹”、“招提”、“天生桥”、“幼苗”、“龙山”、“凤双喜”、“真武”等7个卷烟牌号。1987年,州委、州政府决定将兴仁卷烟厂易地兴义市进行技术改造,进一步发展黔西南州的卷烟工业,被列入贵州省1988年重点工业项目。
1993年起,兴义卷烟厂开始着手对原有卷烟品牌的技术改造,从云南聘请具有国内较强实力的烟草配方科技人员,进行产品工艺配方的研制,先后调整了甲级“贵雄”、乙级“红中”的配方,开发乙级“梦归”、“天生桥”、甲级“绿浩”等新产品,并有高档产品 “特制红中”、“金红中”,从而形成高、中、低不同档次的“红中”系列产品卷烟。1995年,“红中”系列被授予贵州省名牌产品称号,其经营量超过全厂总量的60%。到2002年10月末,兴义卷烟厂综合经济指标列为全国同行业第89位(遵义卷烟厂列第62位,黄果树集团列第64位),实有资产3.63亿元,比1992年末增加两亿多元,资产负债率74.5%,为全省同行业负债率最低的企业。上缴国家税费每年均各占州直财政收入的70%左右,是黔西南州财政主要支柱和经济发展的龙头企业,在全州具有其它产业一时难以替代的地位。2005年,生产卷烟199963万支。“十五”期累计生产卷烟20万箱。
为适应国家宏观调控需要,2005年7月,兴义卷烟厂与贵州黄果树集团实行合并重组,又同贵阳卷烟厂、遵义卷烟厂、毕节卷烟厂、铜仁卷烟厂等多个卷烟生产企业一道,组建贵州中烟工业公司。改制重组后,兴义烟厂保留职工332人,资产2.6亿元,年生产能力15万箱,产品为贵州黄果树牌香烟。2007年,贵州中烟工业公司兴义卷烟厂生产卷烟20亿支,同比增长77.8%。
二.酿酒
黔西南州自然条件优越,水质优良,原料丰富,为发展酿酒业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进入改革开放时期以来,黔西南州酿酒业有了进一步的扩大和发展。除国营酒厂外,集体、私营、个体酿酒户逐年增多,形成全民、集体、个体共同发展的格局。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贵州醇酒厂前身兴义县酒厂研制低度白酒贵州醇获得成功,开启了黔西南州白酒行业冲出贵州走向世界的历史。
1982~1990年,随着饮料酒市场的发展和消费需求的导向,黔西南州部份酿酒企业利用本地资源,先后研制并批量生产贵州灵芝酒、竹荪酒、薏酒等保健酒。其中贵州灵芝酒是册亨县酒厂以当地特产的10多种野生灵芝为主,配有人参、杜仲、枸杞、当归、首乌等10多味名贵中药,又以册亨特产的旱糯、刺梨、蜂蜜为发酵酒基,再经勾兑,陈酿而成的低度酒。1986年,册亨县酒厂利用本地野生食用菌资源,又研制开发出新产品——竹荪酒,并投入小批量生产。该产品获省经委主持评比的1987至1988年贵州省优秀新产品三等奖的称号。晴隆县酒厂生产的晴隆山牌薏酒(薏仁米酒),以食、药两用的薏仁米为主要原料,采用传统发酵酿造新技术相结合的方法,精心配制而成。1986年评为贵州省优秀新产品,产品除销本省外,还远销北京、广西、广州、云南等地,年产量300吨。
进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境外大量酒类产品涌入州内市场,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大部份生产瓶装白酒的国营生产厂家相继出现亏损,走上转产、停产、兼并的道路,唯有贵州醇酒厂在低度白酒市场上独树一帜,牢牢占据着州内白酒生产企业的龙头地位。同时也有一批民营企业脱颖而出。 2005年,全州白酒产量2904.14千升,其中贵州醇达到2019.56千升。2007年,全州白酒产量2081千升,其中贵州醇为1860千升。
贵州醇酒厂 1982年,兴义县酒厂获悉国内国际市场日趋风行低度白酒的信息后,立即开始试制低度曲窖酒,以兴义窖酒作基酒,运用科学的方法,经过降度、除浊、勾兑而制成35度浓香型低度曲窖酒——贵州醇。该酒入口绵软,低而不淡,味醇甘爽,浓香持久,加冰加水降温不浑浊。1983年,“贵州醇”面市后,深受国内外消费者喜爱,在外贸部门的支持下,当年出口2300箱(计20.73吨)。1984年在广州春季交易会上,“贵州醇”赢得外商和港澳同胞的称赞,成交5937箱(计53.5吨)。是年,兴义县酒厂生产的“贵州醇”获轻工部颁发的“全国酒类大赛铜杯奖”、省政府颁发的“贵州省优秀产品奖”和贵州省科学大会颁发的“贵州省科技成果三等奖”。1991年,贵州醇酒厂进行第二次大规模的技术改造。该项工程于1993年5月竣工并投入生产,当年生产销售“贵州醇”5993吨,销售收入15807万元,完成利税9269万元,被列入国家大一型企业。1994年,贵州醇酒厂生产“贵州醇”9000吨,产值2.88亿元,占黔西南州轻工业总产值的86%,销售收入2.62亿元,占黔西南州国有企业销售总收入的70%,实现税利1.3亿余元,占黔西南州财政收入的50%。在全国500家最大工业企业最佳经济效益饮料制造业中,贵州醇酒厂排名第16位,其百元产值利税在全国白酒行业中排名第二,仅次于四川五粮液酒厂。在国务院有关部门组织评选的全国250家产值利税最佳企业中,贵州醇酒厂以百元产值利税72.24%的优异成绩,名列全国效益最佳企业第11位。1994年12月,贵州醇酒厂又投资500万元,兴建窖酒第七工段厂房及设备,此项工程竣工投产后,使“贵州醇”的年生产能力增至12000吨,为国家创造了3亿元的国有资产,并无一分钱的负债。跨入新世纪,该厂通过广植树木花草,美化环境,使厂区变成绿郁葱葱、四季花香、小桥流水的“公园式工厂”。在完善“贵州醇”不同度数、不同档次系列产品的基础上,大胆运用高粱与葡萄相结合的生产新工艺,生产出“奇香贵州醇”,开创了葡萄酒配制的新领域,新产品问世便畅销首都及各省会城市。集蒸馏酒和中国传统白酒优点于一身的52度“奇香贵州醇”具有清亮透明、香气馥郁、清雅奇特、口味绵甜等独特风格,是白酒和洋酒的巧妙结合,其技术先进性属国内首创。“奇香贵州醇”的成功使贵州酒行业形成了北部发展茅台南部发展奇香贵州醇的格局。
云峰酒业 1998年12月,广州珠江云峰酒业有限公司在黔西南州兴义市投资组建了贵州兴义云峰酒业有限公司,从事“小糊涂神”牌系列优质浓香型白酒的生产。云峰酒业的经营模式是把生产与销售分成两部分:在生产上,紧紧依托兴义市的气候、水质、人力及便利的交通,在产品质量上下功夫,生产出优质的白酒。经过包装后运到广州云峰酒业总公司,充分利用公司的销售网络及高素质的专业销售队伍,再加上广告传媒等手段,使“小糊涂神”系列白酒很快进入市场并占得一席之地,为黔西南州白酒生产产业创建了新型的经营模式。
“山翁青”和“万峰”啤酒 贵州山翁青实业有限责任公司距兴义马岭河峡谷风景区
2003年该厂实行改制重组,引来福建客商蓝剑集团注入资金、设备、技术,合作投资1200万元,建设年产1.5万吨的贵州万峰啤酒有限责任公司,开发出万峰啤酒新产品,很快占据广西、云南周边市场,原有产品也依拓万峰啤酒得以立足市场。
金粮醇酒厂 1994年5月在兴义市霸美建成投产,总设计能力为5000吨,现年产优质窖酒达2000吨。酿造“霸美”牌、“金粮”牌等系列白酒和保健酒。其中,金酒荣获1996年第二届中国国际新技术名优产品博览会金奖。“金蚁王”健力酒2000年酒被评为国家级新产品和贵州省名牌产品。到2007年,该厂已形成固定资产总额800多万元。
三.制糖
黔西南州生产红糖的历史较为悠久,清雍正年间,安龙生产的红糖曾作为“府糖”进贡雍正皇室。白砂糖生产起步较晚,到民国时期,仍处在半萌芽状态。
1955年8月,贵州省工业厅根据国家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需要,在原地方国营兴义糖厂的基础上,扩建为日榨150吨甘蔗的机制白砂糖厂,定名为贵州省工业厅兴义糖厂。该厂于1957年3月建成投产,当年产白砂糖845吨。在3年经济困难期间被迫停产,1965年恢复生产。至1980年提高日榨能力达500吨,年可生产白砂糖4000吨。贞丰县机制白砂糖厂兴建于1974年,
至1988年,黔西南州已建成国营机制白砂糖厂3个,总设计生产规模为日处理甘蔗1200吨,全年共榨甘蔗50644吨,产白砂糖4803吨,产值470.5万元。
1996年,贞丰糖厂进行扩大生产规模技改,使日榨量由原来的350吨提高到750吨,1999年,望谟县新建日处理甘蔗1000吨的桑郎糖厂。至2001年,黔西南州已拥有贞丰糖厂、望谟县平朗糖厂、桑郎糖厂三座糖厂,全年共生产机制白砂糖13555吨。2003年全州机制白糖产量达到21566吨,创历史最好水平。由于受市场变化影响,企业效益下滑,三家制糖企业的生存与发展面临重重困难,到2005年,有关部门积极通过改革改制,引进外资对三家制糖企业进行整合,全州白糖产量达到10117吨。
现在,黔西南州已经成为贵州省唯一的糖业基地。甘蔗种植作为“两江一河”沿岸绿色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为制糖工业提供了重要的原材料,而且是蔗区广大农民的一条致富之路。进入二十一世纪,贞丰县甘蔗种植已覆盖6个乡镇的91个村,带动了5.9万人脱贫,甘蔗种植面积逐步发展到10万多亩,望谟县也在5万余亩的基础上有所扩大,两县已成为贵州省最大的蔗糖生产基地之一。2007年,全州机制白糖产量达到14560吨。
第八节 乡镇工业和非公有制工业
改革开放以来,黔西南州乡镇工业和非公有制工业得到快速发展。新世纪之初,2001年全州乡镇企业共完成工业总产值18亿元,占全州工业总产值的38%。在建材、制药、矿产品开采、冶金、农副产品加工等行业中,非国有工业经济已成为主力军,形成了兴义荣盛企业集团、兴义华圣制药厂、心意药业有限公司、安龙星光冶炼厂、普安电石厂、兴义铁厂、兴义民族商品厂、望谟油脂有限公司、册亨合资水泥厂、兴仁富兴铁锅厂等一大批企业集团和骨干企业。2005年,全州乡镇企业完成营业收入91.7亿元,完成乡镇企业增加值29.2亿元,其中乡镇企业工业增加值18.23亿元,乡镇企业上交税金4.9亿元,实现利润9.8亿元,从业人员25.17万人,劳动者报酬10.4亿元,各项经济指标增势强劲。2007年,全州乡镇企业增加值完成35.59亿元,乡镇工业增加值完成22.52亿元,实现利润总额12.36亿元,上交税金8.91亿元。
黔西南州积极支持、引导非公有制工业发展。把国企改革和招商引资紧密结合起来,先后引进中国黄金矿业总公司、中国南电集团、广东粤电集团、江西恒泰集团、四川昌宏公司、广东云峰药业、广东能发公司、福建紫金公司、香港瑞安集团、湖北宜化集团、山东淄博矿业公司、加拿大亚太集团、澳华集团等优势企业,重点开发煤炭、黄金、电力、建材、制药、重化工、煤化工等产业,取得了明显成效。2005年,州县国有工业完成工业产值约15亿元,比2000年(11.55亿元)增长29.87%,年平均增长5.36%,由2000年占州县经济总量的83.21%下降到2005年的31.58%;非国有企业完成工业产值32.5亿元,比2000年增长12.95倍,年平均增长69.39%,由2000年占州县经济总量的16.79%发展到2005年的81.25%。
2007年,全州共有非公有制经济工商登记户40293户,注册资金75.38亿元,分别占全州工商登记户和注册资金的96.48%和79.05%。其中,注册登记的中小企业户数达2935户(除贵州宜化外均属中小企业),全州规模以上中小企业(工业企业)完成工业产值120亿元,占全部工业产值的92.3%,同比增长36 %;完成工业增加值44亿元,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92%,同比增长27%;实现利润5.2亿元,同比增长15%,占全部全部规模以上工业利润96%;全州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上缴税收23.5亿元,同比增长33%。全州非公有制经济正在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