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程代理”的启示:群众说好才是真好!


    “从前,想办个证件,找了好多部门,跑好多趟,办不成事,还得看人家脸色!”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魏岗镇前芮村村民孟召杰,提起以前找政府办事的心酸,不胜感慨。如今不同了,孟召杰远在苏州打工的儿子,急需办理一张劳动就业服务卡。孟召杰把身份证、婚育证明等相关证件交给了村里的代理员,仅过了两天,便把手续办完了。“人家代理员连根烟都不抽,全程代理,就是好!”孟召杰竖起大拇指。(2009年1月3日中国共产党新闻网转自人民网—《人民日报》) 

    有句广告词这样说,“大家好,才是真的好”!确实,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金奖银奖不如老百姓的夸奖。经过调查,2007年6月,亳州市率先在谯城区试点“全程代理”制度。只要群众动嘴,从村到镇到县,由各级干部来跑腿。短短一年时间,亳州市通过“全程代理”,为民办实事十万多件,办结率高达99%。全程代理,转变了干部作风,更拉近了干群距离!这样的实事、好事,老百姓怎能不拍手叫好。安徽毫州“全程代理”制度的成功启示也证明了这样一个真理:群众说好才是真好! 

    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了各级党委政府、党员领导干部必须始终做到“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必须真心实意为群众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但是,我们的一些地方党委政府部门、党员领导干部却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有为民办事的想法,却没有真正为民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的策略,或者说有好心却办不了好事,看似务实为民,却是务虚扰民。 

    应该说,比起以前群众到机关办事要一个部门一个部门地跑,然后再一个领导一个领导地批,“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现在各地普遍设立的行政服务大厅、便民服务大厅等,对于老百姓办事来说,要好得多,也方便得多,基本做到了“一站式服务”。但是,即便是到了服务大厅,普通群众有时也会找不着方向,摸不着门路,还得一个窗口一个窗口地跑和问,尽管省了不少路程,但是一点都没有省心,因为不知程序,进了门,往往也因为手续不全而被退回,如果再不识字,就更加寸步难行了。 

    再比如一些地方建立的政府网站上,常常也能提供所谓的便民事项、审批窗口,但是对于连电脑都不会用的普通老百姓而言,如何去登录并提交,而如果再反馈不及时、办理不及时,老百姓又该去问谁、找谁。 

    又比如,一些地方为了方便群众举报、投诉、诉求,普遍开通了热线电话、领导信箱等等,但是打了无人接,接了无人办或办得很慢,有关部门相互推诿,或者电话很难打通、邮件石沉大海,甚至有的老百姓连号码是什么、信箱是多少都无从知晓,如此“一头热一头冷”或长期无人问津的现象极大地挫伤了广大群众参与的热情。 

    以上这些类似的好心没有办成好事的现象,警示我们必须充分考虑群众的实际困难,贴近群众的实际需求。安徽毫州实施的“全程代理”,就充分考虑到了群众的实际困难和需求,“群众动嘴,干部跑腿”,极大地方便了群众,“只进一个门、只找一个人”,亳州市抽调一批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服务态度好的人员专职专办;县乡设立为民服务全程代理室;村(居)委会、社区设立为民服务全程代理接收点,由村干部当兼职代理员轮流值班,形成一级抓一级的责任体系,使以人为本,以民为先真正地落到了实处。 

    俗话说,不看广告,看疗效。好事办好,除了要贴近群众实际外,还要长期坚持,而不能一曝十寒。毫州市以一年为民办事十万多件,办结率高达99%的实际效果赢得了民心。服务项目从代办居民身份证、计划生育证、林地占用证等审批事项,到党组织和人事关系接转,从特困户救助认定到群众生产生活、务工经商提供服务事项……涉及项目达到了108个全程代理项目及98个服务咨询项目。除此之外,结合群众要求,亳州市又增加了“1周岁至13周岁儿童入户”、“14周岁以上人员入户补录”等数项内容。一些县还开始试行网上办结、网上答复、网上监管等方式,探索进一步完善全程代理的方法,使之更便捷、更有效。 

    群众利益无小事,民生问题大于天。毫州市“全程代理”的成功实践告诉我们,只要我们各级党员领导干部始终从方便群众、服务群众的角度,想问题办事情,始终从群众最急、最盼、最怨的小事、实事做起,就一定能将为民实事办实、好事做好,从而赢得群众的信任、理解和支持。 

    公道自在人心。党的任何一项工作,好与不好,不是依靠党委政府和党员领导干部自身如何讲、怎么说,而应该是群众说好,才是真的好!



相关新闻: 

    安徽亳州“全程代理”一年为民办事十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