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随想——写在己丑新年的第一天


春节随想

——写在己丑新年的第一天

随着爆竹声声辞去戊子鼠年,己丑牛年如期而至。整个中国都沉浸在欢度农历的新年的喜悦之中。春节是每一个中国人心中深深的民族文化情节,这种情节是所有国人共同的价值取向。尽管近来年味儿似乎越来越淡,然而或许这只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使得过年的方式有了改变罢。一到过年,所有在家的人一定为了准备年货而忙碌着,而在外地的人都是那么地归心似箭。对于其他的节日,我们可以视为几个非工作日,然而人们对春节则永远是另眼相看,极为重视。那是一个与家人团圆的日子,那是一个喜气盈盈的日子,那是一个走亲戚、拜大年的日子,那是一个要看春节晚会的日子。。。。。。从腊月初八,老规矩都规定了每一天应该做什么,人们为了准备春节每天忙碌着,但大家心中都充满了喜悦,充满了对未来的希望。

尽管春节是一个具有典型农耕社会文化内涵的传统节日,在当今信息化社会当中,却依旧能够唤起几乎所有华人的民族认同感。这是一个问题,如何解释,这又意味着什么呢?中国13亿人口有9亿农民,在典型的农业大国以春季的开始为新的一年标识是非常容易理解的。然而,中国毕竟还有4亿城市人口,而这9亿人口有的甚至已经处于后工业化社会之中,工业化社会、信息化社会对于季节和天气的要求几乎没有任何要求,所以并不必然地以春季作为新年的标识。如何解释这部分人口对春节的重视呢?或许这是一个社会长期以来形成的一种民族文化的认同。长期以来,人们对于“一年之计在于春”的认同,人们对于年复一年地度过这样一个盛大隆重节日的习惯,形成了一个民族的生物钟。到了这个时间,整个民族都沉浸在了准备过年、欢度新年的气氛之中。社会流动性大,工作的节奏加快,使得亲人团聚的机会和时间越来越短暂;人们在社会化、市场化程度越来越高的时代中,很有可能承受的压力也越来越大;每个人的社会角色又越来越复杂,面具越来越多,需要充分地放松身心,再加上每一个人心中却永远都存在亲人团聚的渴望和需求。过去的一年中,有什么委屈回到家里都要倒给亲人们听,来疏缓自身的压力,随后又会在新的一年里轻装上阵;在过去的一年里有什么成绩,更要向亲人们汇报,来共同分享,常言道“富贵不还乡,犹如锦衣夜行”。因此,人们需要在每一年中找一个机会和家人在一起,吃个饭、聊聊天,好好放松放松,总结一下过去、展望一下未来。

我们过春节在形式上的变化是因为社会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是因为社会和个人财富有了大幅的增长。然而,更值得我们注意的是过年的真正含义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对于春节,除了赋予了其农业社会的那种对春天向往的含义,随着时代的发展,又被赋予了更多元化的文化内涵。但无论怎样,我们正在过年。至于过年到底意味着什么、为什么要过年似乎已经被人们所忽视。然而,我们或许没有必要如此大费周章,可能越是简单的理由,越更加接近真理。过年,其实就是过年罢!

每年的春节,不但每个家庭都在忙碌,整个社会都在为此而忙碌。整个国家为了春节需要调动极大的社会资源。春节之前及春节期间一定是集中消费的日子,商品、货币流动速度加快,运输物流负担进一步加重,物价会有所上涨;过年要方鞭炮、会暴饮暴食,因此医院往往需要准备更多的急诊医务人员;春节晚会是每年必有的文化大餐,为此从中央到地方都要拿出很大的财力、物力和人力来准备长时间的准备。。。。。。春节期间是对整个社会的一次冲击,这种冲击是周期性的,周期为一年。冲击是一个中性词,即对社会产生一定的影响。毋庸置疑,其影响主要是积极的,毕竟过春节是一件喜庆的事情。然而,我们考虑到了其可能存在的消极影响,就会将过春节限制在一个合理的规模内,避免资源的浪费;同时也为整个社会正常运行提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