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个社会上的企业都想偷税漏税或者合理性避税的时候,我们是否思考我们的税收政策存在问题
四万亿是滚雪球还是一锤子买卖?
中国企业家杂志在2009年1期的观点看法专栏上推出了一个“民企能分食到4万亿蛋糕吗?”的铿镪三人行的问题。
“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出台近两个月来,报道称,各地上报项目的总投资额超过了10万亿,而投资所涉及的领域,几乎都是以政府和垄断性国有企业为主。
一个饱受争议的事实是,4万亿投资的重点是基础投资领域,占中国经济的近80%、解决了95%就业的民营企业,从中分食的甚少。钱从哪里来?怎么监督使用?民营企业的机会在哪里?4万亿是滚雪球还是一锤子买卖?
实际上,要真正洞开这些问题的真相,什么企业、什么经济学家、什么专家莫衷一时的答案并不能解开经济危机的死结。厉以宁在中国民营经济发展三十年高层论坛上说:政府采取措施第一位是减税,其他(措施)效率都不如减税!
不能不说,4万亿的投向现在看来有些走偏,限制中小企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制度并没有松绑,民营企业的信心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本性恢复,房地产这颗定时炸弹还没有最后释放......
中国企业家:在4万亿提振内需的庞大计划中,钱从哪里来?
于清教:实际上中国的传统春节我们还沉浸在喜庆的氛围中,而世界经济却一片衰竭之声,美国经济已经出现了进一步的下滑和萧条,微软大幅度裁员;日本继续在低位徘徊,丰田汽车70年来首度巨亏;英国最大超市关闭的余震一波未平另一波又起,社会性问题加剧......中国的实体经济已经出现滑坡,不容乐观。春节期间的真相走访让我更加充满忧虑。
4万亿如果是牺牲财政赤字,拔苗助长,可能存在的危机会令我们更加始料未及,世界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和美国金融危机的波及程度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4万亿投资基础设施而忽略了中国经济的主体——民营经济,令人担忧。4万亿并非是拯救中国经济开始下滑的唯一。而从媒体的报道看,一场声势浩大的基础投资战役正在全国全面展开,而我们眼睛仅仅盯在这些上,而忽视了民营企业的生死。我不是提倡或建议放大中国民营企业的经济地位,而是关心中小企业的优惠政策和支持能否真正落到实处。我们有必要清楚4万亿究竟从哪里来?老百姓?地方政府?银行融资?还是央行的货币政策?
中国企业家:4万亿大部分砸向了基建领域,监管问题如何解决?
于清教:我前期听说很多省市的领导被要项目、争投资的下一级领导“包围”或“挟持”了。这非常“恐怖”。一来腐败问题难免,二来什么样的项目也一夜之间立项上马?是否是重复性建设?环保问题解决如何?而要媒体和公众监管,或者说以什么样的措施来兼管如此集中的投资、审批和后续工作,谁来监管?中央政府?地方政府?我对这些投资项目的兼管问题担忧。自己监管自己,难免“监守自盗”,而一旦出了问题,则是劳民伤财的大事。
中国企业家:民营企业能不能分享到这块蛋糕?
于清教:很难。民营企业绝大部分是夹缝中生存,连贷款都难以取得支持,更不用说项目投资直接受益了。不解决占中国经济的近80%、解决了95%就业的民营企业问题,枉谈拉动内需就是一句空话。譬如现在正在启动的“家电下乡”活动,春节期间我在山东、江苏等地农村走访了一些地方,根本不是那么一回事,农民最关心的问题:一是收入,增收问题,现在农产品价格下跌,农民普遍担忧09年的收入问题;二是教育与社会医疗问题,子女教育费用高、医疗保障不完善等问题不解决而让农民真正拿钱来享受“家电下乡”还很远;三是农民更关心的还有土地流转问题、农业产业未来发展问题,土地征用补偿问题,化肥农药种子价格问题。诚如某企业老总所言,民营企业需要的不是救济,而是政策和环境,4万亿投资只能是民营企业变得更加弱势,话语权越来越小。不信,我们可以搞一个调查,有哪些行业、哪些民营企业直接受益于此。
中国企业家:这次救市计划是否具有滚雪球效应?还只是一锤子买卖?
于清教:我觉得一锤子买卖的意义多一些,投资并不是解决中国经济发展的惟一出路,而面对危机、应对危机,我甚至同意有人提出的给中小企业减税,这样更直接、持续。现在看看连年创新高的政府财政收入和中小企业喊累的税赋政策,5%-20%(行业不同)左右的税率,再加上25%的企业所得税,以及名目繁多的收费,不用说中小企业承受能力,就是国有大中型企业也难以想象。当一个社会上的企业都想偷税漏税或者合理性避税的时候,我们是否思考我们的税收政策存在问题?在危机之下,如能真正从譬如税收、收费等方面解决困扰、影响中国中小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问题,我倒认为是一个合适的机会。
总结三点:一民营企业需要健康的生存环境和政策;二是不能以牺牲社会成本为代价搞畸形投资盲目拉动内需;三是经济增长转型迫在眉睫,改革开放30年前的增长模式、低成本时代已经终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