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马灯”市长的“幕后人”是谁?


 

“走马灯”市长的“幕后人”是谁?
 
      刚打开敬亭论坛就看到知名博客老万的《“市长变换走马灯”算不算瞎折腾?》一文。
     老万在文中是这样介绍河北省邯郸市换市长的:“2008年的最后一天,河北省邯郸市十三届人大常委会召开第七次会议。此次会议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决定市长的更迭,接受原市长赵国岭的辞职请求,并任命54岁的原河北省信息产业厅厅长郭大建为邯郸市副市长、代理市长。郭大建将于2009年2月12日召开的邯郸市十三届人大二次会议上,被邯郸市的人大代表们选举为新一任邯郸市市长。而刚刚卸任的赵国岭虽担任市长一职不过两年,此番匆匆离去进入省直机关,担任河北省农业厅厅长,还说,过去17年,邯郸市共换了8位市长,从未有一位市长能够任满五年,邯郸市长成了名符其实的走马灯。(敬亭论坛)
     读罢全文确实令笔者感到惊讶!不过,笔者也感到这里面肯定有什么“难以启齿”的原因。于是,笔者就在百度里查了一下“赵国岭”和“郭大建”的经历。
     原来:赵国岭,男,汉族,1955年2月生,黄骅人。1976年11月入党,1973年2月参加工作,中国人民大学区域经济学专业毕业,在职研究生学历,经济学博士学位。历任黄骅市计委副主任、主任,黄骅市委常委、农工部部长,盐山县副县长,吴桥县委副书记、县长,盐山县委书记,沧州市副市长,邯郸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2006年11月后任邯郸市委副书记、常务副市长。
    从经历来看,他是个来自基层的领导干部,而且,他在每一个职位上,都没有干满过五年;有点像“青云直上”的领导干部。
    而郭大建就不一样了。他男,汉族,1954年10月生,江苏盐城人,1971年8月参加工作,1984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河北大学世界经济专业毕业,研究生学历,经济学硕士。现任中共河北省邯郸市委副书记,市人民政府副市长、代理市长。
      他在保定县干过,尽管也是从基层干上来的,但他中间的职务有很多,可以说,他是位升得比较慢的领导干部。他1998年3月就任河北省交通厅副厅长、党组成员,后一直都在省发展和改革委干。直到2009年1月,他才从省信息产业厅“一把手”上下来,到邯郸市去任市长。从时间上看,郭大建一直在省直“一把”位置上干,尽管中途换了单位,但肯定超过中央规定的时间“五年”了。
那么,对这样的干部如何处理呢?因为他的任职时间已要超过中央的有关规定,是不能再在位上干下去了,所以,在这样“特殊”的情况下,省委领导和组织部门,就只好采取照顾的办法,叫他到邯郸市任市委副书记,市人民政府副市长、代理市长。只有这样,也只有这样才可保住郭大建的官位。
      实际上,人们从其级别待遇上也能看得出,因为郭大建已是省直部门的“一把手”,且还有几年的经历。现要他到下面市去当市长,虽在待遇上不变,但在权力上可要小多了,因为他所在的省直单位可是个“肥缺”。试想,如果不是为了照顾自己的“官位”, 郭大建还愿意去当市长吗?
     再说赵国岭,他虽个人能力很强,职位青云直上,但这一次去任省直“一把手”,也是借了“郭大建”的光,才有那么的幸运。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领导干部之所以像“走马灯”一样的更换,就只有一个原因,即省委领导的“恩惠”之故。也就是说,能让市长“走马灯”一样地更换,其真正的幕后人就是省委领导。试想,如果不是有省委领导“罩着”,省委组织部长有这个胆量吗?他敢公然违反《地方人民政府组织法》和《党政领导干部职务任期暂行规定》吗?
其实人们也清楚,在领导干部任用上,党中央一直坚持“任人唯贤”的原则,一直坚持“革命化、知识化、年轻化”的标准。可是,就是这样正确的原则和标准,到了省、市、县却变了味,什么“照顾官”、“人情官”、“近亲官”不一而足。就拿“郭大建、赵国岭”两位来说吧,虽然不好说他们俩没才,但也不能说他们有多少才的,因为,从他们俩的年龄来看,都是快60岁的人了,离退休也不远了。如果他们有才的话,省委领导为何早不提升、重用他们呢?如今,他们之所以到了55岁还没有走上更高的领导岗位,不就是因为他们缺少才能吗?现在,到了快退休年龄了,省委才决定让他们俩“交换”,这难道不是在“照顾”他们?难道没有保他们“官位”的嫌疑?如果是,他们不就是被照顾着的“庸官”吗?
再从官位来看,虽然党政机构很庞大,但是官位是一定的,也是有限的。无疑,这些有限的官位,就要让那些有才的,且符合“革命化、知识化、年轻化”标准的干部来担任,这样才能有利于党的事业的发展,才能完成党的历史使命。
可如今,省委领导居然把这些官位当作自己的“私有财产”,用起了“照顾官”、“人情官”、“近亲官”。试想,都把这些“庸官”放在领导岗位上,如此长此以往,我们党的执政能力怎么提高,怎能提高?执政能力下降了,又如何能治得好国?这难道不正是汪洋书记所说的“有些干部学历越来越高,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越来越弱”的症结所在吗?这难道不正是那些叫嚣“买房爱国”、“消费爱国”官员的本质反映吗?
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省委这个“上梁”都不正,又如何能让“下梁”的市、县委正起来?如此下去,中国的前途和命运将何去何从?这难道不是令人担忧、令人深思的大问题吗?
 
 http://news.qq.com/a/20090122/000128.htm 
http://news.sohu.com/20061214/n247049670.shtml
(q=),3/
http://baike.baidu.com/view/1868589.htm 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