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购浪潮来临:国际产业新秩序谁主沉浮?


   并购浪潮来临:国际产业新秩序谁主沉浮?

             

 

                                                         ●六国虹

已经发生并正在恶化的全球金融危机,让2009年乃至未来的全球产业格局充满嫌悬疑。兼并收购一直我们认定的全球产业格局重构的战略选择。由于此轮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对金融系统及实体经济的冲击和造成的损失仍在进一步扩大,由于主要成熟市场国家2009年的经济都大幅放缓,全球经济将走向衰退。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日前发布报告预测,全球经济正进入一个明显的减速阶段,全球各经济体要恢复至其潜在的增长水平需要相当长时间。我们认为2009年全球经济转入复苏的曙光依然渺茫。资本市场处于熊市时,企业并购不仅谈判筹码低,公司整合也相对容易,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全球金融风暴正令中国企业跨国并购迎来历史性机遇。

 

中国企业:下水捞鱼者寡,岸上观望者众,袖手讥笑者众

次贷危机引发金融危机,国外资产迅速贬值,目前日本200家市盈率最低的上市公司平均市盈率不足2倍。发达国家的企业受限于本土经济增长缓慢、劳动力成本过高等因素而无力发展,欧美企业正陷入危机深渊不可自拔,“四大金砖”的印度、巴西、俄罗斯也都日子不好过。在这一背景下,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时机已经成熟。中国资本是否应该出击抄底,参与美国华尔街及国际成熟、成长产业的收购兼并活动?

近年中国的经济发展历程与上世纪20年代的美国和80年代的日本具有很高的相似性:成为“世界加工厂”,拥有巨额外汇储备,本币面临较大升值压力,资产价格膨胀。作为“世界加工厂”,中国处于全球产业链的价值低端,而人民币升值正进一步挤压中国制造业的盈利能力,其结果是许多制造业企业经营越来越困难。本轮金融危机,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我国的产业升级,使我国一大批低附加值、高耗能的产业提前淘汰出局。尽管很沉痛,但这是我们工业基础搭建成功之后,摆脱长期处在全球制造业产业链最低端的开始。如果政府能够借此引导产业升级,中国将承接全球产业转移的核心部分,中国制造产品将在新的经济格局中具备提价能力,如此,中国经济将进入一个全新的阶段。实际上,中国以世界工厂身份提供低成本产品的同时,也在为世界提供巨大的消费市场和投资场所。“走出去”进行跨国并购有利于中国企业参与全球竞争,改变缺乏核心技术、国际市场、国际品牌和全球化渠道的现状。

在巨大的发展机会面前,经过此番全球金融危机的历练的中国企业想要重新振作起来,应该及时把握抄底时机。对此,中铝集团副总经理吕友清给出了斩钉截铁的答案:我们要选择最佳路径、最佳时机,提前为走出去战略做好资源准备。
  数据显示,中铝集团2008年实现营业收入1260亿元,而2007年的这一数字是1317亿元。但是,截至2008年年底,公司资产总额达到2595亿元,与上年同期相比增长46%。自金融危机蔓延的去年9月份以来,铝、铜两大产品的市场需求急剧下降,成交量很少,这导致其市场价无任何抵抗性的跳水式的下跌。面对严峻形势,吕友清表示,虽然铝业受全球金融危机打击很大,但是我们很欣喜地看到,从去年12月起,铝、铜价格已企稳并略有反弹。长远来看公司价值不会因当前市场变化而变化。谈到如何拓展海外市场时,吕友清一句关注更好的表明了信心仍在。
 
 20078月,中铝公司以8.6亿美元成功收购了在加拿大、美国和秘鲁三地上市的秘鲁铜业公司,获得了该公司在秘鲁的特罗莫克铜矿开发权。据该项目负责人介绍,此项目为中国企业迄今为止在境外铜矿资源开发中最大的项目,其拥有超过1200万吨的铜金属资源,约占我国资源总量的1/5。项目并拟建设年产20万吨铜金属的矿山,将占我国矿产铜的1/4以上。
  20082月,中铝公司联合美国铝业公司斥资140.5亿美元以拂晓突袭的方式成功收购了世界矿业排名第三位的力拓英国公司12%的股份,一举成为力拓单一最大的股东。这是中铝公司历史上及中国企业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海外投资,也是全球金额最大的股票现金交易项目。
  中铝联合美铝并购力拓,就是看好力拓潜在的价值。这与中铝公司的走出去战略是一致的。中铝集团总经理肖亚庆认为,加拿大铝业公司被力拓收购、阿塞洛被米塔尔并购给了我们很多启示。如果我们不走这条路,坐等国际大公司之间加速并购整合,那么,我们未来的发展空间会越来越有限。
    
跨国并购对中国企业来说,这是做大做强 、抢占全球资源及市场的战略逻辑,因为只有这种战略才能够快速增加其生产规模,并且能够创造其品牌、提高自己的效率,提高自己的利润。

 但是,我们看到的是,在新一轮并购引导的全球经济秩序变革中,中国仅有中铝这样的少数国企和联想、华为等民企在国际并购中分得一杯羹之外,其余的民族产业中坚都无动于衷。

虽然中国政府外汇储备达到了1.9460万亿美元,成为全球最富有的政府,但中国的企业日子并不好过。财富积聚在政府手里,垄断国家资源的央企经营效益又极差,目前还靠国家注资才能生存。有市场地位的民企却在经济危机中受制于信贷政策而资金紧张,更无从参与国际并购的千载难逢机遇。

“中国的国有企业,只能仰仗国家资源在国内市场作威作福,在国际竞争方面,它们都是脓包!”一个民营企业家如是说。的确,垄断国内资源并且依托行政力量瓜分市场的国有企业们,在国际市场表现一直差强人意,中石油、中石化…..多少带着“中”字红顶的大企业,在国际资源与市场争夺方面,往往都处于被动。当复星、华立、TCL在国际并购浪潮中被呛水之后,国内产业界、学术界当时在“鞍子庆幸”中国核心经济体(国企)未参与的同时,信奉的却是美国华尔街的那句名言不要试图接住下落的刀子!国企们在做袖手旁观的时候, 回敬的可能大都是嘲笑。

 当米塔尔依托兼并收购在全球攻城略地、迅速壮大为全球钢铁霸主的时候,依靠全国人民血汗喂养大的宝钢、武钢等企业还只是沉浸在窝里斗的快感中。胸怀龙图的铁本,还没开始迈出并购的步伐,就因为它的成长危机了国有垄断企业的生存而被国家政策给“宏观调控”了。身陷牢狱的戴国芳只能认命了:他要是生在另一个经济体,或许当今的钢铁霸主就不是米塔尔了,铁本或将是全球的钢铁标杆。一切都囿于体制,一切都等待变革。

 

 

            拥金自重,日企或操控全球并购?

在中国的国有企业正在积极争取政府“输血”的同时,我们的邻国日本、印度却是另一番气象。一方面,是企业的国际化程度较高,另一方面,政府的全球视野较为开阔, 从而推动一批优秀企业积极把握收购兼并的良机,通过低价收购国企业的股权或资产,谋求积极的协同效应,以期实现资源配置不断优化、带动行业效率改善、促进竞争效率提高(垄断行业例外)。

当前的国际环境,仿佛回到了上世纪80年代,亟需资金的西方公司步履蹒跚,而日本企业却坐拥如山现金,仅上市公司就持有超过1.1万亿美元的现金。据《福布斯》杂志报道,最新的公司呈报文件显示,抓着最大支票簿的公司包括丰田汽车(230亿美元)、武田制药(Takeda170亿美元)以及索尼公司(150亿美元)。囤积了大量现金的公司还有松下(130亿美元)、任天堂(130亿美元)和本田(110亿美元)。野村证券在收购了雷曼兄弟的部分资产之后,手中仍有140亿美元的现金可供使用。

有了这些钱,日本公司可能会掀起一轮廉价收购浪潮,毕竟股市价值在全球金融市场几近崩盘之后已经大幅缩水。把握这轮企业收购兼并的良机,既可以通过低价收购他人的股权或资产来完成,更可以通过溢价出让自己的股权或资产而实现,前者的效应在于着眼以后可能出现的盈利,后者的效应是现在实实在在的得到的结果。日本企业对此显然已深谙其道。

实际上,在上世纪80年代,日本企业曾发起过一次发起类似的全球化收购行动,但很多的投资以亏损告终。这一次,日本可能会小心翼翼,而不是急于展开新的海外收购。全球危机带来的恐慌情绪,给日本公司带来了走出国门,加快向海外扩张的机会。在其市场上,消费开支下降,规模缩小且日益老龄化的人口令日本国内消费量日趋减少。如果日本企业大规模“走出去”的事件于近期发生,可以预见,这将为一段时间内日元升值再添动力。

 

          全球并购浪潮,不能没有中国企业

窃以为,当前的全球化并购机遇,中国万万不可坐失!中国作为最具潜力的发展中经济大国,为了实现实体经济资源配置优化的目标,我们应该通过优质资源的组合,创造共赢。  通过深化国际间的相互合作,将外部优质资源融合到我们的经济发展运行规划中来,为实现我们的区域经济发展助力;带动国内企业经营行为向著名跨国企业的全球化经营管理经验学习,实现跨区域合作,提升自身的水平。

   当然,在热议跨国并购的同时,我们首先也应当关注中国本土并购。国际市场,囿于我们的经济主体是国企,暂不可能积极参与,但国内的并购将是在2009年掀起浪潮。当全球经济处于动荡不安的状态时,通过收购兼并实现资源配置优化,是企业或投资者规律性的经营选择。而要整合本土产业的价值链,首先应完善金融价值链。随着相关制度的完善,2009年中国的国内产业整合将推动企业并购、产业升级、消费升级的良性发展。我们相信,在并购的积极作用在中国企业、政府管理层心中得到强化之后,并购将成为中国产业崛起的一种博弈力量。

实际上,中国企业的发展已经参与到了跨国经济的发展进程中,对全球经济的影响正逐步深入,中国因素将成为全球经济格局中至关重要的一环。跨国并购的黄金时期正在成熟,中国企业的全球化业务拓展将带来越来越多的跨国资本流动,届时,我们的优秀企业不参与并购浪潮都成为不可能。我们坚信,中国优秀企业的成长,将推动全球并购的健康发展,促进效率的提高和技术和知识的流动、资本的投资、研发投入和效益的跨越式提升。当然,中国龙的崛起,将使跨国并购带来全球的繁荣和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