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悟空是好员工而非好领导


  孙悟空为什么是一个好员工?

  

  题引:

  齐天大圣孙悟空自从出了名以后,关注他的人也就多了。有的说他是个好员工,有的说他是个好老师,还有的说他是个好榜样,各种评论不一而足。这些我都赞成,因为这对于齐天大圣来说是实至名归的。但是,由此也产生了另一个问题,一个无论是对于管理者,还是对员工,或是对于那些相信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人都很重要的问题,如果这个问题搞不明白,那任何评价和效仿都将变得毫无意义。这个问题是什么呢?那就是为什么?为什么齐天大圣孙悟空能够成为一个好员工,一个好老师,一个好榜样?我的回答是,一个字——“变”。在已经永远成为了历史的2008年,日本把汉字“变”评为了他们的年度汉字。这对于孙悟空来说,是安慰还是欣喜,也许只有他自己才知道。虽然我讲不出此时此刻孙大圣的感受,但讲一讲为什么“变”能使孙大圣成为好员工、好老师、好榜样还有没有问题的。

  

  正文:

  说变

  《西游记》之所以成为经典名著,当然是有很多原因的,但我想其中最为根本的一条是因为里面有个人见人爱的齐天大圣孙悟空。而孙悟空之所以能够担当此重任,并流芳千古,我想主要是因为他的降妖除魔的本领。而在齐天大圣孙悟空的诸多本领中最为重要的一项就是“变”。

  孙悟空原本一个石猴,不知天高地厚。可自从他学会了七十二般变化之后,变得神通广大。能大能小,能隐能显;上天能飞,下地能跑;能翻江倒海,能移山填壑;大是令人刮目相看。因此他也有了七十二条性命,适应了七十二种环境。凭借着七十二般变化,孙悟空才敢称齐天大圣,才敢大闹天宫,才敢保唐僧西行,斗妖除魔,伸张正义。也正是由于七十二般变化,才最终取得西天真经,修成正果,普救众生;才使齐天大圣之名流芳百世,代代传颂。当然这只是神话,但是现实中的一切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自然界里的生物从单细胞到哺乳动物的进化是变;“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也是变;海枯石烂,沧海桑田是变;花开花谢,黑夜白昼的交替也是变。正是这种不停的变化才使大自然如此的勃勃生机,欣欣向荣。同样社会也在不断的变:原始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的变革是变;从四分五裂到天下一统是变;从战火纷飞到和平共处也是变。可谓“天下大势,和久必分,分久必和”。正是这一乱一治的变化中,社会才向前不断的迈进。“变则通,通则久”,“万物无不变之理”,这样一步步走向更加美好的社会。可有些人却不以为然,原因在于这些人没有“变”。

  人作为自然和社会的产物,也是变的。生老病死是生理上的变;喜怒哀乐是情绪上的变;由懦弱到坚强是心理上的变;而最重要、最关键、最困难的是思想上的转变。历史上有多少人由于作出了变与不变的不同选择,而得到截然相反的结果:康有为不变保皇思想,终为历史淘汰;彼得一世变革图新,而使国家强盛;罗马教皇不变其“地心说”思想,并用强权烧死布鲁诺,逞得一时之强,却为历史遗笑千古;达尔文不为神学束缚,变革其思想,从而创立了进化论,揭示了人类的起源之迷。可见,人只有随着时代、社会环境的改变而转变思想,才可能生存、发展,才可能在改造世界的实践中发挥积极的作用。人怎能被一句话、一个教条甚至是一个片面的认识所束缚?“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要变通,要融会贯通,而不要死板、固执、僵化。人不能因循守旧,循规蹈矩,黑守城规,“不敢越雷池一步”。那样则要停滞,而停滞则意味死亡;正可谓“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当然不是隋波逐流,因为隋波逐流本质是不变。要变革、尝试、创新,这才是变,这样才能发展。当然也不是朝三暮四、朝秦暮楚、见异思迁、反复无常,而是要把握时代的脉膊,符合时代要求,适应历史潮流,适应现实社会环境。也就是要把握规律,顺时而动,而非逆天而行。

  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具体分析,这本身就是变。当然,变有时是痛苦的。痛苦的感觉是在告诉我们有些地方需要改变。只要转变思想,更新观念,会发现生活中使我们苦恼的或许正是美好本身;因为机会有时是装扮成失望或以挫折的形式出现在我们面前的。而苦恼对于强者是垫脚石,对于弱者则是万丈深渊;其关键在于我们的思想能不能转变。不变则“山重不复疑无路”,变则“柳岸花明又一村”;不变则“不识庐山真面目”,变则“不畏浮云遮望眼”。时过境迁,就应随机应变;这样才能把握生活,把握自己,把握人生。所以,要变,要入乡隋俗,要到什么山唱什么曲。

  万物皆变,变无止境;变是永恒的真理。虽然人可以以不变应万变,但还是要为意外作好准备。因为尤其在当今的世界上,一切都变化的那么快,我们怎么能够只将自己定格在一个位置上呢?一切都发展的那么快,我们又怎么可能将自己定格在一个位置上呢?为何不转变一下观念,改变一下思想,使主观去适应(符合)客观呢?要根据情况来不断的调整自己的期望值,如此才有可能更快更好的生存与发展。要坚持,但不要固执;要懂得变通,但不是没有原则;要深入,但不要钻牛角尖;否则只有死路一条。

  当然现实不是神话,说变就变,轻而易举。虽然说“计划没有变化快”,但现实中的改变总是要付出代价的。不用说世态变迁、风云变换,在我们自己的个人世界里,同样可以体会到变革的代价。记得自己第一次削苹果时,一下子削到了右手的十指上面。看着从指头上溢出的鲜红的血液,我想到的不是疼痛,而是一种感慨,那就是变革是要付出代价的,是要承受痛苦的。这应该就是那么多人保守,害怕变革的原因吧。记的小时候,有位老师说过吃苹果还要削皮,真是浪费。而刚才自己就是想起了他和他的话,所以才走思削到了手上。是的,那个时候(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对于中国的老百姓能吃上苹果就已算是享受了,谁还在乎皮上的那一点点不卫生呢?可现在时代换了,而那位老师的话却还在影响着我。真是“天欲祸人,先以微福骄之;天欲福人,先以微祸儆之。”

  由此可知,变革,首先是思想的上改变。而思想上的变革是一个慢慢接受的过程,尽管变革的最终结果是快乐的、美好的,但这个过程还是要承担动摇之痛的。当然处理得当,把握适度,大的动荡还是可以避免的。只要找到了症结所在,只要找到了前进的道路,进步便是理所应当和顺理成章的事,这个过程也应该是轻松愉快的征程。

  链接:    思海常啸       驿外疏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