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中小学生谈课外阅读
——在天津广播电台经济台“家有儿女”专栏的谈话
(2009-01-19)
中国阅读与鉴赏研究会会长 谭汝为
各位听众,同学们,各位家长:
晚上好!
现在开始放寒假了。电台编辑同志让我谈谈寒假期间,中小学生的课外阅读问题。
目前,我们祖国的社会主义文化处于大发展、大繁荣阶段,中小学的语文教学和语文学习,应注重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汉语能力。如何培养和提高汉语能力呢?就是要做到“三个结合”——就是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与树立民族自信心相结合,与个人修养、人生追求、生活态度的培养相结合。在社会交流日益频繁的今天,个人能力结构中演讲、书面表达、影响和说服别人、准确沟通与交流这样的语言文字应用能力显得尤为重要。以前,我们对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重视不够,现在要大力加强这方面的教学。
汉语能力的培养要从中小学生时代抓起,就是通过语文教学的“听、说、读、写”这四个环节,锻炼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书面语表达能力。而课外阅读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语文的人文性,就是通过阅读鉴赏活动典型地体现出来的。中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重点,就是培养学生逐步具有感受能力、理解能力、欣赏和评价能力,使学生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阅读”是“鉴赏”的前提和基础,“阅读”重在认识、理解、分析、综合和把握,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它突出一个“懂”字;而“鉴赏”则重在感受、品味、领悟、体验和思考,杜甫言“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它突出一个“悟”字。在阅读鉴赏活动中,人们的精神生活得以充实,自我人格得以完善,人生境界得以提升,人的精神家园得以营造。
例如,我们欣赏一首诗,衡量它的艺术价值,不仅在于它“写什么”,更在于它“怎么写”。历年高考诗歌鉴赏试题所考查的“表达技巧”,就属于“怎么写”的范畴。例如对比、衬托、动静相衬、虚实相生等,都曾是考查点。“表达技巧”主要有以下内容:(1)抒情方式,是直接抒情还是间接抒情;(2)修辞手段,如比喻、对比、比拟、对偶、夸张、互文等;(3)艺术手法,如想象与联想、隐喻与象征、烘托与渲染、动静相衬、虚实相生等。这些属于阅读鉴赏的内容,与文艺学、美学、修辞学、逻辑学、写作学等密切相连。阅读鉴赏是人类文化生活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中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我们在寒假期间,一方面要休息好,放松身心;另一方面,还要读课外书刊,尤其是古今诗文名作。小学生可以读唐诗绝句名篇、宋词小令名篇,对于自己喜爱的诗词作品,最好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下来。至于中学生朋友,就要阅读唐宋诗词篇幅较长的作品。我们可以选择传统的“千家诗”、古今经典散文、现当代名家散文,如冰心、叶圣陶、朱自清等名家散文名篇,艾青、臧克家的诗作,以及天津现当代作家孙犁、袁静、冯骥才、林希等名家的文学作品,进行阅读欣赏。这对于提高文学修养,提高汉语能力,大有裨益。
希望中小学生在寒假期间,都能认真阅读一两部文学作品,从中获益。最后祝各位听众新春愉快,阖家康吉!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