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手记》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
2008年是我出书比较少的一年,总共出版了两本书。一本是《时尚时代》,这本书价格很贵,是“时尚”集团作为特别纪念册出版的,其普及版要到今年才出版。而另外一本书就是继《巴黎手记》之后的第二本——《北京手记》。2009年元月份我看到出版后的《北京手记》,虽然有些不足之处,但还是一本我自己很喜欢的书。这本书已经在各个书店出现了,希望大家喜欢。为了给大家一个对书的了解,我这里将连续的把部分书中的文章放在博客上,给大家看看。这里是第一篇,是原书的序言。
手记而已
《北京手记》是我对城市感受随笔式书写的第二本书,第一本是2007年出版的《巴黎手记》。所谓“手记”,英语中就是notes,笔记类型的东西,是自己的记录和随想。《巴黎手记》集中写巴黎的城市和建筑,加上一些自己的感想,大家喜欢,其实那本书仅仅是个人见解,管窥之见,不要太认真,特别不要当著作来看。对于环境的转换,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感受。尤其是去到一座城市,那可是一个有太多色彩太多内容的大环境啊。有些城市第一次去到,则什么都新鲜,笔记中大部分是关于这个城市地标性的建筑、你遇到到的人和事,还有你自己的联想;有些城市去得多,甚至在那里住上一段时间,感觉上就会更侧重于城市综合的内涵,感受就和游客不太一样,笔记也就不同了。北京是我去得很多的城市,对它的认识和对巴黎的认识完全是两码事,因此感受也就很不一样了。我这里所指的不是城市的不同,巴黎和北京除了都是一国之都外,的确完全不同;但是真正不同的,在我而言,更多是人文上的差异,和城市在我记忆中沉淀发酵、联想感悟的不同。这本《北京手记》就是我看到了怎样的北京,和北京给了我怎么样的感悟。动手写这本书的时候,我一直在告诫自己:不要写成一本北京导游手册,或者北京旧事回忆,或者北京掌故,而是要写出我看到的北京,我感受到的北京。
这本书其实差点就搁浅不写了的。2007 年是我出书比较少的一年,虽然手上写完了的不止一本,但是这些书稿有些尚在出版社里面编辑,有少数的我自己认为不够满意而撤了下来,计划有时间动手改了再出版。因此,快到年底了,已经完成并出版的还只有一本关于西安城市历史规划方面的小书。我自己也以为大概今年出的书就只有西安的这么一本了。12月底在北京出差,接到中国青年出版社艺术部主编骆军先生的电话,说是知道我刚刚到北京,如果有时间他想过来见见面。我当时住在北京站对面的国际饭店,就在南小街南口,出版社在东四的十二条,不算远,当晚我刚好有空,因此请他过来。大家坐下来喝茶,谈了好些出版方面的事情,他告诉我年前已经写完的《巴黎手记》刚刚出版了,但他还没拿到样书,也没能给我看。回到美国上网查一查,北京王府井等一些大书店都有此书销售的消息,出版日期是2007年12月1号。此书是本随笔类的文集,写的动机是想讲讲自己对城市、对城市建筑、对城市的艺术、对文化圈的感触。手记的文体,有点笔记的功能,无须字斟句酌,但求清楚流畅,结构可以比较松散,行云流水,写起来比较随意。
巨变北京
《巴黎手记》这本书的写作基本是在2005 年,那年我出差在巴黎住了一段时间,很用心地学习和体会这个城市的建筑、艺术还有浸透了这些的巴黎日常生活。当时还看了很多书,拍了数不清的照片,也记录了很多让我有些感触的点点滴滴,包括一些速写和随笔――很久没有过过这样单纯而丰富的慢调生活了,以至于离开的时候很有些不舍。回到美国之后,还时不时地拿出那些照片和速写来回味。后来干脆很用心地挑了一批自己比较喜欢的照片,细心地画成钢笔画。当时也没有想要把这些都做成书的,只是想回国的时候可以给母亲看看。她年纪大了,身体也不是很好,想孝敬她老人家带她出国看看已不太可能,只能是我去过的地方,拍了、画了、写了,一样样给她看,也是好的。几个月后回国,和母亲一起观看时,发现画和文章都积累了不少,母亲看的时候,非常开心,像孩子一样问了很多问题。我于是动心想把文章和画合并在一起,出本小书,并答应拿到第一本就送给母亲作为礼物。既然决定要出成书,当然是希望图文并茂,仅仅文字和几张素描是不能够表达的。巴黎给人的印象和感觉绚丽、多元,无论多大的篇幅,永远都无法全面地展示。不过我想写的,是我个人对巴黎的一些体会和心得,不求所有人喜欢,能有人喜欢就行了。后来到北京出差,和中国青年出版社几个老总在一起聊到这个想法,他们很支持,催着我尽快整理成稿。到2006 年初回国的时候,我拿了初稿和一批钢笔画给他们看,他们都挺喜欢。大家在一起谈规划,他们给了我很多鼓舞,希望我能在这本书出版之后,能再写一些其他的城市的随笔,并集结出版。记得当时的计划是《巴黎手记》出版之后,下面一本是《北京手记》,之后还有《伦敦手记》、《上海手记》、《纽约手记》等等的想法。但是2006年和2007年,我一直很忙很忙,事情一多,也顾不得书了。再加上因为各方面的原因,《巴黎手记》的出版编辑过程也缓慢下来,自己当初那种兴冲冲的热情也就淡下来了。关于其他城市的随笔虽然还在断断续续地写,但是写得有点散漫,有点心不在焉,因此也就搁那里了。这次《巴黎手记》出版了,倒刺激起我的热情,动手把以前已经写好的文章重新整理,另外继续写了一些新的感受和认识。
中国众多城市中,北京是被写得最多的一个,我书架上就有三联出版社的《抚摸北京》(2005年)、九州出版社的《细说北京往事》(2006年)、作家出版社的《北京街巷图志》(2004年)、清华大学出版社的《巍巍帝都》(2006年)、江苏美术出版社的《老北京-皇城民风》(1999年)等等这样十几本,如果把关于北京宫廷建筑、园林建筑、胡同和四合院的画册加起来,厚厚一堆,再加上将鲁迅、胡适、周作人、冰心那批人的北京散文集中起来,可以说无论从广度还是深度都多得不得了。因此,如果想按照我的《巴黎手记》这种体例来写,以资讯为主,肯定不行。一来是读者看得多,书也多,用不着再重复;二来是我自己也没有这个能力,能在以上这些高手的基础上还多写点什么的。因此,在动手写的时候,我定下几个基本的要求:只写自己的经历和感触,只写自己对建筑和艺术的感受,否则一个偌大的北京,你就这么漫无边际地写开去,这书还不知道如何收科了呢!
于是,我就给自己定了条原则:手记而已!
来往北京
我是1954年第一次来到北京的。从一个孩子到青年、中年、步入老年,五十年来,在这座城市出出进进,次数多到自己也数不清了。小时候因为父母工作的关系,我一直住在武汉,因此来北京都是从武汉坐火车来的。第一次来的时候是在前门车站下的车,坐长安街上的有轨电车去的王府井;1959年以后,则是在为了庆祝建国十周年而建造的“十大建筑”之一的北京站下车,去东城大雅宝胡同;再后来是串联进北京,从丰台走进来的,在现在正阳门、前门那里临时设的
“红卫兵接待站被捷克出的深绿色的大斯柯达巴士运到和平里外,住在当时那里的“河北北京师范学院”教室里。之后又接二连三的来,1967年春夏来,是住在英家坟的纺织部一个招待所,有时候是住舅舅、姨妈家;1972年工作以后,因为是在轻工系统的一家工艺美术厂做设计,因此出差来北京的时候就住轻工业部的招待所,或者自己找的小旅馆;在武大读书的时候因为学的是历史学方面的专业,来北京往往和历史研究有关,所以比较多住社会科学院的相关招待所;研究生毕业之后,在美术学院工作,来北京讲学,则多住中央美术学院、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的招待所,也参加过一些全国性、国际性的会议,在一些不同的饭店住过,好像万寿路的招待所,贝聿铭设计的当时刚刚完工的香山饭店等,都住过。我因为以前来多在东城,比较熟悉,因此喜欢东城中心部分的酒店,比如金鱼胡同的和平饭店就特别喜欢。1980年代中期出国之后,也经常回国讲课办事,来北京的次数反而比出国前还要多了。因为此时作为学者出入,基本都住比较好一点的酒店,还是选择东城为主,国贸的中国大酒店、王府井街口的凯悦酒店,还有不少新酒店。现在大家的居住条件好了,但生活习惯也改变了,已经不作兴请人住在家里了,其实我还是很想到亲戚朋友家里住住的。倒不是想节约什么的,而是这样一来大家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和机会聊聊天,不过这只能是想想而已,不可能的事情了。在北京逗留的时间,每次都不同,小时候是过暑假,一住就住上多半个月。现在出入虽多,但自己的时间反倒少了,有时候甚至早晨飞来开会,开完当晚就飞走。不过,无论如何,虽然我不是北京人,但半个世纪来和北京有这么多关系,也算得上是这座城市半个世纪里变化的见证人了。
北京辅仁大学校舍旧址
我从外地到北京的方式,可能比一般人多一点点,除了坐火车、飞机、汽车进来之外,还扒货车来过,还走了一千多公里来过。我想现在的人,说起从武汉走到北京,可能觉得你不是想制造新闻,就是脑子进水了,怎么会花那么长时间走哪么多路上北京啊?
我喜欢画画,无论是来北京,或者去其他的什么城市,都随身带个速写本,走到哪画到哪,这样保存了许多自己对城市的记忆片段。这已经成了习惯,从单纯画速写,到比较系统的收集有关的资料,每到一处,总是查看一下能够找到的相关资料,做点记录,拍一些照片,和速写放在一起,回来就把这些文字、资料、速写、照片放在一个档案夹子里面,写上标签和日期,插在书架上。平时不觉得,去的地方多了,这样的夹子也多了起来,在书房里翻翻那堆这些年积累的文字、照片、图画,有点吓一跳:原来有这么多了!如果不整理、消化,可能很快就会忘却,最后是以前那么多年搜集和创作的功夫全浪费了。
认不出这是北京了
这套书的出版,要多亏出版社朋友们的鼓励。在动手写《巴黎手记》的时候,我心里并不踏实:计划写多少本呢?中国青年出版社的朋友们自然鼓励我把去过的、见过的都写出来,我却有点知难而退的畏惧,因为资料太多,反而难住我了。虽然二十多年以来,我一直住在加利福尼亚,但是因为工作关系,出差多,去的城市也就多,并且好多城市都不是那种浮光掠影的游历,不是那种现在出国游15天跑欧洲10个国家的方式,而多半是有足够的时间反复去,慢慢看,慢慢了解的那种。好些城市里面还有朋友、熟人介绍,我认识的人当中,好像我这样能够因为工作关系而比较深入的了解世界上一些主要大城市的人还真不算多,因此,自己对自己说:只把去过的城市中真正认为有所领悟的那些写出来,如何?可就这样算下来,工作量也十分惊人。我在太平洋两边的大学里面教书,有一点行政方面的工作,有一些设计上的咨询顾问工作,一年还有其他的一些书要写,自己还手痒痒地总想画两笔画。时间的确是有点紧,只能量力而行,先计划一年写两、三本“手记”,保持在《巴黎手记》的这个篇幅,看看能否积少成多,花几年时间,形成一个系列来。
2009年1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