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以文载道、咬文嚼字


 

 
略论以文载道、咬文嚼字
                中国人民大学明德咬文嚼字沙龙     周 诚        
                 一、以文载道与咬文嚼字的关系
    本文所说的“以文载道”是指用文字表达理论,即“寓道于文”。本文所说的“咬文嚼字”是广义的,是指在文章的写作中要“慎用字”——准确使用字词;“遵语法”——遵守语法规则;“合逻辑”——合乎逻辑规则;“重修辞”——改善表达技巧。只有在这四方面狠下功夫,才算是全面地地达到了咬文嚼字的要求,才能够较好地达到以文载道的目的。文不通则道不明;理论到位、文采飞扬,是为“理文并茂”的佳作。这种佳作,不仅给读者以理论启迪,而且使其获得高雅文词享受。相反,理论虽然新颖而独特,但词不达意、模糊混乱,则其理论的准确度、说服力必然在不同程度上受损。
进一步看,在写作中,“文”——字词、语法、逻辑、修辞——是形式、是手段;“道”——道理、理论——是灵魂、是根本。如果没有“词可达意、顺理成章”的“文”,则“道”便无所依托,而如果没有“言之成理、持之有故”的“道”,便不知所云。简言之,咬文嚼字的基本功能和目标便是以文载道。正如古人所说:“道非文不著”(郝经)这也大体上就是《文心雕龙》中所说的,文章“必以情志为神明,事义为骨髓,辞采为肌肤”(刘勰)。
              二、以文载道、咬文嚼字活动的基本内涵                              
首先,要谨慎地使用字词,力求准确无误,避免使用错别字,避免词不达意。这看起来似乎易如反掌,但在实践中如果粗心大意,则难免漏洞百出。
其次,要遵循语法规则。遵循语法规则,是在辨别错别字的基础上,进一步根据语法规则选词练句,准确使用字、词、短语、标点,以便做到词可达意、句子准确,进而组成相对独立的段落,再进一步组合成段落分明、前后呼应、顺理成章、浑然一体的文章。在写作中,语法是“首要规则”,是人们在长期的语言、文字的运用中逐步形成的表达规范。它是“约定俗成”的,即人们在交往中通过不断磨合、逐渐舍异求同而取得共识的。不过,语法规则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人们与外界交往的扩大,新生事物层出不穷,学科的日新月异等等而逐步有所改变、有所更新。其更新最主要是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小部分词语逐渐被淘汰,而新词语日益丰富;二是某些句子构造由简单趋向于复杂(例如由几个分句构成一个复合句即形成“多重复句”等等)。然而,这种改变和更新,不仅都是渐近的而且是通过约定俗成而为大家公认、合情合理、符合客观需要的,而不是天马行空、我行我素、为所欲为的。这就意味着,不按照词语的本意而任意使用,以及自以为是地乱创新词、新句,都是对约定俗成的语言规范的无理颠覆,都是不能容忍和接受的。
再次,要合乎逻辑规律。“逻辑学”一词是由英文(LOGIC)音译而得,曾经意译为“论理学”,其含义即“讲道理的学问”。“逻辑是一门独立的学问,大家都要学一点。”(毛泽东)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74年把逻辑学与数学、物理学、化学、天文学和天体物理学、地球学和空间科学、生物学等并列为七大基础科学之一。这足以证明其极端重要性。逻辑学是探索思维规律的学问,它要求准确地运用概念(即明确事物的本质属性,明确研究的对象究竟是什么);正确地进行判断(即对事物或其属性的肯定或否定);有据地进行推理(由一个或几个已知的判断作为前提,推导出一个新的判断——得出结论)。只有通过这三种“思维形式”的依次运用而形成的论断,才真正是有理有据的。
第四,要注意适当修辞。修辞也是一门独立的学问。1932年陈望道所著《修辞学发凡》一书问世,标志着现代修辞学的建立(李庆荣:《现代实用汉语修辞》第3页,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修辞是依据论题的宗旨,在遵循语法和逻辑规则的基础上,运用各种手段,提高表达效果的举措。修辞方式包括对偶、借代(如以部分代整体、以具体代抽象等等)、对照、反复、比喻、拟人、夸张、双关、引用等等。适度地进行修辞,会有效地提高文章的可读性、说服力、深刻度。
从而,“以文载道、咬文嚼字”便是在行文中,在慎用字词的基础上遵循语法规则、合乎逻辑规律与注意适度修辞等方面的有机结合和统一。其中,语法是一种表达工具,所遵循的是文理,运用语法有助于清除文字表达上的混乱;逻辑是一种思维工具,逻辑所遵循的是事理,运用逻辑有助于清除思维混乱;修辞属于写作技巧,使用者需要具有艺术的眼光和一定的浪漫主义情调。
此外,当然还有“章法”问题。就一篇文章而言,“章法”是以文载道、咬文嚼字、的系统方面、宏观方面。其内容包括文章的大小标题,文章的整体结构、各部分的划分及其顺序,在各个部分内部段落的安排,等等。凡此种种,都须要瞻前顾后,统筹安排,合乎逻辑规范,合乎专业理论。
古人写文章讲求“起承转合”,这是对于章法的一种概括。其中,“起”是指“提出问题”或“点出主题”;“承”是指对主题的展开论述;“转”是指转变话锋——例如从反面来设问或指出在对主题的论说上可能存在的漏洞;“合”是指在结论部分再一次回归主题、肯定主题。对于“起承转合”章法的正确运用,肯定会使文章有明显的迭宕起伏之气势,生动活泼、引人入胜。
三、必不可少的以文载道、咬文嚼字活动
为了要写好文章,达到以文载道的目的,以下种种以文载道、咬文嚼字活动都是必不可少的:
首先、参加普及性活动。如听取普及性的学术报告,参加改病句竞赛、文章匿名评议等等,对于多数有志于以文载道、咬文嚼字者,肯定都会大有俾益。
第二、读一点语法、逻辑、修辞方面的著作,用基础知识武装自己。目前,作为起步,至少要认认真真地、反反复复地阅读读全国报刊逻辑语言应用病例有奖征集活动组委会办公室组编的《报刊逻辑与语言病例评析1100例》(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这本“就实论虚”的书,能如此必将终身受益。此外,现在人人都在学外语,那么,钻研外语的语法、逻辑、修辞,并将其反哺于中文的写作,必然大有俾益。笔者的实际体验就是如此。
第三、读一点经典性的范文,从中汲取营养。其一是现代白话论说文(如鲁迅、毛泽东、郭沫若等人的文章);其二是古典论说文精品(如李斯的《谏逐客书》、贾宜的《过秦论》、晁错的《论贵粟书》、诸葛亮的《前出师表》、韩愈的《师说》、苏轼的《晁错论》等等),从中汲取丰富营养。中国古文精品,是宝贵的非物质遗产;精读这些高超之作,不仅可提高文化素养,而且可举一反三地提高本人作品质量、品味。从而,认真阅读、深刻理解、活学活用古文精品,应是知识分子——尤其是高级知识分子——的基本功之一。
第四、勤查字典,必要时翻阅其他相关的工具书书。人非生而知之,勤查阅是提高写作水平所必不可缺的。例如,不久前有人提出我使用“基本宗旨”一词不当,认为“宗旨”具有惟一性。我最初尽管认为此种看法不当,但无法说服对方。后来查阅了《现代汉语实词搭配词典》才明确“宗旨”是可搭配形容词的,从而可形成“基本的宗旨”“真正的宗旨”“一贯的宗旨”“长期的宗旨”等等。从而,从根本上解决了这一悬案。
最后、进行实践、交流和探讨。每个人都要在写作的实践中,从语法、逻辑、修辞三方面,特别是语法、逻辑两方面,进行反复推敲;要在同事、同学之间进行交流、探讨,集思广益,取长补短,共同提高。而且,应当把交流、探讨活动常态化。否则,仅仅听一两次报告,参加一两次评议,很可能是杯水车薪,无济于事。
结束语
古人有“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豪言壮语,我们至少要有“语不通顺不罢休”的气概。须知,“文如其人”——通过文章可以了解一个人。除了专业水平之外,通过文章至少还可了解一个人的写作水平、人文素养(包括文化积淀、处事态度、工作作风等等)。从而,踏踏实实、认认真真地写作,不断提高写作水平,应当是我们每一个人始终不懈的追求。
有一种看法认为,我早已发表了不少文章了,从来没人对我的文章从语法、逻辑、修辞方面提出任何异议;搞什么“以文载道、咬文嚼字”,纯属多此一举。对于这一看法的回应是:学无止境,精益求精。尽管搞以文载道、咬文嚼字活动要付出额外劳动,但如果因此而使文章提高品味,那就意味着并非虚掷时光。
以文载道,学无止境!咬文嚼字,必得硕果!                                                
:一.几位当代名家谈以文载道、咬文嚼字  
毛泽东“一个合逻辑,一个合文法,一个较好的修辞,这三点请你们在写文章的时候注意。”“逻辑是一门独立的学问,大家都要学一点。”
季羡林:“选词炼句,煞费苦心”。“简炼揣摩、惨淡经营、字斟句酌、瞻前顾后,然后成篇。”
于光远:“要咬文嚼字才能把文章写好”。“咬文嚼字应该说也是学者的一种基本功”。
许嘉璐:“一个国家或民族的语言文字和规范化程度,是其文明程度的标志。”“要……使十二亿人都懂得语言文字规范化的道理,言、行(写)‘不逾矩’。” “出版物中语言文字的混乱,是由于写者、编者的责任心不强所致。…….这是中华民族文化素质的一角,是写者、编者和读者的水平下降的表现。”
二、几位古代名家谈以文载道、咬文嚼字
刘勰:义贵园通,辞忌支碎。(园通——灵活变通,面面俱到。)。韩愈:丰而不余一言,约而不失一字。柳宗元:文者以明道。李翱:义虽深,理虽当,词不工者不成文。朱熹:道者文之根本,文者道之枝叶。陈克:理得而辞顺,文章自然出类拔萃。欧阳修:文简而意深。王思任:句句不离题,所以文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