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五个省级增长中心


特别申明:请勿转载

绝大多数国内文献确认统计数据失实现象的存在。刁恒昌等(1996)[1]指出,一个在全国百强县排名榜上位置靠前的县级市,1993年上报乡镇工业产值320亿元,在统计执法检查中发现47亿元的水份。更有甚者,赵宝珍(1997)[2]指出,某市三年抽查6个乡镇100个村办集体工业企业,虚报浮夸的占30%-50%;某乡抽查8个村39家村办集体工业企业,1995年上报工业总产值1.9亿元,经核实只有2296万元,虚报竟然高达7倍之多。1997年全国统计执法大检查共查出统计违法行为6万多件,其中虚报、瞒报、伪造、篡改统计资料的占56.7%(王金海,1998)[3]
一些文献指出,当前社会经济生活中弄虚作假、篡改统计数字的问题严重,统计违法有普遍性,存在着“报喜得喜、报忧得忧”、“数字出官、官出数字”的现象(于洪彦等[4],1990;赵鹏[5],1998)。出现问题的指标大多与政绩有关,越是领导关心的统计数字就可能越不准(统计数字质量研究课题组[6],1995;赵宝珍,1997)。乡及乡以下统计违法现象特别严重,产值以虚报为主,人口与劳动工资以瞒报为主(乐大华[7],1998)。乡镇工业总产值多以现价代替不变价,且存在严重浮夸(杨本全[8],1989;刁恒昌等,1996)。
13 GDP刚性重构后各省份额(2004年)
统计部门也认为在统计数据质量方面存在某些问题。例如一些地方原始统计数据质量差,有些地方相当一部分基层单位的原始记录、统计台账不健全,统计数据缺乏可靠的依据(刘洪,1998)。根据上述文献,可以基本确信我国经济增长统计数据存在着失真。而进一步研究其失真的程度,对实际的经济增长作出估计和判断,是十分必要的。孟连、王小鲁(2000)[9]采用几种不同的方法分别对中国经济增长率及其误差进行了估计。本节主要利用城乡居民储蓄余额及其增长率对各省GDP进行重构,2004年中国各省区GDP经由前述刚性重构后占全国比例份额如图13所示。
与原值计算的份额相比,拥有大城市的省级单位GDP有较大增加,如北京、河北、辽宁、上海、四川和陕西;而江苏、浙江、山东、湖北和湖南刚性调整后的GDP比地方统计值要小。2005 1月25日,国家统计局召开了2004年国内生产总值初步核算结果的新闻发布会,其透露出来的信息暗示,地方GDP虚增的一贯做法,将成为历史。事实上,国家统计局通过2004年全国的经济普查,并根据普查结果对各省级单位的GDP进行了调整,其中有12个省级单位的GDP“缩水”,并引发各省经济总量排名地震。本文的刚性数据恢复与各省调整前后的趋势基本一致。例如,北京之所以能是此次排名上升最快的省(市、区),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经济普查让北京找回了大量的服务业产值。如图14所示的数据显示,在北京市增加的1777亿元经济总量中,有1544亿元来自第三产业,占全部增量的比重高达86.9%。几乎所有具有全国大型城市的省份的GDP都存在低估的现象,而大城市是服务业提供的主要地区,而这部分增加值很难经由统计进入GDP核算中。
14 经济普查之后的GDP调整(2004年)
正是经过2004年全国经济普查后的调整,中国各省区GDP统计比以前有了相当大的改进,各省区GDP的“水分”也逐年缩小,如图15所示。
15 刚性调整后各省区经济所占百分比份额(1985-2007)
从图15中,可以看出,1985-2007年,中国经济存在五个省级增长核心:(1)广东省,该省的增长周期十分明显:1985-1995和1996-2004,这两个增长周期与国家增长周期吻合,2004年之后,广东占全国份额逐年降低,这也与2004年之后广东吸引跨省外来劳动力逐年减少相符合;(2)江苏省,虽然江苏GDP统计存在一定的“水分”,其中的原因很可能与其他省份争取排名有关。江苏增长的波动虽然也十分明显,但波动幅度比广东要小;(3)浙江省,该省的全国份额除1988年之外一直稳定增长;(4)北京市份额增长曲线与浙江十分相似;(5)四川省。这个结果十分出人意料,如果仔细考察成都平原地区的城市进展和该省低廉的生存成本和发达的服务业,就不难发现四川作为中国西部增长的发动机的动力所在。
16 中国经济增长的五个发动机(1985-2007)


[1] 刁恒昌等:“论统计数字的质量问题及其对策”,《黑龙江财专学报》,1996年第2期
[2] 赵宝珍:“提高统计数字质量问题探究”,《辽宁商专学报》,1997年第2期
[3] 王金海:“更准、更快、更全:调正统计‘晴雨表’”,《人民日报》1998年4月26日
[4] 于洪彦、许松山:“论统计数字“,《吉林财贸学院学报》,1990年第5期
[5] 赵鹏:“农村经济统计不实的原因及对策“,《农村合作经济经营管理》,1998年第6期
[6] 政府统计数据质量研究课题组:“现行统计体制评析及改革建议”,《浙江统计》,1998年第7期
[7] 乐大华:“目前统计执法中存在的难点及建议”,《广西统计》,1998年第5期
[8] 杨本全:“关于提高统计数字质量的问题”,《统计研究》,1989年第1期
[9] 孟 连、王小鲁:“对中国经济增长统计数据可信度的估计”,《经济研究》,2000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