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前,工业基础极为薄弱,主要是以手工作坊为主的小工业。改革开放后,特别是西部大开发以来,国家重点项目和区域经济政策向西部地区的倾斜,推进了全州地方工业的快速发展和进步,工业逐步成为全州经济的主导产业,黔西南州工业经济迎来了新的发展阶段。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黔西南州先后进行了领导体制、经营体制、用工和工资制度等一系列改革,形成了国营、集体、私营、个体都发展,城乡一齐上的新格局。改变了过去以指令性计划生产为主的模式,通过计划调节和市场调节结合,逐步过渡到以市场经济为主的经营管理体制。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黔西南州工业化发展的框架开始凸现。以烟、酒为主的传统产业,在优势资源基础上,积极向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从而形成兴义卷烟厂、贵州醇酒厂等一批具有地方特色,资源产出率高、产品含税率高的龙头企业。
进入二十一世纪,黔西南州制订并逐步完善“电力兴州、矿产富州、农产稳州、科教强州、环境立州”战略和实施“十五”规划。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中“西电东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等一系列战略的实施,“大通道、大资源、大区位、大市场”的经济优势和格局正在形成,这为黔西南州工业发展注入了强大的生机和活力。经过多年的建设与发展,全州工业形成了以电力、煤炭为主的能源工业;以“贵州醇”系列白酒、香烟和白糖为主的食品工业;以黄金、锑、锌为主的冶金工业;以小针剂、灵芝胶襄、苗贴为主的制药业;以化肥为主的化工工业;以水泥为主的建材工业;以碳化钙为主的重化工工业,这些工业行业已成为全州的经济支柱,工业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作用更加突出。目前,全州拥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03个,总资产137.8亿元。“突出工业”已是“十一五”计划期内黔西南实现工业化和国民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目标的重要途径。
工业在全州经济发展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2002年,三次产业结构首次实现“二、三、一”排序并一直保持和逐步优化,迈出了工业化进程重要的一步。“十五”期末的2005年,全州工业总产值达到93亿元,增加值34.99亿元。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74.46亿元,增加值28.46亿元,工业拉动GDP增长4.2个百分点。主要产品产量中,原煤产量到1041万吨,发电量达114.3亿度,水泥达140.2万吨,合成氨达8.21万吨,黄金达3960.62千克,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53.31亿元,实现财政总收入16.12亿元,其中,企业收入实现5017万元,电力税收实现23589万元,煤炭税收实现37123万元,黄金税收实现5603万元。仅煤、金、电三项实现税收66315万元,占财政收入的41.13%。
“九五”时期全州工业增加值年平均增长12.4%。“十五”时期年平均增长提高到15.3%。“十一五”期间,工业承接“十五”时期调整的积极效应,内在活力增强,运行质量提高,成为改革开放以来各时期增长最高点。“十一五”前两年年平均增长又提高到21.7%。国民经济步入健康发展的快车道,工业经济实现了高速发展。
2007年,兴义火电厂、老江底水电站、董箐水电站、光照水电站、500千伏金州变电站等重点电力项目前期、建设工作有条不紊。糯东、泥堡、普兴等一批重点煤矿建设进展顺利。水银洞、烂泥沟、紫木凼等一批重点黄金项目技改、生产形势良好。普兴煤化工基地中的青山基地和巴铃基地、万屯煤制甲醇、安龙金宏二期、兴义威舍煤化工基地等重点项目前期工作加快进行、在建项目快马加鞭。
2007年底统计,全州工业总产值突破100亿大关,达到131.66亿元,全州工业增加值60.5亿元,比1978年增长62倍,年均增长15.3%;全州工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从1978年的11.6%上升到2007年的36.6%,提高了25个百分点。工业生产不断迈上新台阶,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快速增加,2007年原煤产量973万吨,比1978年增长35倍,年均增长13.2%;发电量149.4亿度,比1978年增长275倍,年均增长21.4%;水泥产量163.7万吨,比1978年增长213倍,年均增长20.3%;成品糖产量1.46万吨,比1978年增长1.8倍,年均增长3.7%;白酒产量3240千升,比1978年增长1.8倍,年均增长3.7%。有的主要工业产品从无到有,发展迅速,2007年产量分别为:化肥30.28万吨,卷烟20亿支,碳化钙26.28万吨,铁合金18.21万吨,焦炭45.84万吨,黄金4723千克。
在固定资产投资方面,1985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突破亿元关,达1.08亿元;进入九十年代,投资规模逐年加大,1998年超过10亿元;2005年投资超过50亿元。“十五”时期(2001年-2005年)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累计达176.4亿元,年平均增长26%。2007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82.62亿元,比1978年增加166倍,年平均增长19.2%。
2007年,全州三次产业结构排序连续已6年保持并不断优化“二、三、一”结构格局,三大产业总产值分别由“十五”末的33.5亿元、43.4亿元、41.7亿元改变为41.0亿元、66.5亿元、58.5亿元,三次产业结构由2006年的27.1:38.2:34.7调整为24.1:40.4:35.5,第二产业仍保持强劲增长态势。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黔西南州得天独厚的水能资源,得到了大规模的开发。1982年8月20日,国家重点工程——设计装机容量为252万千瓦的南盘江天生桥水电站破土动工,并于1986年11月截流一次成功,加快了一、二级电站的建设。鲁布革电站从1988年首台15万千瓦机组发电到1991年第4台机组提前106天并网发电,整个工程全部完工,黔西南州实施“西电东送”战略逐渐拉开序幕,能源工业逐步形成完整体系,逐渐成为全州的六大支柱产业之一。
进入二十一世纪,随着鲁布革电站、天生桥一、二级电站、白水河二级电站、中山包水电站投产运行,全州年发电量达到128.82亿千瓦时,占全省发电量的26.28%。加上平班电站(总装机40.5万千瓦,总投资20.73亿元)、贞丰大田河水电站(装机10万千瓦)、北盘江光照电站(装机104万千瓦)以及正在立项的兴义火电厂、北盘江流域马马崖、董箐水电站和马岭河流域赵家渡水电站,到“十一五”期末,全州电力总装机容量突破800万千瓦,2007年全州发电量达149.43亿度,形成了“水火并举”的电力产业新格局。
煤炭是黔西南州的优势资源,煤炭资源的开发利用是黔西南州工业发展的基础。通过全州上下的共同努力,煤炭工业已成为黔西南的三大工业产业之一,并且成为全州第一支柱产业。
南昆铁路通车以后,全国10多个省市的投资者,纷纷前往黔西南投资办矿,促进了黔西南州煤炭工业的快速发展。1998年,通过铁路外运出省煤炭100万吨以上。在南昆铁路建成通车和州内外煤炭需求大量增加的拉动下,全州煤炭产量在煤矿数量大幅减少的情况下实现大幅度增长。2000—2004年,全州原煤产量分别为450万吨、500万吨、560万吨、812万吨、1020万吨,分别是1996年的2.3倍、2.5倍、2.7倍、3.1倍、4.5倍。2005年,全州原煤产量为1071.33万吨,焦炭产量为49.14万吨,2007年,出于规范矿山秩序,突出好字优先,注重安全生产的需要,全州煤炭产业有所下降,全州原煤产量为937万吨,焦炭产量为45.84万吨。
2000~2004年,全州通过南昆铁路外运煤炭分别为238万吨、260万吨、310万吨、500万吨、640万吨,煤炭运销及税费均呈逐年上升趋势,位居全州六大“支柱产业”之首。2005年,全州煤炭产量达到1071万吨,创最高纪录,实现税费5.6亿元,其中煤炭生产环节税费收入3.8亿元,占全州财政总收入的28.7%。
改革开放以后,黔西南州在以兴义化工总厂为龙头的化肥产业逐渐做大的基础上,以焦炭为主的煤化工工业迅速发展起来,势头强劲。至“十五”时期,兴义化工总厂所产尿素已经打入东南亚国际市场。黔西南州煤化工发展的方向是规模化、深加工、循环式。目前以“2030”工程(建成后年产20万吨合成氨、30万吨尿素)、安龙重化工基地、普安青山煤化工产业带三大产业集群正在形成,其共同的特点是积极开发煤炭的下游产品,如聚氯乙烯、石灰氮、双氢氨PVC制品等,从而延长产业链,在保护资源,合理利用资源、维护生态平衡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获得最大化的资源利用效率。
黔西南州矿产资源丰富,尤其是作为电石原料的石灰矿随处可见。州内所出产的优质无烟煤又是生产电石的理想燃料,可节省生产费用,降低成本,从而增强其市场竞争能力。黔西南州普安县电石生产起步较早,已建和在建企业共3户,现有年产2万吨的生产能力。2003年,安龙县引进昌宏公司建年产13万吨电石厂,后又不断扩大规模,具有规模化和现代循环经济特点的安龙县重化工基地现已初步建成并取得成效。
安龙金宏特种树脂有限公司2005年底实现单机试车,核心部分——电力总降控制室及21个配电室也于2006年3月初安装调试结束。3月7日,安龙220千伏变电站正式向重化工基地供送生产专用电。5月30日,烧碱产品一次性开车成功。8月9日,聚氯乙稀产品产出投放市场,安龙重化工基地一期工程12万吨聚氯乙烯、10万吨烧碱项目全面投产。2007年,该公司完成产值34038.68万元,实现利润752.8万元,提供税收105.24万元。
黔西南州黄金开发始于1986年,1987年产出贵州第一块合质金,1990年产金超万两,1993年实现“吨金州”,黔西南州黄金资源及产量均占全省的80%以上。2004年,以黔西南州黄金生产为主体的贵州省矿产金产量同比增幅超过90%,居全国第一。2005年,全年共产黄金3960.62千克,销售收入实现5.94亿元,提供税收3603万元。2005年10月1日,中国黄金协会授予黔西南州“中国金州”称号。2007年产金4723千克。
黔西南州水能资源丰富,水电富余,铁合金行业在二十世纪末的兴起,曾经为黔西南州的工业发展和财源建设作出过重要贡献,直到“十五”期间,铁合金行业在工业经济中仍然占有一定地位。2005年,全州铁合金产量达到12.46万吨,2007年,达到18.21万吨。已逐步形成一批规模化企业。
改革开放以来,黔西南州建材工业得到长足发展,逐步形成又一重要的支柱产业。尤其是“九五”期间,水泥行业得到快速发展,生产能力和产量大幅度增长。水泥生产企业发展到19家,平均每年以10余万吨的能力递增。到2005年,全州建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接近3亿,水泥产量达到140万吨;墙体材料接近10亿块(折标砖)。2003年水泥生产能力达到160.2万吨,实际生产量102万吨,上缴税费1200万元。2004年,水泥生产能力达到211万吨,实际产量达到121.17万吨。上交税费1518.26万元。2005年,水泥生产能力达到230万吨,实际产量达到150余万吨,上缴税费2679万元。2007年,全州水泥产量达到163.68万吨,同比增长11.9%。
黔西南州制药工业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以来发展的新兴工业,并已成为黔西南州的后续支柱产业之一。随着基础设施建设的推进和经济实力逐渐增强,黔西南州形成了“大区位、大通道、大资源、大市场”的新格局,投资环境明显改善。州内一些企业家及外来投资者抓住这一机遇,充分利用黔西南州化学合成深加工及民族民间传统医药的优势,投资创办制药企业,使黔西南州制药工业形成了“大输液、小片剂、小针剂、膏贴剂”的多方位发展的格局。
到“十五”期末,黔西南州规模以上医药工业企业发展到9户,分别是天地药业公司、华圣制药有限公司、圣都药业公司、苗药制药有限公司、心意药业公司、云峰药业公司、渝生药业公司、吉仁堂中药饮片厂及荣昌氧气厂。另有飞龙雨公司、苗王健康产品有限公司、贵州山君生物工程有限公司、苗家医药保健品有限公司及吉仁堂药业等企业在进行中药保健品的开发生产。
2000年全州医药工业总产值为3200万元,利税总额390万元;2001年全州完成医药工业总产值6758万元,实现税收384万元;2002年全州医药工业总产值15171.4万元,销售收入13385.55万元,完成税金及附加879.2万元;2003年全州医药工业总产值12042.21万元,完成税收605.15万元。2004年全州医药工业总产值11083.11万元,销售产值10914.54万元,完成税收490.7万元。2005年全州医药工业总产值19368.68万元,销售产值20273万元,完成税收1021万元,实现利润1192万元。“十五”期间黔西南州医药工业生产总值年均增长高达35%。
到2007年,全州共有8家企业29条生产线通过GSP认证,拥有国药准字药品83个,其中化学药品71个,中药及民族药品71个。2007年,全州医药工业总产值达到27954.53万元,实现增加值7827.08万元,销售产值31216.51万元,完成税收1200万元。
黔西南州食品工业起步较早,发展较快,不断涌现出新行业、新品种、新产品。尤其是烟、酒、糖行业与其他行业逐渐拉开档次,牢牢占据龙头地位,还涌现出大批民营企业,形成多种所有制蓬勃发展的局面,使食品工业逐步发展成为工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2007年,贵州中烟工业公司兴义卷烟厂生产卷烟20亿支,同比增长77.8%,顺利实现改制一年,纳税3亿的目标。
1983年,“贵州醇”面市后,深受国内外消费者喜爱,在外贸部门的支持下,当年出口2300箱(计20.73吨)。1984年在广州春季交易会上,“贵州醇”赢得外商和港澳同胞的称赞,成交5937箱(计53.5吨)。是年,兴义县酒厂生产的“贵州醇”获轻工部颁发的“全国酒类大赛铜杯奖”、省政府颁发的“贵州省优秀产品奖”和贵州省科学大会颁发的“贵州省科技成果三等奖”。1991年,贵州醇酒厂进行第二次大规模的技术改造。该项工程于1993年5月竣工并投入生产,当年生产销售“贵州醇”5993吨,销售收入15807万元,完成利税9269万元,被列入国家大一型企业。1994年,贵州醇酒厂生产“贵州醇”9000吨,产值2.88亿元,占黔西南州轻工业总产值的86%,销售收入2.62亿元,占黔西南州国有企业销售总收入的70%,实现税利1.3亿余元,占黔西南州财政收入的50%。在全国500家最大工业企业最佳经济效益饮料制造业中,贵州醇酒厂排名第16位,其百元产值利税在全国白酒行业中排名第二,仅次于四川五粮液酒厂。在国务院有关部门组织评选的全国250家产值利税最佳企业中,贵州醇酒厂以百元产值利税72.24%的优异成绩,名列全国效益最佳企业第11位。1994年12月,贵州醇酒厂又投资500万元,兴建窖酒第七工段厂房及设备,此项工程竣工投产后,使“贵州醇”的年生产能力增至12000吨,为国家创造了3亿元的国有资产,并无一分钱的负债。跨入新世纪,该厂通过广植树木花草,美化环境,使厂区变成绿郁葱葱、四季花香、小桥流水的“公园式工厂”。在完善“贵州醇”不同度数、不同档次系列产品的基础上,大胆运用高粱与葡萄相结合的生产新工艺,生产出“奇香贵州醇”,开创了葡萄酒配制的新领域,新产品问世便畅销首都及各省会城市。集蒸馏酒和中国传统白酒优点于一身的52度“奇香贵州醇”具有清亮透明、香气馥郁、清雅奇特、口味绵甜等独特风格,是白酒和洋酒的巧妙结合,其技术先进性属国内首创。“奇香贵州醇”的成功使贵州酒行业形成了北部发展茅台南部发展奇香贵州醇的格局。2005年,全州白酒产量2904.14千升,其中贵州醇达到2019.56千升。2007年,全州白酒产量2081千升,其中贵州醇为1860千升。
改革开放以来,黔西南州乡镇工业和非公有制工业得到快速发展。新世纪之初,2001年全州乡镇企业共完成工业总产值18亿元,占全州工业总产值的38%。在建材、制药、矿产品开采、冶金、农副产品加工等行业中,非国有工业经济已成为主力军,形成了兴义荣盛企业集团、兴义华圣制药厂、心意药业有限公司、安龙星光冶炼厂、普安电石厂、兴义铁厂、兴义民族商品厂、望谟油脂有限公司、册亨合资水泥厂、兴仁富兴铁锅厂等一大批企业集团和骨干企业。2005年,全州乡镇企业完成营业收入91.7亿元,完成乡镇企业增加值29.2亿元,其中乡镇企业工业增加值18.23亿元,乡镇企业上交税金4.9亿元,实现利润9.8亿元,从业人员25.17万人,劳动者报酬10.4亿元,各项经济指标增势强劲。2007年,全州乡镇企业增加值完成35.59亿元,乡镇工业增加值完成22.52亿元,实现利润总额12.36亿元,上交税金8.91亿元。
黔西南州积极支持、引导非公有制工业发展。把国企改革和招商引资紧密结合起来,先后引进中国黄金矿业总公司、中国南电集团、广东粤电集团、江西恒泰集团、四川昌宏公司、广东云峰药业、广东能发公司、福建紫金公司、香港瑞安集团、湖北宜化集团、山东淄博矿业公司、加拿大亚太集团、澳华集团等优势企业,重点开发煤炭、黄金、电力、建材、制药、重化工、煤化工等产业,取得了明显成效。2005年,州县国有工业完成工业产值约15亿元,比2000年(11.55亿元)增长29.87%,年平均增长5.36%,由2000年占州县经济总量的83.21%下降到2005年的31.58%;非国有企业完成工业产值32.5亿元,比2000年增长12.95倍,年平均增长69.39%,由2000年占州县经济总量的16.79%发展到2005年的81.25%。
2007年,全州共有非公有制经济工商登记户40293户,注册资金75.38亿元,分别占全州工商登记户和注册资金的96.48%和79.05%。其中,注册登记的中小企业户数达2935户(除贵州宜化外均属中小企业),全州规模以上中小企业(工业企业)完成工业产值120亿元,占全部工业产值的92.3%,同比增长36%;完成工业增加值44亿元,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92%,同比增长27%;实现利润5.2亿元,同比增长15%,占全部全部规模以上工业利润96%;全州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上缴税收23.5亿元,同比增长33%。全州非公有制经济正在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