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是8月8日的奥运会开幕式,还是9月6日的残奥会开幕式,这种集文化性、艺术性、观赏性和娱乐性为一体的大型演出,没有什么特别事情的话,我是绝不会错过的。从国家的重视和世界的重视,我们就能想到:策划、组织、排练这种极高档次的文艺表演,该是多么地举世瞩目、辉煌灿烂、异彩纷呈和花团锦簇了。
昨晚,我一边看着残奥会开幕式,一面脑子里叠印着我印象极深刻的奥运会开幕式,两者叠印起来之后,是无穷地联想。两奥开幕式的画面交织着、叠印着、延伸着,也应和着。我印象最深的是三幅应和的画面:分别表现为呼应、对应和回应。
奥运会开幕式上的文艺表演和残奥会开幕式上的文艺表演,整体给我的印象是这样一种呼应:前者是一个方,是展开了的饱含着浓浓的中国文化的卷轴画形成的方块;后者则是一个圆,一个变幻无穷又意味深长的圆。残奥开幕式导演张继刚说了:如果奥运会开幕式让我们记住的是一幅画的话,残奥会开幕式则突出的是家园。那个贯穿始终的的圆形魔方,既扣家园的“园”字,又呈现出视觉上的圆环效果,让我们想到了中国的玉壁造型;而这圆与那方的两大象征和主体造型,又让我们想到了中国文化的世界观:天圆地方。由此联想到残奥会标志中“天地人”的含义,我们更明白两个开幕式呼应中的主题了:在天地之间,健全人和残疾人拥有同一个世界、同一个家园。
两奥开幕式,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两个点火仪式的对应设计。奥运会上的点火仪式,是一位男运动员在鸟巢上方屋顶侧面的带型画卷前奔跑着,由此划出一个圆环的轨迹;而残奥会上的点火仪式,同样是由一位男运动员完成的,也同样是男运动员先做运动,然后完成的点火,所不同的是,残奥点火的男运动员做的是直线运动,其运动轨迹是一条垂直的直线:他坐在轮椅上,奋力地拉着钢索,整体向上行进着。两个画面叠映在一起,我的脑海里呈现出一个圆和一条穿圆而过的垂直线,太神奇了,两奥点火的设计方案太有想象力了:两次点火的轨迹叠加起来,不就是一个形神兼备的“中”字吗?奥运点火仪式中的空中奔跑,给我们展示了一种精神:更快、更高、更强;残奥点火仪式的直升向上,则给我们表现了另一种精神状态:奋发、向上、拼搏。这两种精神,这两种品格,不正是我们这个发展中的中国,目前最需要、也最崇尚的精神状态吗?也因此,这两条运动轨迹组成的“中”字,和这两条精神轨迹的支撑,就成了在中国举办的两奥会最突出的中国特色和中国风采了。
我们还可以想到的对应,是残奥开幕式上这个“中”字,和奥运开幕式上那个有多种变形的“和”字的对应。它向世界展示的是这样一个理念:开放的中国,希望建成一个和谐的社会;也希望世界这个大家园能够和平相处。
两奥晚会给我另一个深刻印象的是回应。奥运开幕式上,一个小姑娘深情地唱起了《歌唱祖国》,我们都能感到那浓浓的爱国情。这种政治艺术化的创作理念,在残奥开幕式上有一个非常巧妙地回应;那就是残奥会开幕式文艺演出中,那个盲人钢琴演奏者和他母亲的合演。这个母亲的角色,编导非常巧妙,但却意味深长地用了田华。大家都知道,田华是《党的女儿》中党的女儿,也因此,她的出演具有党代表的含义。开始,她充满慈爱地看着他可爱的盲人儿子在演奏;最后,当她的孩子演奏完的时候,母亲上前深情地拥抱了她的儿子。这个情景表面的理解是:残疾人得到了母亲的关爱,包括家里的母爱,和社会上广义的母爱;而更深的理解却是:对残疾人的母爱,也来自于我们的党,“我把党来比母亲”。也就是说,奥运会开幕式有歌唱祖国的节目;而残奥会开幕式则有颂扬党的节目。这种回应非常巧妙,也颇具匠心。
任何国家在任何时候,都需要政治,但是,在什么情况下,用什么样的方式来表达政治理念,却大有讲究。我们国家的各类宣传机构,都应该从这对经典的回应中得到启示和借鉴,以便今后更加艺术化地进行政治宣传。
两奥会开幕式给我的启示还有很多很多,有些可以用语言表述出来,有些却不能用语言来表达,是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我在有了太多的联想之后,也得到了太多的感动。我会永远记住残奥会开幕式上的一个画面:那就是几位或腿残或臂残的残疾人运动员,抬着国际残奥会的会旗入场的画面;我也会永远记住残奥会开幕式文艺演出的第一幕里,盲人歌手杨海涛说的一句话:“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我最想看到的是爸爸、妈妈和你们”。
昨晚,我一边看着残奥会开幕式,一面脑子里叠印着我印象极深刻的奥运会开幕式,两者叠印起来之后,是无穷地联想。两奥开幕式的画面交织着、叠印着、延伸着,也应和着。我印象最深的是三幅应和的画面:分别表现为呼应、对应和回应。
奥运会开幕式上的文艺表演和残奥会开幕式上的文艺表演,整体给我的印象是这样一种呼应:前者是一个方,是展开了的饱含着浓浓的中国文化的卷轴画形成的方块;后者则是一个圆,一个变幻无穷又意味深长的圆。残奥开幕式导演张继刚说了:如果奥运会开幕式让我们记住的是一幅画的话,残奥会开幕式则突出的是家园。那个贯穿始终的的圆形魔方,既扣家园的“园”字,又呈现出视觉上的圆环效果,让我们想到了中国的玉壁造型;而这圆与那方的两大象征和主体造型,又让我们想到了中国文化的世界观:天圆地方。由此联想到残奥会标志中“天地人”的含义,我们更明白两个开幕式呼应中的主题了:在天地之间,健全人和残疾人拥有同一个世界、同一个家园。
两奥开幕式,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两个点火仪式的对应设计。奥运会上的点火仪式,是一位男运动员在鸟巢上方屋顶侧面的带型画卷前奔跑着,由此划出一个圆环的轨迹;而残奥会上的点火仪式,同样是由一位男运动员完成的,也同样是男运动员先做运动,然后完成的点火,所不同的是,残奥点火的男运动员做的是直线运动,其运动轨迹是一条垂直的直线:他坐在轮椅上,奋力地拉着钢索,整体向上行进着。两个画面叠映在一起,我的脑海里呈现出一个圆和一条穿圆而过的垂直线,太神奇了,两奥点火的设计方案太有想象力了:两次点火的轨迹叠加起来,不就是一个形神兼备的“中”字吗?奥运点火仪式中的空中奔跑,给我们展示了一种精神:更快、更高、更强;残奥点火仪式的直升向上,则给我们表现了另一种精神状态:奋发、向上、拼搏。这两种精神,这两种品格,不正是我们这个发展中的中国,目前最需要、也最崇尚的精神状态吗?也因此,这两条运动轨迹组成的“中”字,和这两条精神轨迹的支撑,就成了在中国举办的两奥会最突出的中国特色和中国风采了。
我们还可以想到的对应,是残奥开幕式上这个“中”字,和奥运开幕式上那个有多种变形的“和”字的对应。它向世界展示的是这样一个理念:开放的中国,希望建成一个和谐的社会;也希望世界这个大家园能够和平相处。
两奥晚会给我另一个深刻印象的是回应。奥运开幕式上,一个小姑娘深情地唱起了《歌唱祖国》,我们都能感到那浓浓的爱国情。这种政治艺术化的创作理念,在残奥开幕式上有一个非常巧妙地回应;那就是残奥会开幕式文艺演出中,那个盲人钢琴演奏者和他母亲的合演。这个母亲的角色,编导非常巧妙,但却意味深长地用了田华。大家都知道,田华是《党的女儿》中党的女儿,也因此,她的出演具有党代表的含义。开始,她充满慈爱地看着他可爱的盲人儿子在演奏;最后,当她的孩子演奏完的时候,母亲上前深情地拥抱了她的儿子。这个情景表面的理解是:残疾人得到了母亲的关爱,包括家里的母爱,和社会上广义的母爱;而更深的理解却是:对残疾人的母爱,也来自于我们的党,“我把党来比母亲”。也就是说,奥运会开幕式有歌唱祖国的节目;而残奥会开幕式则有颂扬党的节目。这种回应非常巧妙,也颇具匠心。
任何国家在任何时候,都需要政治,但是,在什么情况下,用什么样的方式来表达政治理念,却大有讲究。我们国家的各类宣传机构,都应该从这对经典的回应中得到启示和借鉴,以便今后更加艺术化地进行政治宣传。
两奥会开幕式给我的启示还有很多很多,有些可以用语言表述出来,有些却不能用语言来表达,是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我在有了太多的联想之后,也得到了太多的感动。我会永远记住残奥会开幕式上的一个画面:那就是几位或腿残或臂残的残疾人运动员,抬着国际残奥会的会旗入场的画面;我也会永远记住残奥会开幕式文艺演出的第一幕里,盲人歌手杨海涛说的一句话:“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我最想看到的是爸爸、妈妈和你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