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该听谁的?袁伟民下落?


   后奥运的日子,一切都回归正常,我们开始在体育频道里又听到了熟悉的体育新闻。
   但是,也有一些人开始讨论举国体育的问题。
   今天早上看了一篇文章,现任的体育局长说“举国体制”应该坚持,里面他的两个观点有点意思,一是说体育政治色彩淡,而政治功能强。这个事情不好评论,因为为一个运动会的开幕式要来那么多的政界重量级的人物,有一些领导人还因为政治理由抵制,就可以说明,不但政治功能强,而且政治色彩也不淡。
    第二,就是批驳了一块金牌要花费多少钱的问题。说了国家体育局的经费是多少。但是我们并没有看到一个具体的数字,作为体育局的领导,要批评别人的观点,最好的办法是拿出一个数字来反驳,而不要弄一堆不着边际的数字来把这个问题弄乱了。
    接着,这个局长说了前苏联的举国体制不复存在,所以导致俄罗斯的金牌数下降。并说一些国家准备学我们的举国体制如何如何。
    当然,我这里有一个疑问是,讨论一个制度是否好,最好的评论者不是自己,虽然我们有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传统,但是在通常的情况下,我们总是能有效地转变为表扬与自我表扬。特别是利益相关单位的人,一般来说,总不会自己出来否定自己。毛主席以前说过,扫帚不到,灰尘不会自己跑掉,一般来说,一个体制的受益群体,总是会论证自己的体制的合理性和优越性。因此,我想一个办法是有一些中立的机构来说某一个体制是否合适更好一点。
    与我们金牌数节节上升的情况相反,一个统计说中国学生的健康状态是每况愈下,这就说明,发展体育运动的目的,已经不再是提高人民体质,也说明金牌数和人民的健康状况无关。有趣的是体育局长在这个访问中丝毫没有涉及他是如何思考这个问题的。
    4年前,中国体育代表团的金牌数已经是世界第二,当时的团长是袁伟民,他回来之后的一个发言就是肯定举国体制的,但是社会上对举国体制的批评似乎越来越严厉。
    说到这里,我突然想起袁伟民,这个中国女排的功勋人物,学习日本人的魔鬼训练法,使中国女排成为我们这一代人的精神偶像,即使是今年女排比赛的收视率依然是所有项目中最高的,这应该是老女排留下的精神遗产吧。但是,整个奥运会下来,中国体育史上的许多人物,均一一露头,但是这个以前的中国体育局的局长,曾经的北京奥组委的主要负责人,我们却是一点消息也没有听到。
     有人说,他是出了一些经济问题,还有一些别的猜测,既然谁都不知道,想必这是一个秘密。
     如果说有一个体制,我不喜欢的话,就是我们有太多的秘密,很多事情需要我们自己去猜,袁伟民是这样?别的事情更是这样?
     前两天,我的一个中学同学的孩子考上了清华,上的是传播系,在一起聊天时候,我只是告诉她一句话,就是,新闻没什么学的,就两条:一要知道什么该说,什么不该说;二是要学会说谎不脸红。如果不能适应,就赶紧换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