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 览 复 习 法
——初中语文综合复习方法探讨(实验)
炎陵县下村乡学校 新 能
现实和理论之源 复习是教学中关键的最后一环。也是教师较难以把握的一环。它时间短,知识内容多;而且学生对大部分知识已经掌握,老师再讲一遍,学生有“炒现饭”的感觉;老师少讲可能会挂一漏万;老师不讲,学生又会放任自流,无目标,无方向。怎么样才能抓住学生的不足、遗漏进行复习,把学生零碎的知识形成体系?怎样利用有限的时间,较好地完成复习任务,让学生发现自己的“问题”,并掌握而形成能力呢?这里,我探讨了一种语文复习方法——浏览复习法。
从生理上讲,初中学生的神经系统,特别是脑的结构和机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青春期学生脑的发育主要转向机能方面。青春期的人脑,完全有潜力学习和探索各种复杂问题。到了青春期,如果学生仍不会科学用脑。还停留于机械背诵,就会妨碍脑的机能向更高水平发展。让学生自由思索,发现问题,符合他们的生理发展。
还有布鲁纳的认知—结构理论。这种理论强调学习中的理解作用和发现提倡学习。于是在教学中教师最好不要直接给学生现成的结论,而是要组织设计好学习的情境,引起学习者的学习动机,使学生通过自己的积极思考、探索去找出结论,发现规律,并在这一过程中掌握学习方法。这就是布鲁纳所提倡的“发现学习”。布鲁纳认为这样才能:提高智力潜能,增强内部奖赏;使学生学会如何发现;加强记忆效果。
最主要一点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原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的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而在《语文课程标准》的“课程理念:第3点指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
何谓“浏览复习法”? 在语文综合复习中,每二个单元(也可以多个单元,这里只以两个单元为例。)作为一个复习单元,先让学生自主、快速浏览课文,在有疑惑、有困难、有“好感”的地方给以重视,对照“导引问题”(见附下),认真思索形成问题。学生先与邻近学生讨论解答。剩下的问题,每个学生精心提炼出1~3个问题上交给老师,由老师分类综合形成“六类”问题,学生分组讨论作答,老师给予启发释疑,并整合成知识网络,练习迁移内化为能力的一种复习方法。这种复习方法的关键在于学生能否认真思考,快速浏览课文而发现“问题”,故名为浏览复习法。
“浏览”意思就是随便看看。那么随便看看就能复习好?我这里的“浏览”,1、指复习的心态,一定要轻松,语文的复习千头万绪,小到一个标点,大到篇章结构,常常给人一种无所适从的感觉;2、浏览可分为两种:目的性浏览和随意性浏览,这里指目的性浏览,是指复习中的一种指向性浏览,其目的是查漏补阙,发现问题;3、取其阅读快速之意。学生在一个轻松的氛围中不经意间发现新问题,讨论问题。教师精讲,学生精练掌握新知识,巩固已有知识,进而形成知识体系。
“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灵感说”,这些都说明人不经意间会有一些意想不到的收获,其实这些都是“厚积而薄发”形成的。轻松的浏览文章,这时候大脑里的知识板块在快速地旋转、组合,“意外发现”、“灵感”也就容易出现,也便于发现问题。学生就有一种豁然开朗的境界,这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钻研精神,是大有裨益的。
浏览复习法能较灵活地阅读,不必拘泥于一句或一处甚至一课。既可以横向伸展,也可以纵向挖掘。横向伸展,如:文言文的一词多用,现代文多音多义字等;纵向挖掘,如:小说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一环一环紧紧相扣。一般来说,可从语音、文字、词汇、语法、修辞、逻辑、文学等方面基础知识,识字拼音、书写标点、辨词用词、析句造句、审题立意、布局谋篇和分析概括等方面进行浏览复习,把相关单元放在一起,形成整体。特别强调的是每次复习都要有一个侧重点。
浏览复习法的“四步曲”。 浏览复习法适宜两个单元一起进行,在进行中采用比较阅读、(纵横、连接、分项、提纲)归类法阅读。分四个步骤进行,完成一次浏览复习需三个课时。
一、浏览出“问题”。每两个单元一起进行,根据学生实际的阅读速度和水平,自读课文先可不作要求,待学生形成了一定的和基本能力,再作要求。总之,先要轻松一点,活泼一点,让学生不感到“难”、“杂”。在快速浏览过程中,可以几行几行,甚至整页地阅读过去,通过默读、跳读、检索读等,发现有“问题”再减速按行读,遇到关键处,再逐句细品。可按照老师提示的“六类”导引问题浏览,发现问题。
要求:1、在35分钟内,每个同学对照设计的“六类”导引问题,找出多个问题,至少也不能少于1个,并工整地写在纸上,并标明问题的类别;2、有些问题较简单,先用10分钟由学生自由讨论,解除疑问,从剩余问题中挑出1~3个典型问题,写下上交老师。(用小黑板或投影显示设计最佳的六类问题。)
设计最佳的六类问题,(具体情况要与具体单元作具体分析)
A类、字词的理解 (多音字、形似字的辨析,生字词的认读、理解。)
B类、语言的表达 (词语表达的灵活性,修辞手法的巧妙运用,词语的感情色彩,具体语境的词语赏析,你最喜爱的句子、段落。)
C类、文题与背景的分析 (文题如何解析,文眼是什么,你喜爱哪个标题?看到标题你认为文章会写些什么?作者是谁?写作的背景怎么样?)
D类、文体与线索的理解 (先确认文章的文体,后按文体的结构要素分析课文。记叙文为六要素,说明文为四要素,议论文为三要素;再分析文章的材料是用什么线索连在一起?以人为线索、以物为线索、以情为线索、以景为线索、以时间为线索、以空间为线索、以逻辑为线索等。)
E类、你认为文章中哪些段落优美生动?文章主要采用了几种表达方式,哪种为主?哪些段落过渡很自然?有什么新鲜的有特色的写作手法?
F类、文章哪些段落详写?哪些段落略写?详略恰不恰当?如果你写这篇文章哪些内容会详写?为什么?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
二、教师对问题进行分类、归纳、整理、分析,挑选出有针对性的知识点或问题进行充分的备课。把所有学生反馈的信息归纳为六类问题三大板块(识记板块、理解板块、运用板块)。具体操作如下:
1、分类,学生可能会提出些模棱两可的问题,这时需要对照标准(设计最佳的六类问题)仔细辨别,对不适合的问题予以剔除;
2、归纳,对上面的问题筛选出有针对性的普遍性的问题来给予归纳,老师应从整个语文知识结构给予调整、补充,使问题能囊括基点,抓住重点和显示难点。
3、评价,通过对学生反馈的信息来分析判断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适当调节教学难度、时间等。哪些方面的不足和遗漏需要澄清、拔高、深化。在六类问题找出一个侧重点。做到心中有学生,心中有“底”。
4、备课,既要深入细致,又要综合概括。按照识记、理解、运应,由浅入深来整合知识点,按照“六类”导引问题来出讨论题目。并认真分析思考方法和解题方法,详细备课。
三、解疑析难,授之以法,简明概括,形成体系。(1.5课时)
1、由谈话法轻松导入,肯定学生有敏锐的眼光,独到的见解。
并且希望同学们能够树立信心,轻松讨论,积极发言。分小组讨论、分析。(一般来说,每个班级分为六小组,每小组又分为两个单元,这样便于讨论而学生走动距离不会过大。每小组讨论相同的一个问题,可以一个单元发言,加一个单元补充。)教师应积极参与学生的分组讨论,点拨、指导,形成融洽、热烈的氛围。
2、每小组选“代表”(大胆,反应敏捷,能起带头示范作用的学生。)就问题做分析发言,其他同学做好简记,以便对发言进行补充、肯定或否定。学生的发言,老师都应该进行肯定、点拨,尤其是学生思维转不过来时。对答案基本正确的,老师应把他们的给予肯定,并由发言人把答案念给其他同学。(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口语,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听力。)(如遇上有观点分歧较大的问题,这可以把它当作论题,另择时间进行论辨。)
3、老师就学生的讨论发言进行总结,精析名段、名句,(每个单元必须有一处精彩片段详析,让学生欣赏到文学的美。)启发思考方法和审题做题方法。(以上环节60分钟)
4、老师就两个单元的内容进行综合小结,出示知识结构图(投影显示),并指出本次复习的基点、重点、难点。(10分钟)
四、强化提高,有针对性地做闭卷作业。(作业在上课前准备好。)(20分种)批改作业后,及时反馈,强化学习动机。并可以对优等生和后进生予以辅导。
这里的关键是练习题的质量。总的要求是适量、适度、灵活。在课堂能完成并上交,题量不宜过多,而且不要重复,要由浅入深,不要太难,要求灵活,能有较高质量的主观题,学生能够把自己的见解或心得体会表达出来。
实验检验
在上面的理论的指引下,我进行了平行班的实验。从学生的学习气氛、兴趣、主动性来看,实施了“浏览复习法”的班级与没有实施 “浏览复习法”的班级有较大区别。从个别谈话和从10位同学的抽样问卷调查来看,实施了“浏览复习法”的同学反映有了自主学习的机会,有更多的时间思考课文,而且复习的针对性更强,学习的更轻松,更懂了。另外,我都当堂进行闭卷作业,立即进行了批改、统计,结果如下:
第一次实验情况分析表
项 班 |
是否使用 新方法 |
人数 |
及格人数 |
平均分 |
最高分 |
及格率 |
63班 |
使用 |
47 |
30 |
30.5 |
39 |
63.8% |
64班 |
未使用 |
48 |
21 |
24.6 |
33 |
43.8% |
说明:63、64为B班;试卷总分为50分,主观题24分,难度稍大。特教生2位。
第二次实验情况分析表
项 班 |
是否使用 新方法 |
人数 |
及格人数 |
平均分 |
最高分 |
及格率 |
63班 |
使用 |
47 |
21 |
26.8 |
43 |
44.6% |
64班 |
未使用 |
48 |
15 |
21.3 |
38 |
31.2% |
说明:A、63、64为B班;试卷总分为50分,全为客观题。特教生2位。B、测试的内容为二个单元的文言文。难度稍大。
第三次实验情况分析表
项 班 |
是否使用 新方法 |
人数 |
及格人数 |
平均分 |
最高分 |
及格率 |
成绩较好 |
使用 |
21 |
18 |
35 |
42 |
85.7% |
成绩后进 |
使用 |
26 |
15 |
26 |
39 |
57.7% |
说明:复习的为现代文,题目较容量。
当然,也有同学反映不能适应,投影片的字不清楚,讨论的时候存在困难(如不能较好地说普通话)等。
注意之处 如果学生参与意识不强,不能充分发挥主体性;如以前学生习惯的是填鸭式教学,没有受启发式教学的引导;不善于发现问题,或发现问题不善于表达,效果都会不佳;或者在第一环节后卡壳无法进行。还有,如果教师不善于发挥主导作用,不能很灵活地归纳、总结、评价、备课,不能有针对性地讲深讲透学生反映出来的问题,每次浏览复习不能使学生掌握这两个单元的知识要点,也很难进行下去。另外,课堂气氛要把握适度,课堂气氛要活而不乱。要加强宏观引导,不能“放羊式”。
浏览复习法信息反馈示意图
投影或小黑板出示“导引问题” 快速浏览课文找问题
老师分析后剔除问题 问题上交老师
思考 解题 方法 学生讨论消除问题
补充精讲问题
分组讨论 有价值问题分析综合备课
闭卷作业
综合概括 形成体系
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