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8日,中国民营经济形势分析、预测高层论坛在云南蒙自开幕。开幕式上的开场白,引来争议。讲座前几位人士的开场白、致贺词等客套话,都是对当地接待表示感谢,有的讲着讲着竟讲到了刘翔、奥运会,还有对自己领导的恭维,客套话足足讲了80分钟才结束。听得不耐烦的听众有的打起了瞌睡,有的小声埋怨,有的离场抗议,有人甚至想站起来打断主席台上的讲话。而参加会议的山东省临沂市一位领导对记者说,他没有感到开幕式上废话多,开幕式很正常。(2008年9月1日中国共产党新闻网转自人民网—《人民日报》)
开会、讲座、报告,等等,大凡集体活动,台上总会有一些“开场白”、“客套话”什么的,这应该没什么大惊小怪的。可是,像云南蒙自的这场高层论坛的“开场白”上的“客套话”居然足足持续了80分钟,并且到了惹恼听众离场抗议的地步,实属罕见。因此,此新闻自《春城晚报》、《红河日报》一披露后,立即被《扬子晚报》等多家纸质媒体以及人民网、新华网等多家大型网站转载,并引起了网民的热议,当然其中针锋相对地将批评的矛头对准台上领导、嘉宾的居多。而《人民日报》记者再次对这一事件进行追踪报道的结尾,引用的参加会议的山东临沂市一位领导“没有感到开幕式上废话多,开幕式很正常”的话,倒让人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80分钟客套的开场白,咋还有官员称很正常?
笔者在此不想猜测参加会议的山东临沂市的这一位领导是不是讲的真心话,说的是不是自己的真切感受。也许从他个人来说,能到异地参加这样一个高层论坛,是一次很难得的学习机会,因此即便开场白影响到了专家的讲座,也能够“忍受”了。但是,从这位官员的说法中,笔者似乎还是触摸到了官场上“会风”不正已经到了让人麻木的地步。
长期以来,尽管从中央到地方,整治文山会海的文件、要求发了很多,内部通报也印了不少。而且国务院还带头提出了要求精简会议文件、改进会风文风的意见,但是纵观官场上下,哪一场会议不是大领导一二三四作“指示”,小领导甲乙丙丁忙“补充”,主持人ABCD谈“贯彻”,说的都是“以会议贯彻会议”的大话,念的都是“以讲话贯彻讲话”的空话,讲的都是“以文件贯彻文件”的套话,更有甚者是“东一榔头西一棒”,“海阔天空”地离题万里乱侃、不着边际乱吹,冲淡会议主题姑且不谈,可对与会者来说,听的无异是一头雾水,不知所云,又怎能不昏昏欲睡。
整顿会风,向来拿台下听众开刀的多。君不见,台上领导动不动就会批评台下哪个哪个交头接耳、呼呼大睡,更有一些“不知好歹”的“瞌睡虫”干部撞到枪口上,而被台上的领导建议就地免职。但是却很少见到台上的领导因为讲了大话、空话、套话,而被赶下台或自己引咎辞职的。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们的一些领导者平时要求别人应该怎样怎样的多,而对自己要求应该怎么做的少。或者说,当他们坐在台下的时候,可能会觉得台上领导不该废话连篇,可一旦自己坐到了台上又会自觉不自觉地重复着那近乎“约定俗称”的会议流程,而大话、空话、套话多了起来。拿着马列主义“手电筒”,光照人,不照己,怎能让人心服口服。
有网友评论说,“权力自负之下必有冗长的套话”。因为那些津津乐道于讲客套话、官场语的官员,已经把客套话当作了一种可以炫耀的权力的价值符号。我们知道,谁给了你权力,你就该为谁服务。当我们的一些官员对自己的权力来源还没有厘清的时候,自然也就不明白权力该往哪儿去用,而将之当成了可以肆意而为的“资本”和“特权”,只顾自个儿“讲的如痴如醉”,哪管他人“一片昏昏欲睡”。
俗话说,“入兰芝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室, 久而不闻其臭”。嗜权如命、唯权是从者,往往也会成为“不正之风”的制造者。前面那位认为80分钟客套的开场白很正常的官员给我们敲响了整治会风刻不容缓的警钟。
会风反映党风,话风体现作风。治理会风必须从领导干部自身抓起,不但要提倡少开会、开短会、不开无用会,更要慎用话语权,要讲短话不讲废话,讲新话不讲空话,讲实话不讲客套话。写到这里笔者不禁联想到了同是发生在云南省的一件关于会风的新闻:中共昆明市委书记仇和29日在昆明举行的清华大学第三届公共管理高层(昆明)论坛上,虽然准备好了讲话稿和PPT幻灯片,但他却说:“稿子会发到大家手上,为了节约时间,我就不念了,太程式化了。”话音刚落,现场响起了持续而热烈的掌声。(据8月30日中国新闻社)这掌声既是对仇和不落俗套,勇于抛开讲话稿,不讲大话、废话、官话、套话,敢于讲真话、实话、大白话的褒奖;也是对清新自然“会风”的一种热切呼唤。
新闻链接:
云南某高层论坛开场白客套了80分钟
开会、讲座、报告,等等,大凡集体活动,台上总会有一些“开场白”、“客套话”什么的,这应该没什么大惊小怪的。可是,像云南蒙自的这场高层论坛的“开场白”上的“客套话”居然足足持续了80分钟,并且到了惹恼听众离场抗议的地步,实属罕见。因此,此新闻自《春城晚报》、《红河日报》一披露后,立即被《扬子晚报》等多家纸质媒体以及人民网、新华网等多家大型网站转载,并引起了网民的热议,当然其中针锋相对地将批评的矛头对准台上领导、嘉宾的居多。而《人民日报》记者再次对这一事件进行追踪报道的结尾,引用的参加会议的山东临沂市一位领导“没有感到开幕式上废话多,开幕式很正常”的话,倒让人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80分钟客套的开场白,咋还有官员称很正常?
笔者在此不想猜测参加会议的山东临沂市的这一位领导是不是讲的真心话,说的是不是自己的真切感受。也许从他个人来说,能到异地参加这样一个高层论坛,是一次很难得的学习机会,因此即便开场白影响到了专家的讲座,也能够“忍受”了。但是,从这位官员的说法中,笔者似乎还是触摸到了官场上“会风”不正已经到了让人麻木的地步。
长期以来,尽管从中央到地方,整治文山会海的文件、要求发了很多,内部通报也印了不少。而且国务院还带头提出了要求精简会议文件、改进会风文风的意见,但是纵观官场上下,哪一场会议不是大领导一二三四作“指示”,小领导甲乙丙丁忙“补充”,主持人ABCD谈“贯彻”,说的都是“以会议贯彻会议”的大话,念的都是“以讲话贯彻讲话”的空话,讲的都是“以文件贯彻文件”的套话,更有甚者是“东一榔头西一棒”,“海阔天空”地离题万里乱侃、不着边际乱吹,冲淡会议主题姑且不谈,可对与会者来说,听的无异是一头雾水,不知所云,又怎能不昏昏欲睡。
整顿会风,向来拿台下听众开刀的多。君不见,台上领导动不动就会批评台下哪个哪个交头接耳、呼呼大睡,更有一些“不知好歹”的“瞌睡虫”干部撞到枪口上,而被台上的领导建议就地免职。但是却很少见到台上的领导因为讲了大话、空话、套话,而被赶下台或自己引咎辞职的。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们的一些领导者平时要求别人应该怎样怎样的多,而对自己要求应该怎么做的少。或者说,当他们坐在台下的时候,可能会觉得台上领导不该废话连篇,可一旦自己坐到了台上又会自觉不自觉地重复着那近乎“约定俗称”的会议流程,而大话、空话、套话多了起来。拿着马列主义“手电筒”,光照人,不照己,怎能让人心服口服。
有网友评论说,“权力自负之下必有冗长的套话”。因为那些津津乐道于讲客套话、官场语的官员,已经把客套话当作了一种可以炫耀的权力的价值符号。我们知道,谁给了你权力,你就该为谁服务。当我们的一些官员对自己的权力来源还没有厘清的时候,自然也就不明白权力该往哪儿去用,而将之当成了可以肆意而为的“资本”和“特权”,只顾自个儿“讲的如痴如醉”,哪管他人“一片昏昏欲睡”。
俗话说,“入兰芝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室, 久而不闻其臭”。嗜权如命、唯权是从者,往往也会成为“不正之风”的制造者。前面那位认为80分钟客套的开场白很正常的官员给我们敲响了整治会风刻不容缓的警钟。
会风反映党风,话风体现作风。治理会风必须从领导干部自身抓起,不但要提倡少开会、开短会、不开无用会,更要慎用话语权,要讲短话不讲废话,讲新话不讲空话,讲实话不讲客套话。写到这里笔者不禁联想到了同是发生在云南省的一件关于会风的新闻:中共昆明市委书记仇和29日在昆明举行的清华大学第三届公共管理高层(昆明)论坛上,虽然准备好了讲话稿和PPT幻灯片,但他却说:“稿子会发到大家手上,为了节约时间,我就不念了,太程式化了。”话音刚落,现场响起了持续而热烈的掌声。(据8月30日中国新闻社)这掌声既是对仇和不落俗套,勇于抛开讲话稿,不讲大话、废话、官话、套话,敢于讲真话、实话、大白话的褒奖;也是对清新自然“会风”的一种热切呼唤。
新闻链接:
云南某高层论坛开场白客套了80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