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报”解决问题成“功课”,老调重弹?


  在吉林省长春市,通过阅读当地报纸发现与本部门工作相关的信息并作出及时处理,已成为长春市各政府部门领导的一项重要“功课”。自去年年底长春市开展读报活动以来,共发现媒体反映问题1200多件,其中绝大多数问题都得到了解决。(2008年9月23日中国共产党新闻网转自新华社)

  吉林省长春市要求领导“读报”解决问题,已不再是新闻。因为媒体早有报道:吉林省长春市政府近日召开政府机关读报情况通报会,截至4月25日,报纸及广播电视等媒体反映与34个政府部门相关的问题514个,有500个已经得到妥善处理,有14个正在处理中,处理的结果均以书面或读报平台的形式向新闻媒体作了回复。其中,131个问题通过广播和报纸进行了公开报道,在社会上产生了良好的反响。(2008年5月6日中国共产党新闻网转自人民网―《人民日报》)可是,通过阅读当地报纸发现与本部门工作相关的信息并作出及时处理,已成为长春市各政府部门领导的一项重要“功课”,倒是应该大力宣传、大加赞赏的好新闻。

  也许有人会说,哪个领导不“读报”?可是能够长期坚持通过“读报”发现问题,努力解决问题,并使这项工作常态化、制度化,成为部门领导的一门必修的重要“功课”,在全国倒不是太多见。其实,与长春市搞的“领导读报”解决问题相类似的做法,其他一些地方也会搞一搞,比如一些地方要求领导干部每天必须“信访一刻钟”,必须每天“看书一小时”,必须每月与群众见一次面,等等,其目的也都是为了解决问题,可是能够长期坚持下来,并取得实效的却并不太多见。很多领导片面地理解“创新”就是不断地“花样翻新”,而不能坚持形式服从于内容,不在狠抓落实中下功夫,而在项目名称的好听、好记上动脑筋,结果一年一个新“项目”,搞得基层干部群众在华而不实的项目旅行中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而实际效果并不好,老百姓也并没有得到真正的实惠。

  “领导读报”,这一看似简单的行为,一旦坚持并成为一种“习惯”,成了一门“功课”,并有着严格的检查考核评价机制,便会使得干部在实践中不断改进自己的工作,转变自己的作风,免得在“功课”“考试”中不及格或交白卷。报纸,作为一种媒体、媒介,既是老百姓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也是官员搜集民情民意的重要平台。领导干部通过报纸发现一些和本部门有关的需要协调解决的问题和基层群众的呼声,并加以很好地落实,再通过报纸进行公示、告知,一方面可以树立政府部门“执政为民”的良好形象,另一方面还可以拉近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之间的距离,赢得老百姓的信任、理解和支持,使我们的工作更加深得人心。

  “领导读报”的真正目的应该是为了解决问题,而不是为了猎奇、休闲。这就要求我们心中始终装着群众,时时处处为群众着想,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才有可能在报纸上看到一些需要解决的矛盾和问题时,迅速地惊醒起来,并快速地加以落实。如果没有这种强烈的责任意识,只是抱着无所谓的态度读报,哪怕再触目惊心的新闻、消息、呼声,也可能熟视无睹、充耳不闻。

  当然,报纸作为官民互动的渠道、平台和窗口,必须有内容可看,有信息可挖,而且要客观真实;如果净是一些花边新闻、小道消息,恐怕也只能成为大家茶余饭后的谈资,而无法发挥桥梁与纽带作用。这就要求我们的报纸也要坚持“民本思想”,将大量的版面留给群众,给群众创造一个诉求民意、畅达民声的空间和渠道。如果报纸满眼都是空话、大话、废话连篇,老百姓自然不会去看,也不可能在报纸上表达意愿、诉求呼声。而人民群众喜欢看、愿意讲的报纸,也才可能让官员看有所得、做有所值。办人民喜欢的报纸,让人民群众来参与办报纸应该是党领导下的报纸办报方向。

  领导“读报”解决问题成“功课”,看似老调重弹,但是因为它是政府真心诚意搜集民意、征求意见、接受监督和检验的好方式,而且又不扰民、不害民、不坑民,也动听悦耳,也是会赢得老百姓支持的。事实上,只要是亲民、为民、便民、利民的好事、实事,那怕再重复,老百姓都不嫌烦;哪怕再老调重弹,老百姓也都喜欢。为人民服务,我们几乎天天在讲、天天在做,但是只要是真心真情真诚的,再多都不为过。相反,一些不切实际、劳民伤财的“项目”、“工程”,哪怕就一个,只一次,都足以让国家蒙难,令百姓痛心。

  新闻链接:

  长春:部门领导“读报”解决问题成“功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