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牛伊利不可原谅
三鹿奶粉含超标三聚氰胺事件再次升级,国家质检总局紧急在全国开展的婴幼儿配方奶粉三聚氰胺专项检查揭开了乳品行业可怕的“内幕”:109家企业受检企业的491批次产品中有22家企业69批次产品检出了含量不同的三聚氰胺,其中三鹿奶粉三聚氰胺含量最高,达到2563mg/kg,其他21家企业个别批次的产品也不同程度含有三聚氰胺。
最刺眼的当属赫赫有名的蒙牛、伊利两大乳业巨头,尽管含量稍低,但仍“罪不可赦”。比起那些虽然无名,但位列87家奶粉产品通过检测不含三聚氰胺的中小企业来说,两大品牌用什么样的解释都无法令人信服。
在康师傅矿泉水曝出行业潜规则之后,“三鹿事件”引发的乳业地震彰显了中国食品安全领域的机制缺陷和责任缺失。
如果获得中国名牌国家免检资格的企业,如果身披“社会责任企业”、“诚信企业”华美外衣的企业仍旧出现重大的质量安全事故,民众还有什么可以信赖的?监管部门和名牌的公信力何在?
从国家质检总局专项检查的结果来看,不应该添加到食品中的三聚氰胺并非三鹿一家独有,20%企业不合格的高比例折射出乳品行业毒瘤遍生,绝非一日之累,连两大品牌也未能幸免。
媒体曝出早在几个月前,就有人投诉结石患儿病例,企业也早知原料奶中出现了问题,却一再遮掩,迟迟不肯披露真相,延误了时间,使更多婴幼儿受害。
事件一出,立即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当人们还在侥幸买了蒙牛和伊利这些大品牌,没有“粘”上三鹿之时,专项排查粉碎了这些幻想,大品牌的信任度在瞬间崩塌。
有人会说,蒙牛和伊利抽检的批次多,只有少量批次不合格,应该在情理之中,不必小题大做。但是,作为行业的龙头企业,特别是涉及食品安全领域应该以“零事故”为安全标准,应该像航天科技那样精确,为人民生命健康负责。
蒙牛集团一向注重企业形象,常常涉足公益事业为自己赚分,用大把的广告费让明星为自己包装代言,博得公众的好感和信任。但是,这种标榜竟然如此脆弱,在小小的三聚氰胺面前栽倒绝非偶然,想必企业的诸多环节出了问题。
此前也曾有人曝出蒙牛等企业在公益事业中做表面功夫,有些许诺的捐助不到位,两者联系起来,足见其企业社会责任流于口头和形式,不过是耍耍花枪而已。
伊利集团是北京奥运会合作伙伴,本来借奥运之机大红大紫,坐上中国乳业老大位子,三聚氰胺却给其当头棒喝,一个质量都不过关的企业,如何成就品牌大业?如果说奥运奶制品供应未出现任何质量问题是由于检测严格、供应链实现点对点严格对接的话,为什么对民众消费的产品不能采用同样的高标准?不管广告做得多漂亮多抢眼,产品中有多少科技含量,消费者要求的只是一个质量安全的底线。
三聚氰胺事件是奶源环节出现了问题,不法分子应该承担刑事责任,但是企业的责任更大,辩解毫无意义。争夺奶源一度在乳品业界是公开的秘密,乳业企业快速扩张,对奶源地四处布局,甚至出现了恶性竞争,造成原料乳供应鱼龙混杂,管理失控。
这不是一句“把关不严”就可以开脱的,不管是入厂的原料关,还是产品出厂的质量关,检测环节形同虚设,甚至大部分企业在检测时没有“三聚氰胺”一项,如此漏洞触目惊心。对公众心理底线中最软弱的一部分——婴幼儿群体尚且如此不负责任,那么推及成人奶制品等等,没被揭开的问题似乎更可怕。
在这个事件中,蒙牛、伊利虽然不是主角,但是大牌企业的光辉形象使得他们比三鹿更令人心寒,比三鹿更加难辞其咎,不可原谅。
在9月16日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家质检总局局长李长江明确表示:“有不合格批次产品的22家乳品企业,凡是获得中国名牌国家免检资格的,一律撤销终止;获得国外卫生注册的,通知有关国家停止卫生注册资格。”
摘下头上的光环只是对蒙牛、伊利们的一个警醒,我们不想看到蒙牛、伊利们用一些危机公关的手段轻易“化解”眼前的质疑,不想看到他们用整改等一类的承诺蒙混过关,不想看到“头疼医头,脚疼医脚”却没有彻底根治食品安全的痼疾。如果现实的惩罚机制还相当软弱的话,民众可以用“消费选择权”来投票,给大牌企业们泼泼冷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