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规模沿海建厂是否恰当


近日,看到一则关于台塑欲在越南建厂对武钢的防城港项目形成挑战的消息,似乎隐隐印证了我心中的担忧——大规模沿海建厂是否恰当。

新的钢铁产业政策引导钢铁业格局向我国沿海地区发展。由此沿海港口掀起一轮钢铁建设的高潮。鞍钢鲅鱼圈港、首钢曹妃甸这两个沿海钢铁基地今年下半年计划投产。国家发改委经同意广西防城港(武钢-柳钢)和广东湛江(宝钢-广钢-韶钢)开展前期工作。济钢和莱钢组成的山东钢铁集团提出在日照建设临海精品钢铁基地,此外,河北、福建、江苏、浙江、辽宁等省纷纷规划沿海钢铁项目,而且动辄号称是千万吨级的钢铁精品基地。去年,中国进口铁矿石3.83亿吨,中国钢铁企业生产所需的铁矿石51.6%以上依赖进口。而钢铁企业绝大部分的生产能力在内地,与大量进口铁矿石不相适应。在沿海建设现代化的新型钢铁厂,借助沿海临港有利条件,可以节约铁矿石运输成本。沿海各省规划建设的钢铁基地,借鉴宝钢模式,有的是在钢铁企业整合的背景下提出来的,看似有利于提高中国钢铁业的集中度。但中国需要在沿海建立这么多千万吨级钢铁基地吗?国家鼓励大型钢企在具备条件的沿海地区发展,并不能简单地概括为从中西部搬到东部,在所有的港口建设钢厂。根据新的产业政策,钢铁业的布局将向那些在市场需求大,靠近铁矿石进口港,水、电、煤等资源相对充裕的地区靠拢。

中国钢铁业的症结是集中度低、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管理制度不完善,广泛的沿海建厂并不能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中国钢企现在是“小而散”,如果各沿海钢铁基地按计划实施了,那么将形成“大而散”,高水平重复建设。铁矿石稀缺是客观事实,每年的铁矿石价格谈判更是成了中国钢企“心中的痛”,很多人都在探讨争夺铁矿石的“话语权”。而如此大规模的沿海建厂对争夺铁矿石的“话语权”无益。在淡水河谷、必和必拓、力拓三大铁矿石供应商控制全球70%铁矿石海运量的背景下,中国钢企对这三大巨头的依赖程度只会加深。世界第一大钢铁公司安塞乐-米塔尔为了应付铁矿石大幅涨价今年计划将自己的铁矿石自给率从45%提高到70%以上。中国钢铁企业在加快整合兼并的同时,应该集中力量想办法提高铁矿石的自给能力。

武钢防城港钢铁基地尚未建成,台湾的台塑集团计划在越南铁矿石储量丰富的河静省投资170亿美元修建一座亚洲第二、世界第六大钢铁厂,在三期工程全部完工后,产量将达到3000万吨,一期750万吨工程已经动工建设。这一项目的建设无疑将影响防城港钢铁基地对东南亚地区的辐射力。中国每年出口到东南亚的钢铁产量1000万吨左右,越南钢铁厂的建成势必对武钢防城港基地出口东南亚形成强有力的竞争,而且还会影响到防城港基地从东南亚进口铁矿石。

所以,大规模的沿海建厂还须谨慎,国家在立足满足国内需求、弥补进口钢铁的基础上应加强沿海钢厂布局的宏观调控,实现中国钢铁又好又快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