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如何应对民族品牌的信任危机?(文/李龙达)
在民族品牌消费品的信任危机面前,所出现的问题应由市场去惩罚。企业对利润的片面追逐,导致企业社会责任的丧失。政府的监督也许对减少危机的再次发生起到一定作用,但往往会滋生更多腐败。
三聚氰胺事件发生之后,蒙牛、伊利、光明、三鹿就要为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准备接受面临倒闭的市场惩罚。这固然教训深刻,损害了一个行业的生存,但它将会唤起企业的对公众的责任心,它会使企业把对公众的诚信与对公众生命健康的爱护看得至高无上,只有这样中国的民众才会更加信赖自己的品牌。
打倒企业品牌的不是媒体,不是公众,而是企业自己。只有尊重消费者、尊重企业自己,只有我们的企业扎扎实实做到了,中国的企业才有希望,中国的品牌才能够走向世界。
同样,对于我们的政府,保护民族品牌不在于隐瞒真相,我们其实不需要欺瞒社会与公众,让讲信用的优秀品牌快速成长,我们这个国家才有希望,也只有这样才在真正树立我们的民族品牌。
——题记 QQ
有一个传言让人迫为感叹:在继蒙牛、伊利、光明液态奶被查出含三聚氰胺后,日前国家质监总局又抽查酒类产品,在贵州茅台、山东张裕,中粮长城和青岛啤酒中发现了致癌物质亚硝酸纳(防腐剂)。
当日酿酒板块全线大跌,至收盘兰州黄河、张裕A、水井坊、青岛啤酒、泸州老窖等十一只个股跌停,贵州茅台跌9.43%股价逼近前期低点,仅有啤酒花逆市上涨4.88%。
虽然第二天上市公司澄清了这个传言,但是酒类行业真的没有企业加入亚硝酸纳了吗?答案肯定不是的,亚硝酸纳(防腐剂)加入酒(比如低端红酒)中的确是存在的事情,这不由得让我们多了些许担忧。一系列的消费品牌出了问题,所以任何传言都在在挑战中国人脆弱的神经。
三聚氰胺事件发生之后,蒙牛出了一篇很没有诚意的公告,还在对自己的严重的过错找理由辩护,难道民众的健康与生命就找一些理由就搪塞了么?假使没有这个严重事件的爆光,这些品牌企业会就停止向市场提供含有三聚氰胺的奶制品了么?答案肯定是不会的。
所以,我们有太多的理由需要重新检视中国的这些消费品的品牌,而不是仅仅看到上市公司的一纸公告,因为公告的背后隐藏的也许并非一个真实问题的全面,现实之中的确存在企业缺乏对公众的诚信,以及质检部门个别的腐败现象,即便品牌企业也会为度过危机而试图欺骗民众。至少在奶制品行业的危机中我们可以看到个别品牌企业委托公关公司进行运做以试图向公众隐藏毒奶粉的真相。当然,我们还期望的是质检部门也需要切实的对公众负责,而不要像以往的个别事件一样对公众有太多的隐瞒。
三聚氰胺事件引发了民众对品牌消费品的信任危机,蒙牛、伊利、光明等这些让我们曾经信赖的品牌给了我们一个意外,在这个市场中还有什么样的品牌值得我们信赖呢?消费品出现这些危害中国人健康的事件,它不仅考量企业的诚信,它也在考验政府的诚信,如果产品出口国外,它将代表整个中国的诚信。然而三聚氰胺事件发生之后,公众对政府与品牌企业的诚信都产生了怀疑。
在这场奶制品行业的诚信危机面前,我们的企业与政府都要重塑自己的信用,而重塑信用的不仅仅是奶制品行业,因为政府与品牌企业的信用都受到了空前的挑战。在发达市场,品牌企业出现问题,最直接的结果可能是面临太多的索赔而破产。而依照中国《产品质量法》,生产销售质量缺陷产品的罚款比例是已查处部分货值金额的三倍以下。相形之下,这一处罚力度显然过轻。
如果企业生产产品危害民众生命与健康,中国的法律体系也给予严惩:刑法第一百四十四条规定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为例,最高刑可判处死刑,刑罚不能说不严厉。但法律为什么没有威慑力呢?查处的概率太低,存在着大量的犯罪黑数。企业产品有毒、有害,基本上由工商机关、质量监督机关移送到公安机关处理。然而问题就出在这里,查处的概率太低,处罚力度又不够,当然问题就很多。企业为了追逐利润,又没有什么太大的代价,当然潜在的问题很多。我们不容否认,政府的监督对减少危机的发生起到一定作用,但往往会滋生很多腐败。在市场惩罚机制不发挥作用的情况下,行政执法人员究竟有多大积极性对危害公众健康与安全的产品去严追猛打?
中国是一个消费大国,中国的民族品牌也才刚刚起步,单纯依靠行政机关与企业自率所起作用十分有限,鼓励市场惩罚注定是一个长期发展的方向。一方面,我们需要完善相关生产标准,通过行业协会、认证机构等社会组织进行监管。另外,也应通过修改法律解释的方式,调动广大消费者的打假积极性,允许中介机构(如法律)参与打假并获取索赔收益。只有给受到伤害的公众给予巨额索赔的权利,调动全民参与,企业在获得利润与危害公众利益的代价之间作出权衡,这样民众对于民族品牌的信任才能够建立。
在三聚氰胺事件所导致的信任危机面前,我们仅仅依靠企业的承诺与行政处罚肯定是不够的,因为我们看到的仅仅是暴光的“三聚氰胺”,也许还有很多未暴光的类似如“三聚氰胺”、“亚硝酸纳”等掺杂与其它食品、饮料中。没有暴光的当然就不用承诺了,自然就不会有惩罚。然而我们还会面临今后的信任危机,我们当然不知道什么时候还会再发生。但是这的确使我们的品牌企业与政府的信用将持续面临挑战,这对中国开始走向世界是极端不利的。
在我们可能还要面临的信任危机面前,也许还有更多的传言,传言虽然不一定为真,会导致人们一片恐慌,但它却实在地考量我们的企业、我们的国家。人们之所以开始不信任中国的品牌,就在于一个企业做出危害大众的产品被暴光之后只需要做一个承诺,或面临轻微的谴责或行政处罚就可以了事,蒙牛、伊利、光明不就是这样么?这样其它其它行业那些知名、不知名的的企业仍然可以继续弄虚作假,只要不被暴光,甚至可以得到政府部门的包庇,其结果是谁在遭受危害?
三聚氰胺事件发生之后,我们需要重新检视我们所有的一切,而不是仅仅一个奶业。其实危机发生后,蒙牛、伊利、光明就要为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接受市场的惩罚。蒙牛、伊利、光明同三鹿一样因为“毒奶”事件倒闭了,这固然教训深刻,但是这三家品牌企业的倒闭对于重新树立中国的品牌仍旧是值得的,它会给全中国的企业都会有一个惨痛的教训,它会引导全中国的企业把自己对公众的诚信与对公众生命健康的爱护比企业自身的生命看得还重要,只有这样中国的民众才会更加信赖自己的品牌,中国的品牌才会成为世界品牌。
因此, 蒙牛、伊利、光明、三鹿其实已经没有在中国市场存在的必要了,它们损害了中国消费品牌的形象,它们阻碍了国内品牌走向世界市场,它们对大众的身心造成了极大的伤害。这样的惩罚也许固然残酷,但是它会激励更多的企业珍惜广大消费者对自己的信赖,它会激励企业更加维护消费者的利益,也会更加自己的在市场竞争中的存在。蒙牛、伊利、光明、三鹿的倒闭固然教训惨痛,但它将会唤起企业的对公众的责任心,从而挽救整个民族的产品品牌。
同样,对于我们的政府,我们其实不需要欺瞒社会与公众,给大家一个真相,这样我们这个国家才有希望,中国的民族品牌才有希望。
让我们重新检视我们的品牌,让我们重新检视中国企业的诚信。其实打倒三鹿、蒙牛、伊利、光明等这些品牌的不是媒体,不是公众,而是企业自己。只有尊重消费者、尊重企业自己,只有我们的企业扎扎实实做到了,中国的企业才有希望,中国的品牌才能够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