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时自己找书读,读到辛词的妙句“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篷”,不知道看注释,不解无赖是顽皮可爱的意思,也就不明白这句子的好,反而脑中呆想着其含义。后来当然是知道了。
想起这句话,是想到老人也是可以“无赖”的。有两件事:大约一周前,在肥看到《新晚》上的《她周刊》(本地订户大概看不到。)上有江美女的一整版文章,直白地说出了她对苏雪林为何一直反鲁不休和其他一些事的看法。作者说很高兴自己终于说出了这句话。我也很高兴能在本省的报纸上看到有如此观点的文章出现。活到百余岁高龄,百岁回乡,逝后归葬黄山的苏雪林我曾经是见过一面的,而且陪同其一块登黄山,当然是一大群人。这也是我见到的惟一的可以算是五四时期的人物了吧。赶去见她一面,是知道她在太平了,想如果可能的话,我就问她一句为何一直反鲁而不停止,直到八十多岁时为文仍然如此。但遗憾的是,毕竟已是百岁老人,能在人扶持下坐轮椅在缆车上上北海,说话却是不那么容易的,在北海我是问了她话的,但是她只是含笑无语。听到两个字是她侄孙问这是哪里,她用太平乡音说出了“北海”二字。这倒让我感动很深。
江美女的文章分析了苏老太太反鲁的几种原因,一为可能暗恋不成,二为受到轻慢,三为炒作,她好象没有提到是因为对人生和社会的根本不同这一个广泛的意见。当然这几种可能,过去和现在的文章中都曾经有人说过。但是在合肥的报纸上由一个本地的当代美女作者提出来,还是难能可贵的。
我自己觉得当年苏氏确实有一种炒作的心理在起作用,当然对社会和人生的观点不同是其基础。后来则是沿着惯性做了几十年。到了一定的年龄,到了高龄,人会变得“无赖”,也即顽皮可爱了。百岁还乡,何尝又不是一次“无赖”行为?
她其实动弹很少,一直有人从岛上送到大陆乃至于黄山上面。就连在索道等缆车时用硬笔写的几个字也是人把着她的手描出的。

(同苏雪林和其学生唐亦男教授在黄山合影,合影时我心中一直盘旋着那个疑问。)
我自己有个看法,五四时期及稍后一批才女,古典文学甚至西方先进的种种观点观念或者较之后来的和今天的同类们丰富富足得多,但白话文的创作水平却是比较粗线条的多,白话文章写得好的女性作家其实并不多,所谓几大才女,罗列起来都有点勉强,苏老太太的文字也算是比较粗糙的一位。像丁玲那样很早就写得多又有个性和自己风格的女作家是罕见的。也正因为如此,后来张爱玲出现,就被惊为天人了。
还有一件老人的“无赖”之事,也是看到报上一条小新闻,由是去看一个文艺网站,看到京城某文艺名记写的有关将近百岁的文化名人文怀沙之“无赖”种种。作者云第一次电话同其联系采访事,自谦云可能写不好大师级人物,文老先生电话那头就说,一个女子,略输文采无妨,但不可稍逊风骚,听得电话这头一怔一愣。文老先生教过我们几堂课,很有趣,应该说是我这辈子难得听到的几堂有趣的课之一,他也就是难得遇上的好先生。这个我在记鲁院的短文里写过一段。当时他已是近八十的人了,近二十年过去,仍然“活色生香”,种种老年人的行为艺术十分有趣,而且近距离接触的异性,常会受到其语言色扰。该文云,老先生一生经历过五次婚姻,对每一任妻子都很爱。甚至每年三月三他会禁食一天,为纪念一个为他殉情的女子。
文先生周游全国各地不知凡几,他年轻时在屯溪呆过,这么些年好象没来过屯溪。记得在鲁院有次上课间隙,我说自己在屯溪生活,那里人偶尔还会提及他。老人马上敏捷地问:是说我坏话吧。原来他是一直记着的。我看过有关抗战时屯溪的文史资料,那时这里也算媒体众多,年轻人之间也是有笔战的。他的父亲在此任过权力不小的一个局长,文史资料上曾有过一副当时报上的对联,讥讽两位为官者,其中之一就是文父。这位名记的采访录中提到文老先生曾在皖南被捕,那应该就是在屯溪吧。
我想这老人如果这多年真没再来过屯溪的话,条件允许真该再旧地重游一回才是。
我又难免想到,上面提到的两个老人能活到如此年高而“德迢”,除了遗传和良好的生活习惯,性格中有一种执着的信念当也有很大的关系。
还有当地一位刚仙逝不久的百岁老人,歙城的程齐燮老先生,去年我曾因便去拜访过他,当时他是九十九岁。虽然后二十年来他为有些微补助的省文史馆员,但一生都是个生活在社会基层甚至是底层的小知识分子。晚年,他有了个想法,黄山和过去书上记载的“三天子都”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他在自家门口用白纸条写上“中国三山研究中心”,当然这个中心就他一位老人,无须到民政局注册,也不会有人来烦他。他自己且出钱印了《黄山地名论稿》和《黄山文史纪实集成志》两本小书,前者印时九十六岁,后者出时九十八岁。又有一本《程齐燮书画藏品选集》,收有明李流芳,清郑板桥,民国许承尧等多人书画。最后是附了他自己的画作若干。他让子女拿一本送我,子女说他连自己家人都不给呢。我看了这书画集甚是诧异,这如果是老人的藏品,只要现在留有一两件,那该值多少钱呀!我不能问老人,问子女,其子女直说没了没了,早没了,他就是要出名,都给人弄走了。听得我一头雾水。
对程老先生,我不敢用“无赖”来描绘,只感于他的执着上。
提到老人“无赖”,当还有本地一位逝世了几年的老人。此公身上不但有古人说小孩“无赖”的之意,也有不少现在无赖这个词的意思。因为少时即熟识其人,知道他可以把没有的事情描绘得有生有色,八零年代后,因为他认识不少旧时代人物,亦有些旧文化修养,于是俨然成了渊博老人,许多人远道来拜访他,他说的明显不可能的事情也被人记下当作真实的史料刊布。比如他曾对多人讲过画家汪采白逝世时的情形,只是一个他自己创作的故事罢了。但是被多个听他说的人记下并发表。我一直觉得荒唐,欲辩证而人不以为然,前年偶遇汪采白真正的入室弟子洪百里老先生,问起他当年情形,洪老先生说当年丧事我从头到尾都是主事者之一,哪会有那种情形。某某一贯喜欢“瞎讲乱嚼,嚼bi蛆(歙县方言)”。
不过想来,这也还是颇可爱的,古“无赖”和今无赖(也就阿Q相吧)在其身上重叠,留下些个谜团让人去“做学问”也好。
位尊不等于德高,
年高不等于德迢。
如此说话,似乎犯了中国人的忌讳了。不过,我一贯是犯忌者,随便说说,无所谓了。太老的人也就仿佛小孩了。
想起这句话,是想到老人也是可以“无赖”的。有两件事:大约一周前,在肥看到《新晚》上的《她周刊》(本地订户大概看不到。)上有江美女的一整版文章,直白地说出了她对苏雪林为何一直反鲁不休和其他一些事的看法。作者说很高兴自己终于说出了这句话。我也很高兴能在本省的报纸上看到有如此观点的文章出现。活到百余岁高龄,百岁回乡,逝后归葬黄山的苏雪林我曾经是见过一面的,而且陪同其一块登黄山,当然是一大群人。这也是我见到的惟一的可以算是五四时期的人物了吧。赶去见她一面,是知道她在太平了,想如果可能的话,我就问她一句为何一直反鲁而不停止,直到八十多岁时为文仍然如此。但遗憾的是,毕竟已是百岁老人,能在人扶持下坐轮椅在缆车上上北海,说话却是不那么容易的,在北海我是问了她话的,但是她只是含笑无语。听到两个字是她侄孙问这是哪里,她用太平乡音说出了“北海”二字。这倒让我感动很深。
江美女的文章分析了苏老太太反鲁的几种原因,一为可能暗恋不成,二为受到轻慢,三为炒作,她好象没有提到是因为对人生和社会的根本不同这一个广泛的意见。当然这几种可能,过去和现在的文章中都曾经有人说过。但是在合肥的报纸上由一个本地的当代美女作者提出来,还是难能可贵的。
我自己觉得当年苏氏确实有一种炒作的心理在起作用,当然对社会和人生的观点不同是其基础。后来则是沿着惯性做了几十年。到了一定的年龄,到了高龄,人会变得“无赖”,也即顽皮可爱了。百岁还乡,何尝又不是一次“无赖”行为?
她其实动弹很少,一直有人从岛上送到大陆乃至于黄山上面。就连在索道等缆车时用硬笔写的几个字也是人把着她的手描出的。

(同苏雪林和其学生唐亦男教授在黄山合影,合影时我心中一直盘旋着那个疑问。)
我自己有个看法,五四时期及稍后一批才女,古典文学甚至西方先进的种种观点观念或者较之后来的和今天的同类们丰富富足得多,但白话文的创作水平却是比较粗线条的多,白话文章写得好的女性作家其实并不多,所谓几大才女,罗列起来都有点勉强,苏老太太的文字也算是比较粗糙的一位。像丁玲那样很早就写得多又有个性和自己风格的女作家是罕见的。也正因为如此,后来张爱玲出现,就被惊为天人了。
还有一件老人的“无赖”之事,也是看到报上一条小新闻,由是去看一个文艺网站,看到京城某文艺名记写的有关将近百岁的文化名人文怀沙之“无赖”种种。作者云第一次电话同其联系采访事,自谦云可能写不好大师级人物,文老先生电话那头就说,一个女子,略输文采无妨,但不可稍逊风骚,听得电话这头一怔一愣。文老先生教过我们几堂课,很有趣,应该说是我这辈子难得听到的几堂有趣的课之一,他也就是难得遇上的好先生。这个我在记鲁院的短文里写过一段。当时他已是近八十的人了,近二十年过去,仍然“活色生香”,种种老年人的行为艺术十分有趣,而且近距离接触的异性,常会受到其语言色扰。该文云,老先生一生经历过五次婚姻,对每一任妻子都很爱。甚至每年三月三他会禁食一天,为纪念一个为他殉情的女子。
文先生周游全国各地不知凡几,他年轻时在屯溪呆过,这么些年好象没来过屯溪。记得在鲁院有次上课间隙,我说自己在屯溪生活,那里人偶尔还会提及他。老人马上敏捷地问:是说我坏话吧。原来他是一直记着的。我看过有关抗战时屯溪的文史资料,那时这里也算媒体众多,年轻人之间也是有笔战的。他的父亲在此任过权力不小的一个局长,文史资料上曾有过一副当时报上的对联,讥讽两位为官者,其中之一就是文父。这位名记的采访录中提到文老先生曾在皖南被捕,那应该就是在屯溪吧。
我想这老人如果这多年真没再来过屯溪的话,条件允许真该再旧地重游一回才是。
我又难免想到,上面提到的两个老人能活到如此年高而“德迢”,除了遗传和良好的生活习惯,性格中有一种执着的信念当也有很大的关系。
还有当地一位刚仙逝不久的百岁老人,歙城的程齐燮老先生,去年我曾因便去拜访过他,当时他是九十九岁。虽然后二十年来他为有些微补助的省文史馆员,但一生都是个生活在社会基层甚至是底层的小知识分子。晚年,他有了个想法,黄山和过去书上记载的“三天子都”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他在自家门口用白纸条写上“中国三山研究中心”,当然这个中心就他一位老人,无须到民政局注册,也不会有人来烦他。他自己且出钱印了《黄山地名论稿》和《黄山文史纪实集成志》两本小书,前者印时九十六岁,后者出时九十八岁。又有一本《程齐燮书画藏品选集》,收有明李流芳,清郑板桥,民国许承尧等多人书画。最后是附了他自己的画作若干。他让子女拿一本送我,子女说他连自己家人都不给呢。我看了这书画集甚是诧异,这如果是老人的藏品,只要现在留有一两件,那该值多少钱呀!我不能问老人,问子女,其子女直说没了没了,早没了,他就是要出名,都给人弄走了。听得我一头雾水。
对程老先生,我不敢用“无赖”来描绘,只感于他的执着上。
提到老人“无赖”,当还有本地一位逝世了几年的老人。此公身上不但有古人说小孩“无赖”的之意,也有不少现在无赖这个词的意思。因为少时即熟识其人,知道他可以把没有的事情描绘得有生有色,八零年代后,因为他认识不少旧时代人物,亦有些旧文化修养,于是俨然成了渊博老人,许多人远道来拜访他,他说的明显不可能的事情也被人记下当作真实的史料刊布。比如他曾对多人讲过画家汪采白逝世时的情形,只是一个他自己创作的故事罢了。但是被多个听他说的人记下并发表。我一直觉得荒唐,欲辩证而人不以为然,前年偶遇汪采白真正的入室弟子洪百里老先生,问起他当年情形,洪老先生说当年丧事我从头到尾都是主事者之一,哪会有那种情形。某某一贯喜欢“瞎讲乱嚼,嚼bi蛆(歙县方言)”。
不过想来,这也还是颇可爱的,古“无赖”和今无赖(也就阿Q相吧)在其身上重叠,留下些个谜团让人去“做学问”也好。
位尊不等于德高,
年高不等于德迢。
如此说话,似乎犯了中国人的忌讳了。不过,我一贯是犯忌者,随便说说,无所谓了。太老的人也就仿佛小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