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物质存在的逻辑推论
前面诸章节谈到从空无中产生能量,从能量中产生五构素或虚物质等。下面从逻辑角度推证虚物质存在我们中间。
证明虚物质,先要理解三个方面的事实:一是认识虚物质主体及其范畴T6的基本事实。这要跳出常规机械物质观和实证主义的误区,把握物质哲学定义的抽象概念和建立世界是能量的世界、事件系物质能量发生运动的特性表现等思想。只有这样,才能清楚人性物性是虚物质主体,矛盾、事件、信息、精神……是虚物质范畴。二是理解消费体系和531系统理论对虚物质的支持。消费体系之永久、充分、无限三特征是虚物质的必然效应,它既是社科同科技共同研究、服务的对象又是社会与经济的核心。社科,包括我们现行的所有学科、知识、观念的核心应是消费体系衍生的社会、经济、管理上的种种问题基础论点,以及虚物质规律演绎出来的可处理问题基础论点的531理论。问题基础论点与531理论是一对“孪生兄妹”,一齐出自虚物质。同人类相反,这对“孪生兄妹”只要实行族内“通婚”,就能消除社会、经济、管理上的种种问题和麻烦,进而释放出促进社会发展的能量。这就是说,承认531系统理论或消费体系就得承认虚物质概念。三是虚物质的具体存在形式和虚、实物质相互转化的时空条件等由自然科学或超时空粒子物理学证明,其中量子力学已接近虚物质领域。
对虚物质存在的证明或概括大体上有六个方面:一是虚物质主体,即在宏观世界中控制消费方向的人性物性之客观性稳定性符合哲学关于物质的定义。二是事件、精神、空间社会、矛盾、本能意识、概念、信息……等抽象概念的普遍存在是虚物质范畴或虚物质效应广泛存在的表现,并非无纲之目。三是宇宙超对称性、阴阳学说、宗教神学等的产生发展和作用说明实物质的反物质(即虚物质)早已被具高超本能的祖先所感觉。四是从时空环境与物质形态即物质存在形式、条件和不对称性等方面可说明虚物质为什么在宏观层次中难以观察得到。因为虚物质在宏观世界条件下呈隐性。五是思维运动的高速深远性使得我们可以感知、想象时空中的未来和遥远空间状态即所谓预卜未来。这是人性控制意识的主要表现,而自然运动中物体的生存发展方向是虚物质控制本能的主要表现。六是从牛顿定律到相对论至量子论乃至夸克的发现则为虚物质哲学概念提供了前瞻性,因为虚物质系量子波层次。
以下对虚物质作个初步证明,供大家参考揣摩。
一、虚物质是经典物质概念广义化发展的必然
我们认识世界从朴素唯物论开始,因为生活在宏观世界层次;当我们思考天体、实验量子时又会趋向唯心,因为虚物质难以感知……。人类认识史就是这样一部唯物唯心交替综合但最终统一于广义唯物主义的历史。存在这个认识宇宙史的过程是因为随着人类科学地对宇观、微观作深入了解的同时,以往的宏观物质概念必然上升到广义物质概念,广义物质之所以广义就在于虚物质概念的出现。
如果有人问及人性物性为什么是虚物质,这犹如百多年前怀疑能量、不可见空气、电磁、声波等的物质性一样。因为我们早期比较完整的物质概念只是“五行说”,本世纪初赛(science)先生引进前,自然物质规律学说如原子说及现代科技概念也是不可想象的。我们如何理解看待客观的抽象物质,完全是个概念描绘方式问题、思想习惯问题。因此,物质概念的建立完善是个历史、阶段性渐进过程,如老子的“道”生万物观、“五行说”、原子说、粒子物理、量子物理,直到此处提出的虚、实广义物质说。对其中任何一种物质说,我们不宜轻易道是非,但可以肯定都是物质概念广义化发展和进步过程中的一个环节。这犹如五个“瞎子摸象”完成之后,大象轮廓也就呈现的道理一样,认识广义物质概念要经历机械唯物论、原子量子说,直到虚物质论出现才能完成。
在宏观世界中,作为虚物质主体的人性物性及其规律现象等原本就是客观实在,如自私及规律作用方向完全具备现代哲学定义的物质特性。这是因为处于宏观层次中的我们可以改变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却不能消灭物体运动规律本身;可以改变人的饮食方式却不能取消饮食需求;可以表现出不同的私欲内容却不能没有自私质潜在。是否承认人性物性的物质性完全是个理解和认识问题,而不是有没有虚物质的问题。正确的理解和认识必然名符其实,否则名不符语言逻辑,实亦遭歪曲。如鹿可名之“马或鹿”解为“驴或鹿”,对鹿的客观实在命名“马或鹿”是语言、符号、逻辑问题,可以有不同的发音和书写方式,而理解为“驴或鹿”则纯系与事实相符与否的真理或谬误之关键。因此,虚物质论的确立还是个纠正视听、正确理解的技术发展后果。
二、从宏观现实看虚物质
(一)虚物质的存在由方向不变、矛盾、阴流子……等效应反映出来。能量是什么样子谁都未曾见过,但能量效应由功效和力支持是牛顿定律先行创立的,早已通过学校教授固化到人的头脑中去了。而虚物质也是由方向、矛盾等效应来支持的概念,对人们来说它却似乎是个新冒出来的天外来客,不敢轻率接纳。
(二)现代哲学对物质的定义为:不依人的感觉而存在,可为人的感觉所反映的客观实在。人性物性的大尺度表现完全具备这种客观性,如“永久生存、充分发展、无限自由”之私欲的不变性稳定性,消费运动所围绕的测地线(最短路径)方向不变性等,因而可称人性物性为虚物质。可见宏观世界中的虚物质跟实物质一样,都有客观存在的根本属性,其特征效应能为人的感觉所反映。
(三)实物质的镜像为虚物质,是同宇宙阴阳物质界面超对称性一致的大胆假设。人类有史以来就有这个概念,如阴阳说、“水火土木金”和原子说都出现得很早。宇宙的对称性,如实数、虚数;正面、反面;肯定、否定;男人、女人;左右前后;东西南北;正物质反物质、“0、1”、引力斥力……等引导我们从实物质推导出虚物质。没有虚物质,宇宙时空就不完整不对称。
“O”显然是均向对称的,因而对称是能量“O”态点的原始特征,也是宇宙的绝对特征,不对称则是相对的局部的。虚物质论本身也具对称性质,如虚、实物质的对称概念包含方向控制与能量释放、软硬件关系,阴阳流子、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管理法与生产力、生产体系与消费体系、生存公有发展私有、公与私、无为而治有为而理、发散与收敛、秩序与紊乱……诸对对称范畴。
(四)在我们正常的生活环境中,物质总的呈固、液、气三态,并随着温压等条件变化在三态间不断转换。试想:当温压等条件趋于无穷态(无穷大、无穷小)时,物质呈什么态呢?这显然是生活在常温常压条件下的人类按普通途径感知不到的。按照载体层次性、宇宙对称性、规律类似性,发生在宇观、微观中的物质及运动形式亦应在我们周围及体内重复表现,微观粒子及原子模型类似星系的运转轨道等已证明了这一点。犹如我们感觉不到自身体内高速运动的电子一样,难以感觉到我们体内外虚物质运动态。但从原子物理核物理到粒子物理、再到量子物理,尤其当前物理科学实验发现了夸克--胶子等,表明人类的感知认识能力越来越接近虚物质的转化条件及其运动界面。
(五)由于虚物质以诸如“禁闭”的方式存在而难以感知其特性,我们目前只能体念心灵中的冥冥之思,想想周围无数解答不了的现象。为什么我们的思维、遐想会是那么快那么远。应该说,虚物质必将由量子力学与天体物理学的新发现牵出,犹如现在发现的反物质、暗物质和夸克—胶子等诸多微粒子,又如现在发现人体中可能存在生物光子系统,则意味着不久发现高速运动的虚物质。可以想像,自然科学者以虚物质为假说,在研究中有意识去谋求证明是值得的。
(六)只有有了虚物质说,过去的阴阳说、上帝论等才有类似“五行”说发展到现代化学元素周期表之经历而通过超时空物理学发现、证实虚物质存在的可能,并揭示虚物质具体存在形式如运动速度、能量值、特征等参数,进而同思维运动的高速性、遥远性联系起来。
(七)没有虚物质论,事件矛盾等的产生永远没有“娘亲”,只能是现在说的物质运动在于自身矛盾性,把矛盾当成原始、实际上当成物质了。因为运动动力只能来自物质客体,在没有虚物质概念的时候,自然会将事件、精神、时空社会、矛盾、信息、本能意识……等原来非物质概念而具物质特性属虚物质范畴的东西说成物质又理解为事件。这种既事件又物质的反复是矛盾的。事实是,矛盾的母体是虚物质,因而矛盾也呈物质性。
(八)不信虚物质论也就无法解释事物的有序发展运动、运动的方向性,只能说混乱中有秩序或作出种种实证而无效的解释:人是受大脑控制的而事物有其自身的固有矛盾运动。那大脑思维与事物矛盾运动由什么控制,追究下去又怎样解释呢?没有虚物质论,消费体系概念、531系统理论等就没有物质支撑,但实践一旦证明531系统理论是科学,必将反射出虚物质的存在。当《虚&531》得以推广应用时,这是很容易做到的。
三、抽象概念呈物质性
类似矛盾的抽象概念呈物质性属虚物质范畴,却不是虚物质本体。如果虚物质概念不成立,则精神、事件、矛盾、运动、信息、时空、概念……也就不属虚物质范畴,则世界上除了实物质之外还有非物质。这对于世界是物质的世界的哲学思想是不可理解的。以人类为参照系T7,则宇宙首先是能量的,其次才是广义物质的,第三又是五构素的。世界上除了五构素或通常所说的能量、物质及其存在形式的消费运动现象之外再不应有别的什么东西。类似“爱情物质”或丙乙胺等的运动应是广义物质呈化学反应的高速运动。下面是一些重要抽象概念的物质效应。
按照哲学关于物质的定义,相对论、时空概念是对客观实在的反映,本身呈物质性。因而,空间弯曲运动会使得空间中物质存在形式发生胀缩,时序的流动会使得事物发生产生与终结。
信息是个广义的概念,如声音、物体结构、运动状况等,即信息属虚物质范畴,载于实物质及运动中,表现为物体运动的波。同时,运输信息的是物质基本粒子,如电子、中微子等用于现实生活中的电话、电传、无线电与有线电等。
思想文化、精神也属虚物质范畴,是人类各个层次的社会运动第一推动力。如我国历史上曾经历过老子道德经、孔孟之道、朱熹宋明理学等规范控制的社会;西方从宗教统治进化到人权法治思想控制社会;近代盛行的马克思主义指导行为规范等都是虚物质对社会运动方向的控制。这也说明上层载体的虚物质控制影响下层载体的行为,下层载体服从上层载体虚物质的规范控制。我们每个人不是生活在社会思潮、时髦、潮流的旋涡中吗?另一方面,一个朝代使用一种思想一种模式或某个统治者意志垄断社会思潮,是因社科缺乏物质规律依据而无可奈何的人治表现。
四、于纷繁复杂的文化是非中观察虚物质
在我国古代文化和宗教信仰中,有个根本学说:阴阳;有条根本思想:一切生命事物现象均有定数。现在自然科学普遍用方程函数表示规律、定数;但在社会科学方面,对社会现象、生命运动、经济变数等的规律化与方程函数化还未得到相应的公认或建造。尤其近代常把对一些不可理解的社会事件、自然现象的感应简单地归为迷信,或仅在以事论事的具体逻辑推理上争输赢论是非,以致出现许多文化思想禁锢;又因事物的二面性导致普遍的似是而非,以致人治社会形成。正因为虚物质难以感知,在社科理论中自然夹杂着不少错谬误假的东西,其中不少是出于个人或阶级利益T8蓄意编造出的是非谬论。日长夜久,浑浊的社科界就由神秘不可知发展到不同侧面的学派论争乃至观点上的分岐,且多由权力权威主观地裁决判定。
如《西游记》中所述天地阴阳诸界的一个个故事,系对广袤时空大胆想象的运动。这既是物质本身(编写者吴承恩也由物质构成)思维运动的表现,也可说是对客观世界的真实描绘。这在吴承恩创作的那个时代,因感知不到故事情节的现实性或可称得上是唯心作品;而今吴氏的想象已实现了一些或感知到一部分了,已不能完全以唯物唯心去论辩;未来,书中情节必定多数逐渐得以实现或让人感知透彻。毫无疑问,想象或思维运动等属虚物质范畴,本身就是物质的东西,其内容的出现或对未来遥远的预感既使是虚无的也是现实的,因而是虚物质的,即既是“0” (低电平,难感知)也是“1” (高电平,易感知)。所以,不要总是以为“想象”是不可靠的,把本是一回事的“思维运动”、“实践活动”二者割裂开来。因为想象者本身就是物质的有机存在形式---人(如《西游记》创作者吴承恩),想象运动反映的内容以现实为基础以物体欲望和对自然的预感为方向,根本就没离开过物质和运动。事实上,现代哲学是十分保守的,跟不上人类思维运动又不接受奇思特想,还要不厌其繁地划分唯物唯心。这自然要滑进反“唯心”的误区中,大扣帽子、大批判,火药味特浓。正因为这样,量子物理虽已将触觉伸到了唯心领域而哲学于今却毫无进展。
五、在人类进化的同时对虚物质感知变得逐渐模糊
随着钻木取火的发明应用,人类逐渐由生食为主转到以熟食为主。虽然人成为智慧的人是宇宙的必然,但熟食为劳动创造人打开了大门。所以动物虽然也有采野果等原始劳动,却成不了“人”。熟食是人类史上第一次大劳动革命,通过实现大脑大发展进而发展到复杂劳动,复杂劳动又促进了大脑发展,大脑不断发展又带来现代网络、克隆、基因等科技生产力水平……。这个过程使得人体原有的以本能为主而意识为特异功能上升到现代人以意识为主而本能为特异功能。人或物体的总能量是有限和基本守恒(守恒值等于构成人体的全部五构素等当量的能量值)的,而人的功能基本包括本能与意识二部分,因而思维运动能力大大增强的同时自然运动能力必大大减弱。能力守恒和本能、意识间此消彼长的对立关系表明,原始人类本能大,现今人类意识强。这就从维持基本要求(如生存)的进化过程解释了为什么远古人类对自然现象的观察能力特强而今天人们反而对自然之神奇现象等的感知变得麻木。随着自然科学和人脑的高度发达,远古先祖对自然的感知在后人的观念上逐渐由传说(因无记载)演变成无稽之谈的迷信。2000年6月26日完成的基因草图成果认为基因功能90%已退化,足可证明早期人类的感知本能多数退化。现代人基本上以大脑意识为主要功能,但偶因古环境条件的出现也会返祖,如长尾人、毛人等怪胎的出现;在特定时空环境中个别人还会偶尔复现远古特异功能而看到常人见不到的“神灵”怪象。
为什么2000多年前商周著说《周易》者们或老子能看到阴阳并创造出“道生万物”这一现代科学印证的最伟大哲学思想,而我们曾一度怀疑之?这是因为现代人虽大脑发达却比老子时代的人在本能基因上退化了很多,离古人古生物更远。特别是生活在五彩缤纷之现代城市的人们,连五谷不分者也不在少数。显然,老子的本能比我们强,或许他同时拥有接近我们的思维能力而在当时作为具超智慧特异功能者。
虚、实物质结合于物体,因而物体是载虚物质之载体。虚物质寓于载体中,当载体死亡失去生命性时,虚物质则丧失存在条件,从而分解降成低级人性物性或退化为物性物质。由于载体能力有限,原始人主要靠本能生存,现代人主要靠意识生存。现代人如本能超强则通称为特异功能者,当其感觉本能特别强时,能感知到虚物质脱离载体瞬间的怪象,从而有“神灵鬼怪”之不确切的传说。
六、感知虚物质的局限性
在宏观世界中,虚、实物质不能单独存在,而在微观世界里虚物质可以存在真空里。这是我们人类现在难以进入并感知不到的世界。真空不包括任何有质量的物质,而应包括没有质量的能量、虚物质、事件、时间、规律、作用等。所以现代物理学认为真空并非“空无”,而是一种介质。我想真空相对空气来说,那是比空气物质轻得多的“轻子”世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都知道未装满开水的热水瓶有爆卜声,那是瓶中冷空气变成热气;而当瓶中装满水,则比重大于空气的水、汽会将其中的空气挤出。反过来,抽掉空气后的真空肯定是轻子的世界。正如李政道所认为,真空挤压轻子气泡使物质的另一半失踪或产生宇称破缺,因为真空密度不小于轻子气泡密度,且无处不在而遍布于实物质的时空中。或许存在于载体(即物体)真空T9中的神奇量子控制着消费体系的实现方向,如以人性为主体、以事件为范畴的虚物质就应在有机载体如人体里的真空中发生着这种效应。
在人的生存环境条件下,宇宙中的物质形态最为丰富,结构布阵更为复杂。另一方面人的感知能力极为有限且呈渐进式扩展,如人类感觉到地球是椭圆的这一简单事实却经历了数百万年,而感知到了才二千多年。由于绝大多数物质以暗物质形式存在,所以人类能够感知得到的物质存在形式就更为有限,如可见光波就是个很窄的范围。我们人类虽能感知、思维,但能生存活动的条件只有几个大气压和-60OC~60OC等。在这么苛刻的条件中生活着思考着的人,怎么可能一下子感知到存在于宇观或微观[其中的压力、温度数量级为±A×10±n(A为常数,0<n<∞)]里并作高速运动的物质存在形式或状态呢?虚物质同实物质在一定环境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所以虚物质是物质在非常环境下的存在形式或实物质是物质在特定范围内的状态。同夸克一样,虚物质不是我们在常温常压等条件下能够感知得到的,除非进行特定条件下的科学实验。随着科技进步,人类在时空中的活动能力不断扩张强大,人们可感知物质存在形式的范畴越来越大,认识虚物质已为期不远了。
七、对物质的认识我们还停留在“中世纪”
任何一个物体都不会作单独的运动,而是在极其复杂的环境中运动。太阳在燃烧、星星在闪烁、月亮在走动、人类在生活,这些运动都是有规律有方向的。因而就有控制者存在,控制宇宙、控制银河系和太阳,控制地球、人类,控制各级载体。这就是虚物质存在的效应,算得上是证明吧。我们不能因感知不到其实体就否定虚物质存在。虽然近百年来自然科学飞速发展,但我们人类的能力仍极为有限,还远远不能穷尽时空奥妙。我们主要还是在地球上活动,上月球去火星还仅仅是在实验起步阶段。因此,我们现在还不可能知道得太多,人类对宇宙的了解应是渐进和不可穷尽的,穷尽的时刻就是一切完结的时候。即现在不能肯定的东西不等于以后也不能肯定。我们应大胆挖潜感应,鼓励想象和推测,不应以唯物唯心论来约束这种对世界的创新式认识。可以认为,包括现在提出的能量、广义物质或宇宙五构素在内,恐怕还未完成对宇宙认识的一半,即对物质的认识还处在“中世纪”。
八、虚物质是社会科学同自然科学的共同研究对象
牛顿提出了光速以下包括人类正常生存条件下的经典力学定律;相对论以光速不变开拓了对宇宙运动状况的研究新视野并获得了重大发现;量子力学打开了微观世界的奥妙,发现了测不准原理。这些直接联系着对虚粒子、负质量、负能量、真空本质、超弦、量子势与量子场进行研究所取得的新理论突破。继牛顿力学后的相对论、量子力学、电子学、信息理论等都为虚物质哲学的发展提供了前瞻。
事实上,牛顿、爱因斯坦的成就集中表现在对时空及其中的物体运动之研究上,而时空运动同方向既是宇宙构素又同属虚物质范畴。量子力学更为绝妙,揭示了大尺度世界看不到的不相容和测不准二个玄虚式原理,而虚物质恰好具备以自我为中心和测不准二个特征。因而我们所说的社科与科技统一于广义物质涉及到虚物质并统一于消费科学之推论就有了支持。社会科学研究虚物质就能明白物体为什么沿测地线作消费运动;自然科学研究实物质就能掌握物体怎样沿测地线作消费运动。显然,对测地线进行测算的元素是时空、方向、运动等等,而对消费体系各层次值进行测算分析的元素是资源、能力、欲望等等。因此,每一项完整的科研都要求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共同参与。
虚物质实体在现在尤其是未来的科研实验中,通常会划分到量子物理领域或生化概念中。这是寻找虚物质特别要注意的。
九、虚物质决定自我为参照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