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国企改革的思维误区说开去


  中国是一个以经营性资产公有制为主导特征的社会主义的国家.而恰恰在全民企业的改革中[现称国有企业,本文后文仍用全民概念]屡屡指象私化的方向;从班子承包到出售给中外私营部门再到后来闹腾一时的MBO管理层杠杆收购.似乎不私有化就一定搞不好已成了所谓精英们的共识,还用许多资本主义的国有企业的低效来说事.

    果真是一私就灵吗?所渭私有化的"伟大"作用,无外乎两点:1,少受政府干预.2,利用人的自利性使其负责.将这些要素绝对化全面化若不是别有用心的化就是外行的小儿之见.统计表明中国的私企寿命仅2.5年,近一亿拿着自己血汗钱抄股的投姿着赢利者不足一成.试问他们对自己的投资与经营欠责任心吗?他们的决策受到了政府的命令了吗?这还是近三十年本国GDP以年均两位数增长,而遇千载难逢无限商机的极特殊背景的现状.咋解释?是否国足从教练到球员均是成为球队股东就能变为一流球队了呢?笑话!

   西方的大公司虽产权清晰,但许多管理着核心决策人根本无产权,[有些有具激励性质的股票期权]许多相对的"大股东"连董事长都不是,而企业在代理人的经营下照样很有竞争力.咋解释?

   由此可见,搞好一个企业尤其是持久永续的搞好因素极多,得一次金牌还不能说已是强项,唯有象兵浜球之于中国一样才能成强军,虽然他们也并不能保证总得冠军.总之私有化不是成功的前提,对于超大型企业少数人的私有化对绝大多数行业而言其弊端远大于利.这就是发达国家的原家族企业都逐步公众化的原因.[人家可不是为解困而仅来圈钱的呦],莫把许多复杂的问题均算在产权的帐上.

   公与私是相对集合定义域内外的概念.一个大家族的共有财产对哥们几个小家而言为公,小家的财产为私;几人合伙的有限公司的财产对出资人及雇员而言均为公;而非公司的个一人财产为私;各国缴的联合国会费为公,而相对于联合国而言各国的财产为私.对没精确精确到个人的公有财产而言,或虽将财产已精确量化精确至个人但靠某种合理不合理的契约使财产的所有者根本无法支配或控制使其为所有者谋取最大利益.如:有限公司或股份公司的小股东.从这个意义上说:经营财产的控制权要远比所有权重要.虽然控制权由所有权派生,但大规模的经营生产方式在技术不可能也没必要做到一切所有者能有控制权.这就好比共和国一切权力属人民,但这不意味者人人都是总理或省长.

   笔者并不否认人们趋利的欲望可成为搞好企业的动力之一,但不可绝对化,有人是为钱,有人是为名,有人是为自我价值的实现,有人是为一种职业理想,有人就是把经营企业作为一种唯一生活方式,在这个世上有钱[几辈子花不完]有名的企业家还在努力工作的人还少吗?他们有的都已七,八十岁了.图啥?可以说:已被证明的优秀企业家绝不是图钱而奋斗,虽然这个职业总是用赢了多少钱来衡量职业成功度的,无论给谁赚钱.

   从心理学分析,一般而言,当一个人在衣食住行无忧的前题下,其所从事的事业越能直观的使越多的人感到切实好处,则责任心越强成就感越强.当然,一个人光有责任心或极强的成就欲并不能就造就一个优秀企业家.就象你无论是拿枪逼着我亦或是拿座金山诱导我也不会使我能达到费利葡思的游泳水平一样.职业天赋,职业素养在此起了更大的作用.笔者甚至断言:一个企业家职业天赋,职业素养差而责任心极强的人远不如职业天赋,职业素养强而责任心不足的企业家会有成绩,好比我用吃奶的劲而费利葡思随意玩着我也比不过一样.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就容易看出全民企业搞不好的端倪了,[所谓搞得好多是要麽靠资源及准入垄断,要麽靠注资等行政资源,一但失去便是虚弱的大象]我们下面来分析一下全民企业若能搞好的要件及以前的真正弊端.

   首先,全民企业要想搞好必须是由真正的职业企业家及经理人以职业行为及职业目标来控制经营所委托资产及以实现经营目标为唯一目标;而非政治行为及政治目标.遗撼的是现状:这些控制人均是政治人,其人生职业理想也是政治家.所以在产品短缺背景下,以原料采购计划调拨,生产什麽及生产计划指令,成品计划调拨,生活资料计划配给为特征的计划经济便产生了行政计划赶不上变化的病及行政权所具有的官场病.[做假 传假 不顾客官规律的长官意志]及特权阶层.[这是文革的客观基础之一];而当进入以企业握有自主权的市场经济时,那些多数在政治前途上已无望而不太富裕官员们便很好的运用了手中的资产控制权,将原不可继承的须即时消费的配给制特权变为可延期消费及可继承的权力----货币.由此可见,无论是在原计划经济还是现市场经济企业控制人的职责及职业目标压根就是错位的.好比逼着笔者做职业运动员一样.搞不好正常.

   其次,如何才能让真正让企业家职业天赋,职业素养的人成为企业的领导人并且使他们终生以做一个全民企业家或经理人为荣而无政治家报负呢?显而易见,1,以官方舆论引导全民以做一个全民企业家或经理人为荣,至少要形成二流全民企业家比做个最优秀政治家光荣的风尚.2,且全民企业的核心领导人由社会公认的成功企业家来选择.并应对全民负责.如果刚改革开放时社会还找不到社会公认的成功企业家,但三十年来民营企业在夹缝中成长出一批企业家与经理人队伍,加之宣誓入国籍的老外及港澳企业家与经理人不愁无人.

   这些人有个共同特点:自有资产三代花不完,之所以接受避开与全民企业同业竞争与不发生关联交易的条件,愿效力于全民企业,盖因企业因是真全民而引发的民族自豪感或职业成就感.为此,在他们达成最低考评目标的前题下可对他们的生活按需分配.[甚至可荫及三代]笔者相信这是成本最低的.[我很难想象一个完全靠自己能力挣出几辈子钱的人,会有马明哲这种靠制度缺陷而暴发的嘴脸]

   再次,政企应彻底分开,除涉及到国家军事工业及经济安全的行业应在保护立法的范围内决策外,其余,做什麽?如何做?政府一概不干涉.政府管好市场秩序,用好税收,服务好企业及纳税人,投资些暂不赢利的事业及民生补贴即可.

   最后,如何实现全民所有制的方案.

   人人有份是公的具体化,它与前苏联由私人买具体企业的所有权决然不同.且看如下: 

   一,对应现有国资委系统管的资产含金融资产及其它可流动的国有土地的总价值,制作一种有价证券,比如:面值为一元的人民资产本金证并配一份资本市场溢价证.本金证是分红的凭证,可继承,赠予但不能转让,而市场溢价证可在证券市场交易.市场溢价证反映的是未分配利润转为净资产后的净值加市场预期,为此,人大应立法每个帐期最低的分红比例.由此,社会主义国家比资本主义国家多了一种宏观调控手段,即在法定分红比例上,通过调整每个帐期的分红比例来调整投资与消费的关系.优越性可见.由于已立法约定了最低的分红比例,因此,上市公司也必须执行,可起到鼓励长期投资的作用.

    二,除政府留一部分股权外[如20%]其余分给全民.理论上人均一样,实际操作时按每户人均净资产+年均收入划出贫富等级并划出所对应分配的数.贫者多分富者少分,再富者象征的分些以示权利,鼓励富人自愿弃权.

    三,按每人是否有保险的情况按应保尽保的原则将所需数额的本金证交社保打理.其余本金证交银行保管,所分红利划入个人帐户.鼓励个人将市场溢价证交股权投资基金打理.

    四,以公司的形式成立全民资产投资管理公司,由各地方推选有长期可考经营管理经验的人共同成立全民资产股东代表大会并选举董事会,监事会成员.最终由全国人大聘用.

    五,所有可注入央企的地方国企资产按行业对口的原则全部归央企经营并经整合后上市,形成大规模而具国际竟争力的央企公司100家左右.其余经依法拍卖后上交全民资产投资管理公司.地方不再有国有企业.今后也不允许由地方政府做盈利性企业[原在当地缴税的那部分资产的税依然留地方].

    六,全民资产投资管理公司以股东代表的身份依法对这些有全民股份的上市公司行使相应的权力.并对股东代表大会及全国人大负责.

     七 ,这麽做的意义:在政治上,

    1,名正言顺.不必讨论姓资姓社也不必讨论什麽主义,[这些都是中性术语] 关键在于是大多数人受益还是相反.无论从***的立党宗旨亦或是人民共和国的立国宗旨来看,此举都是名实相符之举.换言之,以国民人人有份的基本经济保障[非发财]做为社会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本特征.奠定了***在政治上最广泛的民意基楚.

     2,政企彻底分开了, 断了一大部分腐败的经济基础.而堵死了地方政府投资企业的冲动[由于第二产业好克隆他们一定会偏好对三高重化行业的投资]他要想提高财收只得在搞好营商环境方面下功夫,以期获得更多的私营部门的投资与税源.这无论在彻底建立服务型政府方面还是对加强中央对经济的控制力都具有深远的政治意义.

    3,,无论从理论上还是从资本市场溢价证在市场中的表现上,也或是人民资产本金证的分红都涉及到13亿人民的切身利益.那麽,那些在重组,拍卖,经营等一切环节中想揩现被称为国有资产油的人就有了被人民监督的体制性基础.解决了如此庞大资产一直存在的产权不清的问题,而这不仅仅是个微观经济层面的问题,而是经建国以来人民所辛苦积下的财富[由其是为早期从城乡剪刀差中所获工业建设的原始投资贡献最大的农民]究竟应还之于民还是归那些以国家名义的小利益集团的政治问题.

    4,,本金证不能交易的规定是为防止经一段时间的兼并,使全民资产再次向少数富人聚集从而失去了全民经济的政治含意,也是为子孙及制度的长远性着想.一言而蔽之,此还产于民之举是长保中国社会安定和谐的最快及风险最小的必由之路.

    八,从经济层面及市场规则建设上看意义

    1,人民有了基本保障[好年景能多分到全民资产投资管理公司及投资机构的红利]可真正拉动内需.由此可带来一系列的变化.如:提高人民抗通涨及资产价格上涨的能力;[国有上市公司的股价一定会与资本市场溢价证的价格联动],改变过分依赖国际市场的需求变化的产业结构;有了调整产业结构及改变增长模式的市场基础;同时,也为汇率政策货币政策等一系列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提供了更大的腾挪空间.也微妙的改变了中国在国际市场中的话语权等等等等.如:在本次以成本推动为主的通涨中,就可使石化 电力等由于政策价格管制所致亏的行业将价格调致正常利润水平,企业高兴,私人持股者高兴,全民的可分红数多了也可祢补由涨价带来的多支出,而穷人在此案分的多用油用电等少反而增收,还可唤起到节能的动力.而全社会能源使用率的的提高又会压制在传统能源领域的投资增长.一举数得.再如:为承接如此多的资产注入与全民资产溢价证的上市[估算全换一遍手至少需约1万亿资金]就必需大幅的降低存准率及下调存贷利率.在物价涨利率低上市企业赢利稳的情况下,大批资金会流入股市.由此,如此大的盘子变成了吸收流动性的池子,既不易暴涨也不易暴跌,降低了系统性风险.存在央行的钱也少了付息及印钞负担,商业银行的手头宽了就会放贷给政府支持的中小民营企业由其是高科技与第三产业.中小民营企业日子好过了能吸收大量就业.又是个一举多得.

    2,为配合方案能实施就使建设好市场的各项规则促其更健康变的更有广泛的民意.由于全民所有制资产的具体化,使出资人代表有了更大的话语权,少了政治利益集团的阻力[这也是本方案可行的民意基础].那麽,那些有利于向外输送利益的所渭制度漏洞及有法不依的现象得到很大的改善.如:为了资本市场的稳定与健康就会变成举国关心的问题,几乎全部在此上市的央企股及市场溢价证的价格合理性涉及到13亿人民的利益,不搞好问题就大了.为了要有对手盘[总不能都是属全民资产的机构加些小散户自己玩吧]就要大力发展合法的民间资本投资机构与外资投资机构入市.因此,规则及监管就必需与国际接轨.否则,人家都不玩了.而为了防止国际抄家的恶意袭击不仅要在制度上防范而且要有市场话的手段----如:建立平准基金.再如:土地,产权转让市场的规则建设等等.我相信只要啥事能让13亿国民有令其具体的利害感受就一定能办好.[原来的全民及现国有没能做到这点,因为是利益没具体化仅靠内部人的觉悟难持久].

    3,在不减少税收的情况下,显而易见的是:人民有了资本红利及资产价格上升的好处财政自然就在社保一篮子里可少投入,[除非整体效益差或资产价格严重下跌].这样财政可向其它方面多投入;如:防灾减灾,农业补贴,科研,人力资源开发,国防等等.还为企业降税腾出了空间.就算是发生了全民企业整体亏损,那还分两种情况:一个是全社会都不景气,财政收入也减少,那全民都得勒紧腰带谁也没啥说的;另一种,是仅全民企业整体亏损而其它所有制却盈利,税的总额没减,那财政可补社保一篮子的不足.

    4,可确保企业领导人的任职资格,由于全民资产投资管理公司的人员水平人民可直接感受其利害,所以,人民选举推荐他们的省级代表时就会积极认真,在从全民资产投资管理公司组织隶属关系来看,就决定了他们的决策完全不是某一长官意志的产物,更不是为求财.因他们大多是有社会责任感的资本家或著名职业经理人[含宣誓入中国籍的亲华老外].这就会使他们的一切决策行为是完全按他们最熟悉的职业习惯来做.由此,在他们选择上市公司的候选董事及主要负责人与经营理念的传导下,会使下属公司的治理产生巨大变化,一改官商的习气.下属公司的激励与微观决策机制由他们集体决策.若西方的国企领导人的产生办法象议员或总统的产生办法一样,那麽他们的国企一样能搞好.只是公企不是他们的根本制度,所以不重视.


    附注: 初步算,到去年国有土地的总价值约为50万亿元。据国资委主任李荣融在2007年8月《求是》杂志上谈到,到2006年底,全国有11.9万家国有企业,平均每家资产2.4亿元,所有国企资产加在一起值29万亿元。也就是说,国有土地加国有企业的总价值为79万亿元。按13亿人口算,人均国有资产财富6万元。假如这些资产价值每年照GDP的每年10%的速度增长,一年会增7.8万亿元,这部分财富增值如果分到个人头上,那么每个中国人的年收入就多6000元,小孩、老年人等所有公民都算在内了。也就是,假如每家有夫妻、老年父母以及独生小孩一个,每户五人,那么,这些财富增值算到每户,每年的收入就多了3万元!资产性收入呢?即使不考虑土地收入、不考虑地方国有企业的收入,仅央企去年的利润就为9800亿元,分到13亿人头上,这又多了753元。每户5口人家每年又多了3765元.要是算上地方国企与土地出让所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