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修林
什么是现实?这是一个哲学问题。“现实” 最传统的、最直接的和最明了的解释,是指“现状”、“实际状况”。但这样的表达太过简单化,难以反应构成、影响“现状”、“实际状况”的原因,难以反应人类与现实的生成、互动关系,缺乏历史逻辑性,难以表达历史的惯性、当前与历史的顺承、转折和递进等发展方式(在我看来,历史上社会的发展方式有顺承、转折和递进三种,以后再行论述)以及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也就难以表达当前人类社会综合的和立体的面貌,更不利于在当前实现思维和运作的前瞻性。对作为哲学概念的“现实”,我曾在哲学作品《新现实哲学纲要》中解释过。其核心论点,大致就是“客观实在通过主体介入和认同进而形成现实”、“现实包括历史性现实(过往的现实)、当前现实(当在性现实)和未经性现实”。
我所提出的现实写作的哲学基础,就来自《新现实哲学纲要》中的与写作思维、写作内容相关的部分。以下是该著作中关于现实、价值等方面的概要论述:
“现实”的确切含义是什么?是人们所看到、听到、嗅到,或者心灵感受到的当下的事物、事件、现象、社会形态或状态等等实在体吗?不错,这些都是“现实”的范畴,而且是一些最直接的、最重要的“现实体”。不过,“现实”的范围应该宽广得多。
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事物、历史社会和形态等有关人类历史的东西,或者说存在并已过去的东西,仍然被称之为“现实”:“过往的现实”。将来呢,我们还不知道,或者仅仅是能够作一些模糊的设想、猜想的未来,这样的一些并不确定、并不具体、甚至只能是作为努力的方向的想象、设计、建设过程等,这些东西难道能与“现实”这一概念扯上干系吗?没错,为了更能加强当在现实的重要性,为了便于研究当在“现实”的发展方向,促使“当在现实”的良性和能动发展,把“当在现实”置于历史与未来的反思与展望中,使其能够置于人类时空的高度,在“当在性现实”中渗入“未来”观念,树立对未来负责的理念,有效、高效、正确地把握“当在性现实”,使人类少走或不走弯路,少做或不做无用功、负面功,应当提出关于未来的“现实”概念,我称之为“未经的现实”。
不过,上面所讲的“现实”,只是习惯上的叫法罢了,严格说来,它们是一些“存在”,一些“现实”被形态化、定型化的“存在”。现实――不过是尚未严格确定和界定,模糊的语言和实在的融合化,它还没有形成完整的、固定的、有可能的意义边界(存在,尤其是精神领域的存在,并没有固定的意义边界,但它们有着一定限定的意义边界)。只有现实被“形态化”,即被定型化、具体化(在抽象的精神领域,是借助于物质中介形成的具体化),才构成存在。由此,上述的“过往的现实”、“当在现实”、“未经的现实”,应当分别为“过往的存在”、“当在存在”和“未经的存在”。
语言作用于纯粹的客观实在,形成现实。所谓纯粹的客观实在,指与人类的认识没有直接关系的纯天然性的实在,它与人类的任何判断、认识和想象无关。人类一旦对其实施判断、想象、认识,它就已经与人类发生关系,而成为现实。为了方便,将纯粹的客观实在简称为实在。世界由实在和现实组成,其中,有些实在还没有成为现实,还处于纯粹的客观性状态,而有些实在,已经由人类转变为现实,被改变为既具有主体意识又具有客体实在的“语言与实在的融合化”了。由人类从实在转变而成的现实,它可以是伪现实,也可以是本真现实;它并非是一种固定化的“现实”,人类通过另外方式、角度的语言对该现实的“构成实在”重新认识后,它就改变而成为了与认识它的方式、角度的语言相对应的另外一种现实。
实在包括自然实在和人类实在两种。所谓自然实在,是指纯自然事物的实在,即纯自然属性的纯物质和纯事物的实在。自然实在全部都是自然界本身的实在,与人类的思维、意识、情感、精神领域无关,它们是星体、动物、植物或是微生物,它们是这些事物本身以及这些事物的内在结构、形态、特性、规律、运动、转换与变易等等。它们是人类未知的自然领域。自然实在的本质就在于自然事物自身以及其内部的运动与变化特性。这种运动与变化特性是自然实在自身的反映,它就是实在本身,亦即自然实在的形态本身。自然科学的作用,就是逐步认识、了解和掌握自然实在,使其成为现实中的自然现实。自然科学的发展过程,就是不断使自然实在成为现实的过程。对于实在,一旦人类对其有了认识,它就不再是单一的实在,而成为一种现实了。
而人类实在,指人类思维、意识、情感、精神领域的,还没有被人类认识、了解的实在,比如人的思想在大脑中的形成过程、人的情感发生的机理、人的思维原理等。
上面谈到,实在是一种纯粹客观化的东西,而语言对它发生作用,就形成了现实。那么,语言是什么呢?语言就是符号化的人的思维手段。人通过语言与人的外部世界发生关系、关联,语言是沟通作为人的主体与作为客体的外部世界的一个通道、一个连接器、一根链条。语言是人的符合化的思维与实在的联系者,是主体与客体的中介。
人的符号化的思维以语言的形式成立,然后,就已经具备了与一定的实在发生作用的条件。因为作为主体的人的语言具有主体的主动性和能动性,这种主动性和能动性自始至终贯穿于语言与实在的作用过程中。因为主体的这一“不固定、不确定性”,导致语言与实在的作用过程,随着主体的不同,产生相应的不同结果的差异。也就是说,对于同样的一种实在,不同的主体语言与它的作用结果是不一样的,比如,哲学家对语言的定义各不相同。其实,对于同样的主体语言和同样的实在,每一次作用的结果也不一定相同。一个主体的语言,不会是从来固定不变的,一个人、一个集团甚至整个人类,对外部自然世界和人类内部关系的世界的认识也是经常变化的。
这就产生了各种各样的主观的现实。一个集团中每一个人的主观现实构成了这个集团的现实,整个人类的主观现实构成了人类整体的现实。
语言是构成事物和现象的现实的手段,它是事物与现象的主体性的符号化,它是人类对现实的最表面、最直接的的认识。语言与现实的在对应上符合人性的本真性,则是本真语言,反之便是伪语言。
因为现实具有主体的主观性,所以,现实不一定与产出它的实在一致,发生偏离是常见的事情,也正因为如此,无论是自然还是人类领域,任何理论和学说都往往需要经过不断的检验和修正;检验和修正的过程,实际就是使其更加接近产生它的实在的过程。学术从谬误到真理,政治由专制到民主,莫不如此。引起自然物质领域的偏离的主观性的原因,是主体的认识、能力局限,与主体的利益倾向无关。但在社会领域,偏离往往就是主体利益倾向作用的结果。因为现实具有主观性,所以,一个集团、一个地区、一个国家中,每一个成员的“现实”都往往有着各种程度的差异,那么,如果强调主体的平等性、主体作用相似甚至相同的天然性,则整体的“现实”就应当是每一个人的“现实”的物理学意义上的总和――象力构成合力那样,“现实”以同样的方法呈现数学计算的“合现实”。但实际情况绝不是这样的,这无非是一种“理想”,一种人类社会具有“物质领域平等规律性” 的纯天然的、纯客观的要求。因为主体的主观性,所以,人类群体的“合现实”与大多数成员的“现实”往往没有直接的关联,往往是占主导地位的主体的现实就构成人类群体的现实的重心。由于占主导地位的主体的利益不一定与它的大多数人的主体利益一致,在很多情况下,主导的主体语言容易偏离整体主体的重心,这样偏离整体语言的主导语言就是伪语言,它与实在作用后的现实,也是偏离整体现实的“伪现实”,进而形成“伪存在”和“伪价值”。偏离的程度越大,就越只是代表少数人利益,我们就认为其越专制,反之,偏离的程度越小,就越能代表多数人利益,我们就认为其越民主。
把实在改变为现实的手段,可以是自然科学,它揭示自然世界未知领域的实在;可以是社会科学,它揭示社会本真的实在、挖掘被遮蔽的面目、还原社会的真实;也可以是文学艺术,它发现情感与真实的隐秘、人性的光辉和残暴。
现实的形态化就使现实成为了存在。上面说过,现实被定型化、具体化,就构成存在,存在是物的显现,或者一定限定、范畴的通过物质中介成形的精神产物。
存在的被认同化、被对应化形成价值。所谓认同,是主体的认同,而所谓对应,是一种人类需求、人性要求的对应。主体认同,有个人的认同,有国家、地区等人类区域的认同,有人类的各种组织、集团的认同。比如文学艺术家创造了某个作品,这个作品通过物质媒介(纸张、网络、画布等)形成一定意义限度的精神实体的存在,文学艺术家本人对该作品的人类需求、人性要求的参照对应,作品呈现出他个人主体的价值;若该作品通过各种传播手段辐射到某个组织、国家、地区的范围,其参照、对应得到认同,该作品就获得了以该范围的人类作为主体的价值。
存在的被认同,有强制的、自愿的、习惯的、无意识的、社会传播的等各种形式。强制,一般指用政治的,宗教的,组织权力的方法强迫社会成员相信一定的思想上的信仰,和遵守生活、工作方面的一定准则。在普遍的社会结构中,强制相信思想信仰只能间接强制,即一定程度的剥夺成员的“信仰”之外的言论、集会、出版等权利,而“准则”的强制,则是直接的。习惯的认同,指由于思维的惯性、惰性而形成的一直的未付诸思考和判断的认同,长期以来,“愚民策略”的动机和目的就是培养这样的认同模式。无意识的认同,来源于人的盲目的人云亦云的“从众心理”。社会传播的认同是一种重要的、复杂的认同方式,各种层次的互动、辐射、对应,都会对价值判断造成深远的影响。
存在按其存在的总体性、非总体性,可以分为总在、类在。按其转换性可分为定在、变在。按存在的呈现状态可分为隐存在和显存在。按自然界与人类构成的社会可分为自然存在和社会存在。按存在的呈现方式、属性可分为物质存在、精神存在和精神化的物质实体性存在。按存在的是否本真性,可以分为本真存在与伪存在。
相对应地,价值也有本真价值和伪价值两种。
因为价值同样是主观的价值,所以,它在彰显、作用的过程中,会随时遇到挑战,那就需要不断地进行价值的调整和重构,以使价值在调整和重构中逐步现实主体之间的公平化、均等化和平等性。每一次调整和重构,都是一次主体之间主导性的调整、转移。每一次调整和重构,形成新的价值,然后又继续这样的调整和重构,永无休止,形成循环上升的价值链。
伪价值的构成,是通过伪语言的作用手段,欺骗实在、虚饰实在和暴力实在呈现伪现实,而伪现实导向伪存在来实现的。调整和重构价值,目的就在于还原、建立本真价值,只有通过还原语言入手,以本真语言将现实还原为本真现实,其后,本真现实呈现出相应的本真存在,本真存在导向本真价值。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由于人们往往习惯用“现实”这个词语来表达当在生活中存在的一切,而在上述我的阐述中,“现实”与“存在”是有严格差异的,“存在”是“现实”的“定型化”,所以更趋向用“存在”来指称生活中发生的一切。为了便于人们的习惯,以及论述的简便性,在关于写作问题的理论中,除了摘录的《新现实哲学纲要》的内容部分外,我并不刻意强调这两个词汇含义的差异,有意模糊它们的界限,除了使用“现实”的时态性外,不强调“定型化”的问题,仍然用“现实”这个词语来表达“存在”的意蕴。而上述的“语言”概念“语言就是符号化的人的思维手段”,也与习惯性的写作或文学语言的概念是不相同的,在有关写作问题的讨论中,“语言”的概念仍然指称与“内容”相对应的传统性的“写作语言”或“文学语言”。
“客观实在通过主体介入和认同进而形成现实”,这里的“客观实在”,包括了自然世界以及人类世界的呈现、存在、认知等等,简言之,包括了自然和人或人类社会两方面,我认为,这样定义现实的形成,其核心是“主体介入”,这不仅强调了人类主体与社会现实之间的关系绝对性,主体是唯一与现实的对应因素,是“现实”的唯一决定者,主体与社会现实之间是直接的决定和被决定的关系,还强调了主体在自然中的唯一意识和决定作用,作为主体的人类决定着自然的状态和走向,但人类认识和对待自然,必须建立在对自身的过去、现在和前景有一个正确审识、悟察的基础上,必须把自身的行为规范在自然的承受力范围之内,必须把自然视作同自身一样的、一个有生命过程的主体,这就在社会与自然之间架起了一座人性的桥梁。
很显然,没有主体的觉醒和解放,没有主体的自觉和介入,社会就不可能发展得好。只有激活主体的自觉性、主动性和能动性,让主体自觉担当,主动融入时代,才能激活主体的参与积极性和创造力,从而激活社会活力。这里的主体,指的是人、人群、人类组织、人类集团等等人的个体或团体。但要说明的是,关于主体的解放问题中,作为个体的主体解放既是基础,更是重点。没有这一基础,任何主体的解放都只会是借口,都只是空中楼阁。人类的主体觉醒和解放,始终伴随社会的整个发展进程。从根本上讲,人类社会的所有进步,仅仅是人类主体觉醒和解放的过程和结果。
整个世界的问题,或者说,整个世界的所有关系,除了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外,就是人类的各种主体、各个主体之间的合作、竞争、冲突和对抗。
随着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愈来愈大,人类物质欲望空前大肆膨胀,人类在一定程度上丧失了赖以安身立命的理性,对自然造成极大的破坏,已经给人类未来的发展蒙上了深重阴影。这是因为,长期以来,人类的观念始终停留在骄傲地把自身当作征服者,而把自然视作可以随意地、无限制地被利用的无生命对象;因为自然被权力恶意强占和剥夺,珍惜自然的,往往弱势而无力保护自然――人类无视自然与人类存在着互动、互相制约和互相影响的关系,追求短期利益、局部利益而有意不顾及自然的“感受”,粗暴、恣肆戕害自然的“健康”。重视自然的生命性,探寻自然的内在良性变化规律和承受能力,把自然当作与人类对称的主体和对等的生命伙伴,从而达成人类与自然的共同成长,已经成为人类迫切关注和研究的课题。
而人类自身的内部问题,非常复杂,不仅存在不同个体主体之间和个体主体与群体主体之间错综复杂的融和、包容、侵害、抗拒、对立冲突等等关系,更存在权力或权利集团、种族、国家等各种群体主体之间的物质利益争夺、文化冲突、意识形态对立等等关系。最为严重的是,难以受到有效制约的权力,不仅对待自然领域粗暴、恣肆戕害,而且,在对待自己的同类方面,也在较大程度上,也采用类似的手段――在我们的身边,这样的事情也层出不穷,比如才发生的、全国几乎所有儿童和很多成年人都深受严重欺骗、侵害的“毒奶粉事件”。
当前,中国与整个世界的关联性越来越密切,正在向全面和纵深的方向发展,中国已经面临新的局面,需要呼唤文艺复兴和加快全面现代化进程的步伐。但我们也面临着各种各样的社会矛盾与利益冲突――其中,有些矛盾还是前所未有的,它不仅具有普遍性,还具有顽固性。这些矛盾和冲突对社会而言,是一种全新的挑战和考验,它势必对人的现实认识、生命体验和精神状态有着深刻的影响。对这些交织的、综合性的矛盾,必须要有新的视野、新的方法、新的思维,才能深刻认识、把握和分析它们的发展方向和发展脉络,以及对未来可能造成的影响。
只顾眼前不顾将来的思维定势,不仅体现在人类对待外部自然的态度上,还在人类自身的内部问题上顽固存在,一些决策集团不主动、积极地寻求从根本上解决人类各种社会危机,而是得过且过、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以延缓危机的爆发作为出发点,导致各种社会矛盾层出不穷,不断发生、堆积、蔓延、甚至突变激化,很严重地制约着社会的发展。
甚至,世界各地的恐怖主义也还猖獗,人类还没有摆脱冷战和直接战争的威胁。
上述这些存在的问题,无论是国内视野中矛盾,还是世界视野中的冲突,它们都可能对我们的现代化进程产生或多或少、或大或小的影响。
写作,肯定同样无法回避这些问题。
对于写作或是艺术而言,主体的概念有两层意思。其一,写作或艺术所表现的对象中,有自然这样纯粹的客体,但更主要的是人,或者说人类。人或者说人类作为写作或艺术所表现的对象,尽管它是这个世界最大、最具抽象性和综合性的主体,但在写作或艺术的问题中,它已经被转换成为了客体。写作或艺术过程中,只有写作者或艺术创作者才是唯一纯粹的主体。
主体的解放性问题,在写作或艺术问题上,同样包含两种含义。一者是作为主体的写作者或艺术家怎样解放自己的主体意识的问题,二是写作者或艺术家怎样认识、表达和反应人或人类的主体意识解放的思维、态度、矛盾、方式、进度、过程、结果等或者写作者或艺术家对此有何批判、期望和认知等。这两种含义中,显然第一种是占据主导地位的。若没有写作者或艺术家的主体解放,自然而然,人或人类的主体意识解放问题就无从在写作者或艺术家的观念中呈现。
写作者或艺术家的主体解放程度,毫无疑问地决定着其作品在主体解放这一重大问题上的思想价值高度。写作者或艺术家,必须在自身的主体解放方面更有主动性、自觉意识和前瞻性。作品在人或人类的主体解放这一方面的价值,是作品价值的唯一重大的方面,离开了这一问题的作品,毫无疑问,最多只具有另一方面的居于次要地位的语言价值。
“现实包括历史性现实(过往的现实)、当前现实(当在性现实)和未经性现实”,通过对“现实”赋予时态,便于通过历史和当前的事件、状态的分析,估评可能出现的导向,科学把握当前,从而把握发展机遇。
对于历史性现实而言,目前最突出的问题是,人们的历史意识总是比较差,善于遗忘,从相当多的层面上造成历史与现实的断裂,甚至,抹杀历史、歪曲历史还很时髦,以致历史以模糊甚至可疑的面孔进入当前的社会意识,或者被完全掏空从而与现实绝缘――一个不懂得尊重历史真实的国家和民族,绝对是没有希望的国家和民族;不懂得尊重历史真实的社会,绝对不能算是开化的、理智的和成熟的社会……哪一天,社会才能步入成年,真正懂得尊重历史,从而不把历史作为可以随意摆弄的玩物?
在《新现实哲学纲要》中,我曾对历史、当在和未来作了如下阐述:
在我的“现实”认识中,现实不仅是指当下的事物、现象和存在,它还既包括历史的事件、历史的人物、历史的人化自然、历史的社会形态等各种“人类的历史”,又包括未来会出现或可能出现的新的权力利益分配模式、新的社会结构和形态、新的科学方法和成果、新的价值观念和价值认知、新的生存态度和方式、新的艺术形态和表达、新的自然和人文环境等各种关于人类的“未经的现实”。把现实的过去(历史)、现在(当在)、未来(未经)三种形态称为“现实的时态”。
所谓历史性的现实,就是前面所说的关于“人类的历史”的现实,即关于人类的、存在并已经过去的现实。历史性的现实,与我们平常所谈论的历史事实和传统的概念有着一定的关联与一致性。有所区别的是,历史性现实还包括那些存在,但因为各种原因失传或者被遮蔽的历史事实,而且,传统往往是不大固定化的、有一定主观性的历史评价,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历史性现实不同,它是客观化的存在,由所有历史事件和事实构成的具体化的一个整体。与未经的现实有所不同的是,历史性的现实与当在性的现实,不管是“已经存在”,还是“正在存在”,总之,都是存在着的、发生了的现实。历史现实,它作为人类智能和力量的表现,作为人类曾经的与自然的斗争以及自身之间关系、利益格局协调所做的努力,它理所当然地成为了人类文明现实的一部分。
历史现实的意义,在于使人们能够对历史上出现过的某类问题的解决的方法、角度、认识、经验、教训等进行比较、归纳和研究,从而对当在面临的类似问题,容易找出比较全面和客观的好的办法、好的出路。对于诗歌、小说、音乐、美术等艺术而言,历史现实可以提供用于借鉴的一系列艺术理想、艺术态度、艺术技巧、艺术呈现方式,由此,艺术历时地不断丰富、发展和完善。社会形态的进步性变易、人性的不断丰富、民主制度的逐步建立、人类自身自由的拓展,也是历代人类通过不满当在现实,在对历史现实的总结和反思中不断奋斗、不断超越自身的过程。对于科学而言,历史现实提供了系列的准确的知识、认识,提供了系列公理、定理,由此,每一代的人在已有的基础上,得出新的科学推论、新的科学定义、新的自然的或社会的规律、新的世界视野。历史现实使人少走或不走弯路,这就是历史现实最直接、最重要的人文贡献。整体而言,历史总是进步的。在某一个特定的历史的瞬间,也可能存在着停滞不前或者倒退的情况。科学,只要不是伪科学,它可以没有前进,但绝不会倒退,因为,科学就是对自然和人类世界的一种理性认识,而且,科学尤其是自然科学,有非常严格的逻辑运算、计算,推理必须非常严密,所以,它一般较少有“伪科学”的成分(自然科学中成果中有成立环境、范围、空间等成立条件的限制性,但一般不存在伪科学,它的成果,有就是有,没有就是没有,所以,有些时代,并没有新的主要的自然科学成果出现)。科学成就,就像一些石块,后面的始终压着前面的,它们历时性地垒成一座山峰。科学,尤其是自然科学,因为是纯自然的规律研究、技术研究,所以与社会形态、社会结构、社会权力、社会分配结构等等社会性较强的形态没有直接的和较多的关联,与“民主”、“自由”、“平等”这些意识往往没有冲突;相较于意识而言,科学近乎是“中性”的;再如何不关心科学的政体、政党、政府,也绝不可能对从事自然科学研究的科学家进行任何限制与打击。科学的发展一般性地不受到政权、政体和阶级的制约和干涉,它拥有比较平稳性、直线性的发展空间。文学艺术则不同,作为有着情感的、非理性因素的文学艺术,它总是与人类的情感、权力、利益、价值认知等各种因素纠缠着,而且,在创作过程中,它有着很多的不确定性因素,科学研究的方法取向就是严密,而文学艺术创作的方法取向在于有更大的主体自由发挥空间。与科学不同的是,每个时代都不无例外地拥有文学艺术,哪怕是被意识形态利用的、或者极端个人主义的虚无无聊颓废下流的所谓文学艺术。文学艺术如同流体,有浪尖,也有漩涡。文学艺术总是无法脱离一定的社会权力形态、社会矛盾和社会利益格局。在一定的社会权力形态、社会矛盾和社会利益格局面前,文学艺术可以是独立的、能经受考验的,因而趋向于人类总体情感和总体利益而呈进步状态;它也可以以反动的面孔,成为独裁和专制的棍棒和帮凶;或者丧失现实勇气,以颓废的、肉体感官刺激的姿态,以无赖和下流的面目呈现出来。所以,文学艺术既有可能停滞,也有可能倒退。在思想开放、民主与自由的气氛较好的时代,容易出现较好的文学艺术,否则,专制和独裁的时代,往往就是反动文学艺术和颓废文学艺术的温床。不过,需要注意的是,正如好的环境容易使人懈怠一样,有时,恶劣的文学艺术生态和环境对文学艺术施加的压力,反而成为了文学艺术反叛的动力,由此产生出比宽松环境更好的文学艺术,比如俄罗斯的“白银时代”,就在严酷的、令人窒息的社会环境中产生了伟大的文学艺术。
当在性的现实,指正在发生或尚发生不久的现实形态,一般而言,指正在进行时的与之前的,同正在生活着某一代人的生命长度大致相等的时间跨度的现实形态。研究者、理解者和认识者,能够在场性、直接性地感受的,只有“当在性的现实”,所以,在传统的对“现实”的理解中,一般而言,“现实”即指当在性的现实。的确,当在性的现实对人们而言是至关重要的。人们关注民主、关注生存的自由和质量、关注关系自身生活的经济分配格局、关注自身成长和心灵的感受,这些当在性的思考、要求、努力、奋斗,与当在性现实是结合异常紧密的,甚至完全是同一层面的。历史性的现实,已经由过往的人类担当、承受、打理了,对于当在性的人类而言,不过是留下的一种遗产、一种社会和文化的负担或者引为自豪的动力、一种联系过往的手段。无论历史性的现实留给当在性人类的是什么,他们首要面对的,是迫切的、当在处境的改善,以及对未来即未经现实的朦胧憧憬。
在“现实”的三种时态中,当在性现实无疑是最重要的,它是连接历史性现实和未经性现实的桥梁。当在性现实的意义,永远是绝对化的、奋斗的和征服的。这不仅因为当在性永远与生存息息相关,人们谈论社会、谈论人生、谈论抱负、谈论发展,是当在性的,任何人类,只有在他们的当在性存在,也只有在他们的当在性与现实世界发生关系,而且,历史的发展,就是若干当在性人类历时奋斗的总合,任何一个当在性现实的阶段的现实状况,都会对后来阶段的当在性现实产生积极或是消极的影响。社会体制和意识、社会环境、民主和自由状况、经济发展程度、教育、科技成就、文学艺术态势等等当在性现实,莫不如此深远地影响着未来。要注意的是,当在性并不一定就是指某一个人类的时段,任何一个人类的时段,都曾经是或者正在是当在性。历史性与当在性是相对的概念。比如,清朝康熙时代对于那时的人而言,是当在性的,对于我们现在而言,显然是历史性的。
对于当在性现实而言,在场性、介入性和抗争性是始终无法避免,而且永远是唯具人类伟大意义的。过往的人类在他们的当在性的在场性、介入性和抗争性,让我们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还原和复制历史,他们放射出多少争取民主和自由的光辉啊!他们的文学艺术的在场性和介入性,让我们知道了人类生存处境的历史是多么艰难的历史,人类创造精神的历史是多么宝贵的历史,人性之光的历史滚滚长河,是怎样响彻寰宇地贯穿时空,以致包围我们的身体和心灵,让我们感觉到内心的澄明,集聚着无尽的与世界斗争的勇气和豪情!
我们的当在性呢?
我们只知道掠夺的人们、我们贩卖、破坏自然资源的人们、我们没有任何创造力而不可一世的人们、我们吃喝嫖赌的人们,我们灵魂死亡的人们,我们奴才嘴脸的思想家和经济学家们,我们虚无、颓废和“下半身”的诗人们,我们不阴不阳、不疼不痒的小说家们,我们奴颜媚骨、小花小草、打闹逗乐的散文家、戏剧家、画家、音乐家们……
把“未经性的现实”纳入“现实”的范畴,并不符合人们对“现实”的一贯认识。未经性的现实,其实只能是在当在性现实中一种待争取的、目标性的现实,一种能够作出一定的设想、判断的现实。未经性的现实,其实只能是一种“可能”的现实。它并不具备习惯认识中“存在”的确切含义。尽管如此,这样把“未经性的现实”作为现实形态的“将来时”的时态,把它也作为一种现实形态,其战略意义却是空前的。这样便于对当在性的现实的准确把握和认识,便于决定对当在性的现实的某些形态的肯定、张扬、反对、反抗与放弃,便于研究怎样建立具有前瞻性的、有利于良性发展的当在性现实,便于研究当在性现实的发展空间的无限可能。同时,尽管未经现实的一些形态不具备我们习惯的“存在”特性,但它毫无疑问地以想象、期望、理想等作为手段,以思想的文字符号和艺术的艺术符号的形式,通过人类当代的社会传播或者人类自身系统具有的遗传、延续、文化传承等方式“存在”于人们的思维、思想、意识、情感、感受之中(它当然首先存在于缔造者和发展者的思维、思想、意识、情感、感受中)。作为思维、思想、意识、情感、感受存在的未经性现实,它具有物质世界相类似的“能量”。
如同历史性现实与当在性现实是相对的一样,未经性现实与当在性现实,与历史性现实也是相对的。现在的未经性现实,在将来的某一时段后,它就会先后成为当在性现实和历史性现实。有所不同的是,上面已经说过,历史性现实与当在性现实是作为“存在的现实”,而未经性现实只能是作为“可能存在的现实”,所以,我们所研究和谈论的有一些未经性现实,它可能在很长的时间内并不存在,或者它可能只是一种理想化状态的存在。这样的“未经性现实”,在意义上,它同样可以在将来或者在无限的将来成为当在性现实和历史性现实,因为这来自于一种期望的价值,但在存在形态上,它未必具有可以感知和触摸的真实性。
未经性现实更多的是在理想、抱负、前进的姿态等层面存在和张扬的现实,它在人类对未来的关注和奋斗中存在。它是人类认识、评价和参予当在性现实的支点。比如,对环境的过分掠夺,将产生严重的自然生态失衡和人文生态失衡的未经性现实,所以人类应当对类似的行为进行反对、反抗和放弃。它是一种深远的、世界上最为重大的对未来负责的人文态度和价值。
由未经性现实可以衍生出各种关于人类的未经性概念,比如未经性人性、未经性文化、未经性文学艺术、未经性语言、未经性科技、未经性劳动、未经性经济,等等。
未经性存在的概念对所有领域都具有普遍的意义。在人文和文学艺术方面,由于人文和文学艺术更多地针对于精神和情感,与人类的灵魂和性情、人类的能动性、人类的自主性等方面联系得更为直接与紧密,未经性存在的概念能够与人文和文学艺术产生异常深刻的关联。
以上各种新的当在问题、对客观实际的新认识、被赋予了时态的观念的“现实”观念,可以称为“新现实”。
依凭这样的“新现实”概念,在上述所阐述的哲学基本构架中根据社会状况变化而不断发展变化的写作,可以称之为新现实写作。符合这种观念的艺术,自然可以叫做新现实艺术。
这样的“新现实写作”,可以是一个始终开放的、动态的、不断丰富和更新的、与时代同脉动的、不断适应并适度超前于社会现实发展变化的写作概念。
2008-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