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诽谤摩西与教皇无错——《闲读圣经和论语》


上帝只是人类塑造的众多宗教之神之一,所有的这些宗教之神,都是信徒看不见,摸不着的,因此管理信徒的,实际上是这些被宣称为上帝虚构之神的代理人的教会组织或宗教书籍。比如说,《圣经》被宣称为是上帝的启示录,教会的神职人员被宣称为是上帝的代言人,甚至个别神职人员还被神化为是上帝的儿子。当然这些是人类幼年时期的愚民方式之一,比如在今天,假如有那位神职人员被宣称为是上帝的孙子,恐怕不被人打破头,也会被关进疯人院。

不管怎样的宗教之神,归根到底,都是为控制信徒服务的,为了提高控制能力,就必须进行各种各样的神化和并将这些东西灌输进信徒的大脑,也就是进行所谓的宗教洗脑工作。基督教不但对信徒进行这样的洗脑工作,还强迫信徒必须对其他不信教的人进行此类的洗脑工作,既所谓的传教任务。

《圣经》的作者为了神化上帝的代言人摩西,就编造了一个上帝严厉惩罚暗中议论摩西的故事。《圣经》的作者在“民数记”第12篇中写道:

摩西新娶了一位古实女子为妻,米利暗和亚伦对此不满意,暗中批评摩西。他们议论的声音被上帝听到了,就来把米利暗和亚伦教训了一顿,并责问他们为什么要毁谤摩西,然后对这两人发怒而去,随即就让米利暗长了大麻疯。亚伦吓坏了,就去让摩西向上帝求情。上帝不是立刻治好米利暗的病,而是继续羞辱她。上帝让她的父亲对着她的脸吐唾液,让她蒙羞七天,还要把她在营外关锁七天,然后才放她进来。(民数记12,1~15)

米利暗是摩西的姐姐,亚伦是摩西的哥哥,他们对摩西再娶古实女子为妻这件事发表自己的看法是非常正常的家务事。但是只因为摩西是上帝选中的代言人,因此就连这样的家务事,上帝也要插手管,连哥哥姐姐对弟弟的批评也不能允许,这是多么霸道和野蛮。

《圣经》的作者通过这个故事想告诉我们什么呢?其实非常简单,那就是绝对不允许任何人对上帝和他的代言人发出任何批评。这种精神被基督教全面继承,他们将此转化为对教皇的绝对服从。也许正是在这个《圣经》故事的启发下,基督教为了神化教皇的绝对权威,在1870年第一次梵帝冈主教会议上,甚至搞出了一个什么“教皇永远无错的原则 ”,让教会的运作完全听命于教皇。说穿了,这不过是在推行独裁专制下的愚民政策而已。

与《圣经》的禁止批评和禁止不同声音的做法截然不同,《论语》鼓励不同的意见和批评,孔子在《论语》中公开批评不能发表不同意见、只知道一味讨好的做法,“先进篇第十一”之(4)写到,子曰:“回也非助我者也,于吾言无所不说。” 颜回是孔子最赞赏和最喜欢的学生,但是对于这样一位自己喜欢的学生的批评,却是他不能对老师提出不同的意见。由此可见,孔子是多么重视和希望培养学生能提出与老师不同意见的能力,那样才能做到“教学相长”,才能对老师有所帮助。

《论语》中孔子鼓励学生批评老师,孔子的弟子当面批评孔子、发表与孔子不同的意见、甚至孔子向学生认错的故事还有许多, 比如在“雍也第六”之(28)中写到,子见南子,子路不说。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 子路批评孔子去见南子,孔子没有摆出老师架子训斥学生诬陷老师,而是连忙用发誓的方式向学生说明自己并没有去。又比如在“阳货第十七”之(4)中写到,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 孔子直接向对自己提出批评的学生公开道歉。

(未完待续)
  2008/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