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圣地 人杰地灵


佛教圣地 人杰地灵
------云南宾川鸡足山寺院风水考察随笔
最新文章  加入时间:2008-9-16 8:46:49  

 

  赣州风水养生堂  曾祥裕(QQ175613195,电话13766307454)

      近年来,我有志于学佛,广交佛界高僧大德,前段时间有幸受佛教界朋友之邀,来到佛教圣地----云南宾川鸡足山考察风水,兹将其中一些寺院的风水考察结果和所思所想记录于下:
       
      鸡足山与佛教结缘而生辉

       一座名山不仅在于拥有独特的地质风貌、绮丽风光,而且在于其所积淀的历史文化厚度。诚如是,鸡足山名闻天下,就在于其人杰地灵。这是一座处处闪烁着佛教文化迷人风光的大山。
      鸡足山又名九曲山、清巅山,位于洱海之东,宾川西北距县城牛井三十三公里,与洱沅鹤庆相邻,面积约五十平方公里,发脉西域昆仑,即南支龙也,来龙万里,盘回纡回,中界两溪,支分派衍。当我们走近这雾气弥漫的山中,只见千崔竞秀,万壑争流,峰峦攒簇如莲花。
      据法师介绍,鸡足山因前伸三趾,后拖一岭,形如鸡足而得名鸡足山,主峰天柱又名四观峰,为鸡足山中峰,山崔陡峭 ,海拔3240米,耸立群山之中。 
      鸡足山奇秀甲天下,与峨眉、五台、普陀、九华、雁宕相为伯仲。山中的一座鬼斧神工华,足以让世人顶礼膜拜的天下奇门--------华首门,人称“天下第一门”。遗憾的是我右足踝骨的扭伤不便攀登上山朝拜华首门、迦叶殿等佛教胜地。
   
      山有仙则名。相传2500年前,佛陀首座弟子大迦叶奉佛旨传承衣钵,在此入定,鸡足山成为天下名山独尊的佛教名山圣地。从鸡足山的历史看,佛教各宗派的法脉,一直存在。从印度传来的杂密密教,斯里兰卡传来的南传上座部佛教,西藏传来的佛教,以及汉地回传、以禅宗为主的汉传佛教,都在这里得到交流融汇,故历代以来,高僧倍出,游人如云,车水马龙。因此鸡足山成了亚洲佛教三大部派的交汇点,是世界佛教文化的一座丰碑。
     
      鸡足山一度曾在明代达到“360庵,72大寺”的兴旺局面,又在清朝后期一度衰落,直到禅门泰斗虚云和尚的到来,鸡足山又重现十方丛林,迦叶道场的辉煌,再现“祥云伫足处,南来第一山”的胜景。不过鸡足山目前只为佛教界人士所知,圈外人士知之不多。
      国运昌盛佛教兴旺,自古至今,佛教界的盛衰之变无不与国运紧密相连,所幸的是我国自前年承办世界佛教论坛以来,各级政府高度重视佛教事业的发展,营造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发展空间,纵观各地重建寺院之风大兴。世势造英雄,企盼现代佛教界虚云和尚的出现,借政府支持的神来之笔重写鸡足山的辉煌篇章。
  
     鸡足山寺院风水概略

      说起虚云和尚,他是一位伟大的佛教弘法家,也是才华横溢的风水实践家。他对中国风水理论颇有造诣,并成功运用于寺院的建设和改造上。

       我追寻当年虚云和尚足迹,步入山间小道,走过一座石桥,朝拜了祝圣禅寺,当年虚云和尚振兴鸡足山佛教,就从此开始,也是他运用风水理论于实践、兴建寺院的第一个风水作品。我留心观察虚云和尚的风水大手笔,佩服他深谙中国风水形势派精髓,所用之法源自于郭杨风水理论:重客观、重景观、重质量、重采光。虚云和尚看风水就是从此入手,他注重风水大势,从形法上选址,依“藏风聚气”、“藏风得水”的风水理论和操作方法,严格选址、定位、扦穴。
      无论是游客,还是众僧,千里迢迢来鸡足山朝拜,一下车就兴冲冲直奔金顶寺,就沐浴一下天柱佛光。金顶寺位于鸡山正峰最高处3240米,仰插青汉。据说,游观至山头,适遇风止雨收,则佛光现于山下,其变幻种种不一。

    

     峰 顶有四大奇观:
      日观   鸡鸣时,山顶观东方日出,千霞绚丽,别一境界。
      雪观   丽江雪山,去此数百里,每云收雾敛,山顶望见雪山,连亘霄际,玉峰莹洁,晃耀心目。
      海观   西洱海,正绕山麓,光平如镜,苍山相映,宛如画图。
      云观   每雨收天睛,则白云弥漫虚空,佛光变现,作种种相,洵山之奇观也。

      天气晴朗的一天,我乘坐轿子,后又转乘缆车登上金顶寺,来去匆匆,无缘享照佛光,眺望四周蓝天白云悠悠,群龙如骏马奔驰,数十座寺院点缀在青山林海之间,山下郁郁葱葱,金顶寺在阳光的沐浴下闪闪发光。我对山上的寺庙一一考察。
      三官殿坐山立向为乾山巽向(小空),是进入金顶寺的第一道门中禅殿,属道教的殿宇。据地方志书有关记载,鸡足山是先有道观后有佛教寺院,这是因为道教的自然衰落,佛教的兴盛而导致的。
      三官殿供奉的是天官、地官、水官,又称三元大帝。道教宣称三官能为赐福、赦罪、解厄,即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三官信仰源于原始宗教中对天、地、水的自然崇拜。另一种说法,三官起源于金、水、土三气,源自于五行的生克原理。
      金顶寺山门殿山门坐山立向为戌山辰向(戊戌穴);
     金殿为壬山丙向界缝;
     椤严宝塔为乾戌山辰巽向;
     饮光殿为戌山辰向(戊戌与庚戌之间);但神台供奉迦叶佛像坐山立向为戌山辰向正中;
     大雄宝殿为戌山辰向兼辛乙(戊戌与丙戌之间界缝),神台坐山立向合郭杨风水为戌山辰向(戊戌与庚戌之间)。
   
      要论鸡足山风水当然不在山巅上,太高不聚气,孤阳不长,好风水还只在龙钟穴的处。因为明堂开阔,两则有拱卫之峰。如祝圣禅寺、石钟寺、虚云禅寺、九莲寺等寺院的风水就独占地利。
          祝圣禅寺所在地又名钵盂山,在石钟寺前,下有钵盂庵,山形丰隆圆起,正当两涧之间,周环观之,宛然钵盂当胸也。经测,现在的祝圣寺大门坐山立向为未山丑向兼坤艮(乙未与丁未之间界缝),与大门同一中轴线的后门坐山立向为丑艮山未坤向(辛丑与癸丑之间界缝)。这种安门前后相通,不聚气,肯定不是当年虚云和尚的风水作法,到底原大门在何处呢?我转至院外观察,发现原大门已封,改为一个照壁,其坐山立向为戌山辰向兼乾巽(戊戌与庚戌之间界缝),有两水从寺院两侧上堂,在寺院大雄宝殿前建有放生池,这不仅体现了佛教慈悲为怀的理念,也是风水收水的需要。风水做山水文章,有山无水莫寻地,这是不可移易的原则。山为静,水为动,山为阳,水为阴, 龙水交会,玄窍统一,为风水佳境。
    如今,祝圣禅寺大门不在公路旁,被来访游客冷落。再好的风水会时过境迁,正如俗话说的“风水轮流转”。

      我所寄宿的石钟寺,高约2000多米,深夜睡时常感气紧。石钟寺在仙鹤山下,背靠狮子林望台,面向钵盂庵山寺,创自唐时明永乐正统间。敕赐大少林寺僧了通了晓重建并后阁;康熙庚戍,僧洪舒广睿建重殿阁,上供三世佛接众饭僧。按寺名石钟者阁之左,古有澄潭悬岩石叩之如钟鸣,故以名寺,今潭石俱废,相传有圆石形如钟鼓者讹也。不过如今的石钟寺无当年之风采,连大雄宝殿还在设计图中,百废待兴。偌大的寺院成了鸡足山的停车场。但是,由于盘山公路的修建,也为其日后的复兴奠定了基础,寺院香火旺盛指日可待。石钟寺大门可定在现址,因为交通方便,游客进山必经之门,让游客下车后先朝拜石钟寺,再途径边门进山。

     寺院风水好坏的评定标准与尘世建筑有所不同,当以接人气为主,一个寺院人来人往,香火旺盛,就是成功的标志。
     我想,一个寺院聚人气是关键,因为只有吸引更多的信众走进寺院,亲近佛祖,体悟佛光普照,聆听法师弘法。寺院如何达到此目标呢?我想,一是在于历史上有高僧大德在此主持的背景;二是在于所处位置是否显目,吸人眼光或方便出行;三是是否会经营,任何一项事业的兴旺发达,要有经营人才掌门,寺院也不可例外。
   
     我建议当家师恢复大雄宝殿,拟遵古法,仍然按原址的坐山立向:戌山辰向兼乾巽。环顾石钟寺 左侧一条长龙水长驱直下,而右侧峰峦低小,而且左侧山脉的随龙水流湍急,我建议当家师在日后的重建中要注重改水,营造“水自石边流出冷,风从花里过来香”的意境,引两水曲而有情进入寺院明堂交汇,并建放生池。

     地理环境与人的身心健康息息相关。寻访至牟尼庵,其坐山立向为戌山辰向兼乾巽,听当家师说,此原为女众修行之所,但是久住之后身体俱欠佳。我曾就地理环境与人的身心健康作过专题研究,并将在北京开设此讲座。走近牟尼庵,只见大门(坐山立向为辛山乙向兼戌辰)前面两棵大树雄踞,周围竹木簇拥,站在大门处就感到有股阴寒之气逼来,我对当家人说这是阴气锁门。人长期在阴气重围的地方生活,有碍于身心健康。出家人静多动少,加上久居阴重之所,从体质上多为阳虚寒体。“阳虚寒体”-----也称阴性体质,喜热畏冷,便溏舌白,吃不得寒冷食物,治法宜益火温补,切忌苦寒泻火。
    
   风水调解之法:阴冷环境使身体热量散失过多,直接损耗阳气,使血管收缩,影响血液循环。应经常接触阳光,采自然之阳气,补人体阳气不足。最好住在阳光明媚的房间,再就是动则生阳,阴性体质的人需增加运动。

    我建议当家人要改寺院大门方向,以多采光为宜。

      鸡足山来龙气势厚重,随龙水丰沛。但是风水讲水,并非见水就好,而在于来水曲而有情,悠扬清澈,去水缓而流下,顾恋不走,无湍急之声喧哗。
    在牟尼庵西方有玉龙瀑,其源自仰高峡来,会华严诸水下奔,而峡中有巨石,水自岩上飞流,如崩涛舞雪,游人从解脱坡对壑而观,真有玉龙走潭之势, 实悦众目。

     但是这瀑布做景观招徕游客有益,但是对牟尼庵收水来说不利。这是人世间凡事有利弊之分罢。
    
      与牟尼庵一样的女众修行之地区---万寿庵(坐山立向为辛戌山乙辰向,坐穴为戌辰与庚辰之间界缝),其进处沿着一条羊肠小路拾阶而上,寺院大门左侧有一棵大树,采光不好。当地官员建议要改大门,我观之拟改之处有条门,要改之处也必选于此,只是门前正处弯道交叉处,而且门前六米处低陷,且明堂不大。要把大门建在此处,就要拓展院内内明堂或者在低陷处平整,建一造壁。
  
    好风水藏风聚气,就必备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所拱卫的微观风水环境,物物是太极,在这个太极中形成一个通风采光好,明堂开阔、流水淙淙的环境。
   
      纵观鸡足山寺院风水,我看非九莲寺莫属。九莲寺的寺名是从佛教的《观经》得来。经中有“三辈往生九品,同生净土宝地中”的句子,“九莲”就是表示“九品莲花” 的意思。又因在莲花峰下善其意。九莲寺坐落在一个典型的四维拱卫之中。
      经测,九莲寺院门和天王殿等建筑坐山立向为乾山巽向兼亥巳,院前有水从左倒右绕过。后龙秀丽,峰巅之形如女性乳晕,两侧青龙白虎蜿延而下,尤其是白虎方略高于左青龙,之所以九莲寺现为尼众佛学院,这就是天人感应,天赋此地罢。寺院明堂开阔明亮,但是寺院前的照壁挡住了视线。我想,佛学院主办人旨在要求众尼不受红尘干扰,专心学佛。
 
      此外,我还登上紫云山前,万寿庵之上的大觉寺(坐山立向为乾山巽向),它地理位置很好,四周群峰朝来,是个聚气避风的寺院,背靠望月台,左去龙华寺数步,右邻千佛阁,此大门和院内明堂甚开阔,光线明亮,冬天可得阳光照射。
    佛塔寺,也是明堂开阔,但是它坐山立向与其它寺院反向而建,坐东南朝西北,其不在四维之佑护之位,属孤阳建筑。

      风水的产生和发展与中国的伦理和礼仪观念密切相关。佛教建筑风水与民间建筑风水有所不同,但是都重视生态环境。选址要求为草木欣荣、树木葱笼、莺歌燕舞、流水潺潺、水绕云从、背风向阳的环境 。
 
     综观所考察的鸡足山寺院,其坐山立向多取风水大势,坐西北朝东南,因为西北来龙气势厚重。在风水领域把山脉通称为龙,《葬书》所称的“势”,即是指龙的奔腾,如万马自天而下,如巨浪重岭迭嶂,如降龙水绕云从……以及若水之波,若马之驰的形态。风水讲究后有靠前有照,左右有拱送之峦头,况且鸡足山东南方向开阔,紫气东来。鸡足山众多寺院布局以虚云和尚所建祝圣禅院的风水作法为参照,坐度分金为为七十二龙界缝。
    
     鸡足山风水玄妙无穷,我仅择其几处作风水考察,难免挂一漏万,妄加评点,旨在抛砖引玉,希有识之士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