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将迎来倒闭重组潮
低附加值生产宣告阶段性终结
在人民币升值、国际金融市场美元下跌、国际市场出现以美元次贷危机等逐层延伸的经济危机而使得国际市场产品消化变现力下降的大背景下,加上国内能源、原材料、粮食、劳力成本等不断上涨的推动,中国很多企业因为没有自身的品牌、自身特别竞争优势和核心优势而无法取得品牌溢价或品牌批量规模化经济效益 ,当此时中国企业普遍的自有资金规模偏少,抵御经济风险的支撑力偏弱,于是大批企业的倒闭潮必将从沿海到内地逐层在中国出现。
面对如此惨烈的局势,我们该如何面对?经济学界的处方大致有以下几个考虑:
第一种观点:整体救市观点,包括出台救市措施--包括投入信贷支持、实行税收减免休养生息、出台扩大内需措施(尤其是广大农村市场)等等;
第二种观点:政府不闻不问,任由企业自生自灭,这里面以摩根士丹利(亚洲)公司经济学家谢国忠先生的观点最为突出;
第三种类观点:区别救市观点。本人认为应该提出区别救市观点,那就是在冷静思考、冷静细分基础上对中国企业、产业进行一定鉴别,不去整体救市,也不能不管不问,而采取区别对待的观点甄别国内企业采取有原则灵活支持策略,对于对国家、地区经济命运型有影响力企业或有高科技含量、有品牌附加值延伸空间、非污染非高能耗企业进行特别扶植。
在此,特别反对经济学家谢国忠的处方,该处方就是:政府不应该与市场对抗,该倒闭的就让其倒闭。这句话说起来容易,然而一旦政府真的不闻不问,在中国企业尚没有建立起来国际市场的比较优势之前,采用如此做法,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荒谬言论,原因在于:
第一:今天可能面临倒闭的企业是有功与国过的,即使其现在看来是低附加值生产,但其过去一直到现今都是为中国挣取外汇的主体,未来也还是中国挣取世界外汇的主体---中国企业不可能一步到位占据世界高科技前沿优势而成为世界高科技产品、自用知识产权产品出口大国。那么在现在的经济危机缓解之后,我们照样还要启动这些经济专家们都“痛恨”的低附加值生产线来扩大出口,而不是一场经济危机后我们就是出现一大批高科技企业来挣取外汇,所以从这一角度来说,与其将来恢复生产,不如现在不破坏其生产效能;
第二:今天面临倒闭的企业恰恰是中国主要就业安置基地,大量的中小企业是中国现在就业和新增就业的主要安置基地,不闻不问放任其自生自灭就是对社会就业的不负责任,大量的失业工人推向市场或退回农村,必将造成中国社会的整体不稳定;
第三:中国今天经济的发展结构是房地产行业、股票行业占用了大量的社会流动资金,使这些资金成为不创造新财富的食利资金,在现在基础上的调整是房地产、股票市场出现的问题让社会其他创造效益和附加值行业“吃药”;同时劳力成本的提高、粮食价格的推高等基本都是政府政策的产物---这实际上是“别人生病好人吃药”。这种政策基础在于国家,国家怎能不出来纠正自己的失误?
第四:企业倒闭潮一旦出现,无论其经济影响多么大姑且不论,政治影响会有多大?设想一下很多人失去就业的可怕结果,特别是城市负翁和房奴,一旦失去就业和来源,次贷危机在中国出现并非危言耸听,而且城市的社会管理必将面临严峻的考验----我们社会发展本质是政府主导的发展,责任推无可推,当大量城市就业阶层破产而无力支付房贷等,你指望谁能控制管理局面?
在那时,人民自然将愤懑和不满归罪于政府的无能和不减免税收而养活庞大的、无用的官僚阶层、垄断企业,这时间就会成为社会矛盾集中爆发的火药筒。
当然,在很多外向企业濒临倒闭的同时,中国国内的高技术、高附加值、高知名度品牌及资源型、垄断型企业仍将获得教大发展 ,这虽然可以安慰民族工业,但无法安慰民众。
所以,不闻不问是错误的,采用此策治理当前经济是一副致死人的“虎狼之药”,千万不足采信。
--------------------------------------------------------------------------
附:
谢国忠:许多出口企业将倒闭,政府不应与市场对抗
【背景】8月1日,部分纺织品与服装等商品的出口退税率调整开始执行。具体执行时间,以“出口货物报关单”海关注明的出口日期为准。
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7月30日发布《关于调整纺织品服装等部分商品出口退税率的通知》。具体内容包括:将部分纺织品、服装的出口退税率由11%提高到13%;将部分竹制品的出口退税率提高到11%;取消红松子仁、部分农药产品、部分有机胂产品、紫杉醇及其制品、松香、白银、零号锌、部分涂料产品、部分电池产品、碳素阳极的出口退税。
广州海关统计,今年1月到6月,广东出口服装及衣着附件(以下简称服装)108亿美元,大幅下降31.3%,占全国服装出口的比重由去年同期的32.5%骤降为21.6%。
今年上半年,深圳外贸出口增速比去年同期回落了21.2个百分点,其中对美国市场出口仅增长8.7%,比去年同期回落8.9个百分点,对香港以及日本、欧盟市场分别回落了8.2、14.6和9.8个百分点。
《财经》杂志特约经济学家谢国忠认为,尽量降低经济下挫带来的冲击当然可以,但是,政府不应与市场对抗。企业倒闭符合市场规律,中国应顺势而为。他同时提醒,政府应注意企业间三角债可能引发的金融危机,中国企业也应积极开拓发展中国家市场。
他说,放缓人民币升值步伐,能够给出口部门更多生存空间,但是,增加银行贷款则是一个大错误。通胀压力已经非常强劲,放宽贷款只能是火上浇油。良好的宏观经济政策组合应该是:紧缩的货币政策、宽松的财政政策、稳定的汇率政策。他说,长期来看,经济调整将会触底,并为下一次经济繁荣做准备。
谢国忠认为,中国进入了周期性与结构性双重调整的时期,政府政策无法阻挡这一进程。此过程必然是痛苦的,因为许多企业都将倒闭。虽然倒闭在短期内会降低就业率,却会为更多高效企业提供生存空间。这就是市场规律——优胜劣汰。
他指出,事实上,许多出口企业都是家族式企业,没有能力更新升级。它们的生存取决于能否找到一个新的低成本生产地,如果不能,等待它们的就是关张。
他提醒说,制造业企业间的三角债可能会引发一场金融危机。许多出口企业为了持续经营,不得不拖欠上游供货方的货款,而后者又不得不拖欠其供货方的款项,或是以应收账款作抵押向银行借款。结构调整引发的金融问题不容小觑,政府需密切监控。
除供给方面,谢国忠还对需求方面的战略调整提出意见。次贷泡沫的破裂,使西方需求数年内都将保持疲软,不要寄望美国经济的迅速好转,中国必须建立可替代的需求平台。应重点开拓发展中国家市场,尤其是那些拥有丰富自然资源的国家,它们的购买力在可预见的未来,会远远强于美国、日本或欧洲。华为和中交集团就是榜样,它们在发展中国家市场上的发展初见成效,国际业务蒸蒸日上。
谢国忠认为,中国的低价竞争模式,在油价高企和美国经济疲软的双重压力下不再灵验。他解释说,中国出口部门正遭受货币升值、工资上涨以及原材料价格上涨带来的成本冲击。中国制造业的发展模式是通过价格竞争获得加工贸易(OEM)的市场份额。这种模式的发展得益于大量剩余劳动力带来的低位工资,还有中国低廉的能源价格、工业土地价格,以及地方政府无视环境成本等。现在,所有这些因素都出现了逆转。劳动力市场需求的增长推高了工资,低价能源时代也一去不返。全球信贷危机引发的需求疲软,更是令中国的出口部门处于水深火热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