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十分娱乐的湖南卫视的一个不知姓名的小姑娘致电,说要请我跟一个叫陈汗的编剧去做一个谈话,十分不巧,我不知道陈汗是谁,小姑娘说是赤壁的编剧,赤壁这个十分卖座的电影,其编剧的水平恐怕是十分可疑的,这从电影院无数哄笑可以作证。有趣的是,这次他将成为《孔子》的编剧;
前几天隐约看到说有一个人要拍《孔子》,导演是胡玫,但是在我不少的观影经历中,似乎没见过胡玫拍过电影,似乎拍过电视剧,但是电视剧怎么说也是小儿科,而且拍电视剧出身的人拍电影,就象被害了口的八哥,完全只会用一些小的噱头去骗长夜无事干的那些人,但是在崇信“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国度,只要找到一个能操作的题材,谁都觉得自己可以一试。
胡玫说了她想做的事,把孔子拍成高大英俊,其次是文武兼备,再次是与三个女人的关系。我在网上搜索了他们的一些设想。
“据胡玫介绍,电影《孔子》的故事将从孔子17岁开始,一直讲到73岁,其中老年时期篇幅很少,笔墨重点放在孔子从青年到中年的转型时期,讲述孔子如何在战乱中,从一个冲动、喜欢炫耀学问的青年转变成思想逐渐深邃的中年人。而这,恰恰是最容易邂逅爱情的一个年龄段。然而史书上基本没有对孔子感情生活的记载。被问及是否会给孔子安排一段感情戏时,胡玫非常为难:“我觉得《孔子》之所以难拍是因为他是一个圣人,我们很难将他还原到一个普通人的生存状态。”不过编剧陈汗给予肯定地回答:“孔子也是有感情的人!孔子的感情包括很多方面,既有世人皆知的师生情,也有对太太、对儿子的深厚感情。”台词方面胡玫透露,《孔子》的对白会采用文白夹杂的方式,但并不打算效法吴宇森的颠覆性做法。”
在100多年来,孔子受到过各种各样的解构,但主要是政治性和学术性的,显然,他已经面临全民娱乐的时代,所以,他很快将被娱乐化,他将是一个有功夫的谈情高手。<BR> 我们注意到胡玫还说孔子一直被视为圣人,恢复到普通人,但是就她的做法,我看不出她有是一个有创意的“恢复”者,哪怕有一点点自己的东西。我虽是做儒学,但也不是一定认为要把孔子塑造成一个神圣化的偶像,但是,也希望是一个相对严肃的作品。
电视台的姑娘一直在劝说我参与,并说陈汗是影视圈里读书最多的人,说实在的这些我都无心了解,一个《赤壁》的编剧和《孔子》的编剧其间的距离不知有多远他们并没有真正的体会过。我无力阻止他们将孔子娱乐化,因为他们已经弄到1亿五千万,我只有一个自由,不加入他们娱乐化的合唱中。
小姑娘言之凿凿的说,应该有学者提出意见,这样才可以让编剧把电影拍得好一点,但是,我不认为像胡玫这样的人,是几个学者可以把她整明白的,只可能给她虚心接受意见的“秀”的一个说头
100多年来的文化灭绝政策,不但使我们民族的道德素质降低到历史最低水平,而我们对于自己的先人的必要的敬意也荡然无存,我们只会接受表演式的文明演示,我们只接受一些符号,不再对符号背后的意义感兴趣。记得,北京师范大学的一个学生在文革时候,敢于挖孔子的墓,而这样的武林高手和谈情高手的《孔子》,无异于又一次“挖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