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成本时代企业分化必将加速


高成本时代企业分化必将加速

贺宗春 中国冶金报 2008年08月28日


  2008年真是钢铁行业的“多事之秋”。上半年,先是原材料价格不断上涨,钢铁企业成本压力重重;第三季度以来,钢材价格又持续走低。钢铁行业“低迷”、“预警”等逆转论调开始出现。不管钢铁行业是“入冬”还是“出夏”,在国内钢铁供需出现矛盾、宏观经济形势愈发不明朗的今天,行业分化不可逆转,国内哪些优势企业能够可持续发展值得我们深思。

  今年上半年,我国大中型钢铁企业实现利润比去年同期增长26.1%,但扣除投资收益和增产增收因素后,实际盈利只增长14%左右,全行业盈利的潜在风险和困难明显增加。同时,上半年实现的利润中,盈利最多的前20户企业合计实现利润821亿元,占盈利总额的81.24%,行业盈利明显向优势企业集中。另外,71户大中型企业中,有4户亏损,比上年同期增加2户,亏损面扩大,还有一大批企业处于微利状态,说明全行业盈利两极分化的现象凸显。

  当前,国际经济面临的不确定因素较多,受政策调控与市场需求变化影响,我国钢铁产业的发展不平衡状态日渐凸现。从当前的情况看,在资金、成本等方面占有明显优势的企业,在抗击需求萎缩和市场波动风险方面,表现出了强大的实力。在这一过程中,我们要考虑的是,在我国钢铁工业当前所处的阶段,企业赖以维持和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因素是否已经发生了转变。事实证明,这种转变已然发生,并且新的优势将通过新的因素向卓越而有远见的企业聚集。

  规模与资源优势难以继续扩大

  当前对于钢铁企业的优势判断,可以归结为两类观点:一种普遍的观点是规模论,认为钢铁产业是资金密集型产业,巨额的固定成本投入表明其规模经济性异常显著,并判断钢铁企业的最佳经济规模为年产钢800万~1000万吨,最低经济规模为300万~350万吨。另一种观点是链条论(上下延伸产业链),认为钢铁产业是资源密集型行业,钢铁生产需要消耗大量的铁矿石、煤炭、电力和水等原材料,又与建筑、机械、汽车制造、家电、交通运输等联系密切,钢铁企业的链条越长,竞争能力越为明显。当然,在实际过程中,钢铁企业并非仅仅单独追求规模或者是链条延伸,一般都是采取多种策略。

  自从1996年我国粗钢产量首次超过1亿吨大关、成为世界第一大产钢国之后,粗钢产量连年快速增长。2000年,国内钢产量在500万吨以上的企业只有4家,2005年则有18家,2007年达到24家。2008年,在钢铁企业新增产能继续扩张、联合重组继续加快的推动下,500万吨以上企业数量将继续扩大。由此可以看出,国内钢铁企业仍是以规模为主要发展思路。但规模越大,并不代表实力越强。

  国泰君安证券研究所的一份最新报告(2008年7月)表明,钢铁生产企业价值(吨钢市值+吨钢净资产)与规模并非呈正比关系。研究报告指出,国际钢铁生产企业吨钢平均价值为12593元,500万吨以下产能的企业为7177元,500万~1000万吨产能的企业为14739元,1000万~2000万吨产能的企业为11553元,2000万吨至1亿吨产能的企业为10509元,全球最大的钢铁企业安赛乐米塔尔为11011元,资源类钢铁生产企业吨钢企业价值达到17316元。以上数据说明,资源类(如Evraz、Gerdau、Severstal等)钢铁生产企业价值大幅超过纯冶炼企业,500万~1000万吨的企业价值最高。报告对国内钢铁企业也做了分析,在上市公司中,2000万吨产能以上的宝钢吨钢企业价值为10278元,与国际同类企业一致;1000万~2000万吨产能的企业价值平均为6651元;500万~1000万吨产能的企业价值平均为3500元;500万吨以下产能的企业价值平均为4659元。报告选取的研究样本数量较少,加上国际与国内资本市场的差别较大,因此,国泰君安的分析并非完全准确,特别是国内钢铁企业整体上市较少,并不能完全反映国内钢铁生产企业的完整价值,但这已从一个侧面反映出钢铁生产企业并非规模越大越具有优势。

  在实现利润方面,2008年上半年,29家已公布半年报的钢铁企业,平均毛利率为14.31%,低于1004家上市公司28%的平均值毛利率,9.77%的净资产收益率略高于平均值1.1个百分点。尽管大中型企业的这一数据高于行业平均水平,与中小企业的毛利率分化较为严重,但钢协对重点企业的财务统计数据表明,500万吨以上产能的企业实现的利润与规模相关性也较小,部分钢铁企业甚至出现了亏损,相似规模的两家企业之间相差甚至超过5亿元,反映出规模大的企业也不一定强。

  国泰君安证券对钢铁上市公司的分析表明,具有资源优势的企业具有较高的企业价值。这几年,受制于成本的压力,不少企业积极向上游延伸,获取铁矿石资源。近期,日本4家大型企业联合出资1万亿日元,提交报价竞购巴西同行旗下Namisa铁矿石公司,其铁矿石年产量约为2000万吨。但应该注意到,现行的铁矿石资源购置价格已经十分高昂,加之巨大的矿山基建与环保成本,新建矿山的利润率已经开始下降。同时,新开发的矿山资源面临开采难度大、综合品位低、建设周期长等问题,无疑还将增加资源采掘环节的长期资金成本,给资金本已吃紧的钢铁生产企业增加更大的财务压力。从这个角度看,扩张规模、延伸链条可能都不是未来能够形成优势的核心因素。

  低成本将成为优势企业的显著特征

  在钢铁市场中,拥有差异化产品、富集资源的产品是取得竞争优势的关键之一,特别在成熟期来临时,资源控制能力强、生产规模大、产品附加值高的钢铁企业仍然能够取得竞争优势。但国内钢铁市场规模大、应用广泛,造就了其大众化、同质化的特征。国内采取普通设备生产通用材质的生产企业仍然占据绝大多数,产业分化将主要在这些企业中演变,这些企业能否在调整的浪潮中存活下来,关键在于成本。

  原料采购、制造成本与管理成本是钢铁生产企业的3项主要成本。原料采购的成本差异将集中体现为自有资源和物流成本的控制,拥有“低成本”自有资源的钢铁生产企业无疑将具有较大的优势,能使企业具备高于平均水平2~3倍的成本差异优势。另外,铁矿石对外依存度也将决定“近海”的生产企业具有较大的优势,国内沿海钢铁生产企业将具有比内陆企业更大的优势。从钢铁生产企业的资产专用性及现有布局看,获得采购成本优势难度已经很大。

  制造成本受制于多个环节,国内钢铁生产企业仍是差异较大。在国内大中型企业中,同等容量的高炉利用系数相差可达1(吨/立方米)以上,入炉焦比相差100(公斤/吨),喷吹煤粉相差可达80公斤/吨铁,一部分企业的生产成本仍然没有得到很好控制,而技术经济指标较好的企业通过各个环节的控制,获得了超过平均水平300~500元的成本优势。在管理成本上,各企业更是相差较大。对钢铁上市公司的月度管理费用与财务费用统计表明,平均吨钢管理费用(包括财务费用、销售费用)约为300元,但费用最高的企业可达600余元,费用最少的企业不到百元,两者相差近500元。如果说原材料采购成本的控制难度较大,钢铁生产企业将其作为优势的培育时机已过,但制造与管理成本的改善对每个企业仍有着较大的空间。

  近年来,国内宏观经济发展较快,高速增长的投资对钢铁行业起到很好的拉动作用,绝大部分钢铁生产企业的规模与盈利维持高位,刺激了行业的快速扩张,却弱化了钢铁产业的各种风险,更掩盖了大部分钢铁生产企业内部存在的各种问题。

  当前,国际与国内经济正面临放缓下行的风险,钢铁行业也进入了高成本、高价格的时代。中国钢铁行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优胜劣汰的时代已经到来,谁能自身消化成本的压力,谁就能获得高于行业平均水平之上的利润,谁就能在下行周期里实现可持续发展。我们的钢铁生产企业不妨反思一下规模赶超的步伐,将眼光更多地放在企业的内部技术和管理水平提升上,将成本结构优化作为今后一段时期的中心环节,走内涵式扩张带动外延式扩张之路,通过优化自身的成本结构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发展成为一个真正的优势钢铁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