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谋”之说


  中国——古代外国眼中的“丝国”。通过2008年奥运会,将“民族复兴、世界强国“”意愿展示在世界面前。不论是美国的总统布什还是俄罗斯的普京,在2008年8月8日晚,在弥漫着中国元素的空气及烟火中,已经让世界首脑们强烈地感受到了来自亚洲的----“中国味道”,即便这味道是由一个符号,一段隐喻体现。

  京剧、武术、书法、国画作为中国国粹纷纷粉墨登场,而唯一能代表食品行业的茶也是惊鸿一瞥,作为关乎我们生存大计的饮食文化,能否借助这样“味道”十足的盛宴中,将中国“味道”推向世界呢?

  早在1964年8月21日年,日本政府就借助奥运会向世界推出了“日本味道”的日本食品---寿司。虽然在当时,日本寿司在奥运期间并没有太大的销售,但“日本寿司”却作为日本文化的象征给全世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后期日本食品行业的发展带来了强劲的动力,且作为一个民族食品文化的符号被目前世界144个国家认同和接受。此后奥运这根传导民族文化的线一直没有断过。现在我们提到日本食品,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日本的寿司产品。最为有名的就是1988年汉城(现为首尔)奥运会上一举成名的韩国泡菜。成功地让世界为其“韩国味道”买单每年超过70亿美元。我们不得不再次在“味道”中品味“味道”的经济价值。

  自此,全世界的民族的“味道”就期望通过奥运走向世界。时值,奥运上的中国味道让世界震惊,但是“中国味道”于世界食品,却还是犹抱琵琶半遮面,始终不见其真面目。8月23日,关于“北京烤鸭”的话题占据海外媒体重要版面,北京烤鸭能成世界食品吗?这条新闻比“中国食品外销多少”的话题看上去更让人兴奋。毕竟,这是公开谈论“中国味道”世界食品的问题。我们也有理由相信:中国作为世界第一餐饮大国。在四处洋溢中国风的季节,中国食品行业必能将“味道”一词演绎精彩。(注:本刊在第28期杂志上明确的提出了“中国味道”的概念以及“中国味道”的标准和渠道价值分析。)

  如今,“中国味道”的轮廓自8月8日呈现、且日趋清晰。我们这一小拨中国食品人正轻轻触摸中国食品行业发展脉搏,期望牵着奥运这根线,追寻“中国味道”飞跃的踪迹。正如韩国农协代表吴政润所说:最传统的就是最世界的。一个国家的传统食品和这个国家的文化一样,在世界上都是唯一的,所以最容易成为世界的。”一个民族的特质,往往能够形成一种独特的饮食文化。中国五千年的历史文明足以让“中国味道”笑傲江湖。

  当世界将目光投向中国,惊叹“中国味道”时,我们寄求于全球化经济巨变下的机遇和引导,极力推广“中国味道”。试想一个小小的泡菜,一个不起眼且并不为我们看重的泡菜,居然荣登世界食品品牌。韩国政府为此通过政府的力量为民间泡菜制订了国际化标准,以此打开通向世界食品通道,将不同的泡菜统一在国际标准和韩国泡菜一个名号之下。我们作何感想?赞叹!惊呼!“味道”的力量真是不可小看。其次是1972年慕尼黑奥运会,德国推出的德国历史风味菜“骑士餐”,使人们对德国饮食有了多方位的了解,食客吃着骑士餐,体味的却是其浓郁德国特色的文化氛围。“味道”与“文化”的融合再次展现了魅力。

  那么中国味道呢?奥运之后,“中国味道”能否找到通过世界食品的出口?“中国味道”推广究竟走哪一条路?是在浩瀚的中国美食海洋中,硬挑选出一个中国的“泡菜”,帮助其成长为世界性食品?还是在把散落在祖国大地的地方特色食品汇集成册,美名曰为“中国味道”,这让我们难以抉择。也许,我们并不需要抉择。无论是日本还是韩国的经验,仅仅都是参考,我们没有忘记“味道”身上印有的浓浓历史记忆,不能忘记“味道”透出的厚重历史责任感。如同中国元素的龙,中国结、脸谱、中国结,龙凤、昆曲,终将经过历史的沉淀,化为一个符号,一段记忆,成为中国元素的组成内容。

  现在我们惟一需要做的就是,跳上舞台,挥起中国食品行业的大旗,对着世界大声朗读:“中国味道”宣言;或许,我们也必须加入一个全球化世界食品平台,甚至参与到全球“味道“规则的制定,再或许,我们可以……

  回归问题本体,“谋变”是一个思路,更是一种前进的策略。我们深知“变者通,通者赢”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