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攸关,俞正声的话“言重”吗?


      7月29日下午,上海市委举行常委学习会,听取中国工程院院长徐匡迪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 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专题辅导报告。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市委书记俞正声主持会议并讲话指出,上海发展到了关键时刻,创新决定着上海未来的前途,对上海生死攸关,无论如何不能落后。(7月30日《解放日报》)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对于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来说,创新更是不可替代的强大引擎和不可或缺的根本保证。所以,我感到,俞正声把创新提高到决定上海未来前途,对上海生死攸关的高度,来认识、来强调、来要求,并非是沽名钓誉、扮酷作秀,而体现的则是一种政治上的更加成熟,一种总揽全局的理智选择,一种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一种高瞻远瞩的施政策略,一种对上海未来发展的清醒把握,也体现了对党、对人民的高度负责精神,让我们看到上海的大气、锐气、宽容和更加开放透明,让人为之而惊喜,为之振奋。

    发展是硬道理。而发展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唯创新方能发展。创新是灵魂,是动力,也是一种气魄。这种气魄是奋发有为的,敢为人先的,无惧风险的,勇攀高峰的。同时,创新又是实践性非常强的创造性劳动。要让创新之树常青,就必须不断进行新的实践,作出新的探索,认识新生事物的内在规律和本质属性,再在实践中加以检验。这就要求我们在实践中,一方面要注重宏观方面的创新,比如观念、体制上的创新,要以大的胸襟、大的视野去进行创新。另一方面,也要把握住微观方面的创新,比如具体的生活方式和具体的工作方法等。这正如俞正声在讲话时所指出的那样,上海靠简单的外延发展已经没有余地,创新对上海具有更加深刻的意义。要把上海具有的开放、人才、知识等优势,体现到推动创新和现代服务业发展上。要围绕国家需要、生产力发展、市场需求,聚焦重大项目和重大课题,培育创新主体和创新平台,增加创新投入,进行制度创新,始终走在全国前列。

    我想,上海如此,其他省市更应如此。为什么同样的投资,同样的技术,同样的基础设施,地区不同,观念不同,操持者不同,其价值回报便大想径庭呢?其基本原因就是我们有些地方的领导者只会循规蹈矩,按部就班,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可见,一个成熟的、有事业心的领导,不仅应该具备全局在胸、决策果断的大智大勇,具有尊重事实、尊重客观规律的科学态度,更应该有锲而不舍,敢吃螃蟹的开拓创新精神。因此,我们必须要深刻理解俞正声的“生死攸关”的实质,领悟真谛,不因一时困难而退缩,不因暂时挫折而放弃,始终把创新看作是一种责任,当作是一种精神,更作为是自己一种长期的自觉追求,进一步创新发展模式、创新发展环境、创新发展本领,不断增强活力、壮大实力、提高综合竞争力。惟其如此,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才能呈现一个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生机勃勃的万般气象。

    新闻链接:俞正声:创新,对上海生死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