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调一点儿


低调一点儿

运动员获得金牌,情不自禁,庆祝一番,仰天长啸、倒地撒娇、喜极而泣、热烈拥抱,都无不可。可是,也要适可而止,不可过火。林丹夺冠,又是扔球拍,又是扔鞋子,就过了。扔个球拍就可以了。你的鞋子,既不是贝利的金靴,也不是刘翔的战靴,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深层的含义嘛。这边扔一只,那边扔一只,中奖的人也不能穿,如果遇到一个有洁癖的人,你的脚臭让人家不适,还对不起人家呢。

还有,你这边欢快了,人家李宗伟在一边儿还等着你来握手呢。因为,隔网对打,你是对手,战争结束,握手言和,握手是整个比赛的一个程序,运动员要握手,运动员和裁判员要握手。虽然是例行公事,但是,也要履行的。你先把这手给人家握了,人家这才好去换衣服嘛。如果人家不和你握手,你又说人家小气,没有风度了。得势的人要为失利的人着想。做人要厚道。

同样过火庆祝的,还有乒乓球男团冠军的三个小伙子加上一个教练。他们滞留在颁奖台上的时间实在是太长了,只顾自己高兴,完全忽略了身边的亚军和季军。人家也是获奖运动员啊,依照惯例,你也是应该和人家分别握手、并肩拍照的啊。怎么,一高兴,就完全忘记了这些礼数了么?你们不仅仅是冠军,你们还是东道主,难道你就这样欢迎远方的客人的么?主人在一边狂欢,把客人冷落在一边,实在让人看不下去的。不就是得了一个冠军嘛,就这样目中无人。这样不好,非常不好。太过的庆祝和没有庆祝(得银牌和铜牌都一脑门子的官似的),都是不妥的。我越来越怀疑,我们是中庸的国度么?怎么做事情,不是过火就是不及呢?

二〇〇八年八月十九日

汉语的式微

据说,现在的学生花在学习英语上面的时间几乎要占所有功课的一半乃至于三分之二了。中国人不会说中国话,写作文理不通的大学生越来越多了。汉语成为第二语言。这和国家的政策有关。为了和国际接轨,我们简直要数典忘祖了。北京奥运会上运动员入场采用汉字笔画为序,算是为汉语露了一小脸儿。可是,获奖运动员媒体见面会上的小立牌,怎么又不见一个汉字呢?He Wenna,是哪三个汉字呢?即使是为了外国人着想,也可以把汉字写在下面嘛,因为,看电视的,毕竟还有咱们中国人的嘛。

更加离谱的是,刘翔退赛新闻发布会,冯树勇说着说着,就操起了流利的英语,然而,是汉语翻译。知道的是在中国,说话的是中国人,不知道的,还以为是在美国,说话的是美国人呢。冯树勇的英语很好,非常好。可是,在这样的官方场合上秀你的英语,是不是有点找错了地方?为了听到冯树勇说的是什么,我们不得不等待后面的翻译。我又没有出国,就这样的不方面,没有主人公的感觉了,仿佛身在异乡似的。这和郎平在北京讲英语还有所不同。人家郎平是美国人,人家是说“国语”。你冯树勇是哪国人呢?

北京奥运会口号是“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汉字先行,英语随后。这是主权问题。外交部长杨洁篪在联合国上发言,说的是汉语而不是英语。私下交谈,说什么语言,是可以随意的,但是,公开场合,不可随意,一定要符合国际惯例。

二〇〇八年八月十九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