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在台湾经济增长最快的年代出生,却在经济衰退最严重、政治最不稳定的时代毕业;你们出生时只有70所大学,毕业时却有170所大学。你们的首要任务是照顾好自己,毕业典礼回家后,要孝
顺父母,因为在等待工作的阶段,父母是你的靠山。”这段话出自网络上颇为流行的一篇献给台湾“7年级生”(指生于民国70年代即上世纪80年代的一代人,也就是大陆所说的“80后”)的文章。日前,台湾《中国时报》讲述了岛内7年级生在经济低迷,“毕业即失业”的窘境中的困惑与奋斗。
“哭笑不得”的一代
岛内7年级生有个奇怪的自称:“同一代”——这是网络“火星文”的一种,“同”是代表哭笑不得的脸孔符号。20多年前,7年级生出生时,正是台湾最优越的阶段,而如今,一半的7年级生毕业了,经济衰退和大学泛滥,却让他们踏入社会后赫然发现,毕业即失业是必须面对的现实。岛内媒体说,上世纪60年代,台湾“国立大学”经济系的毕业生,只要凭教授的推荐信,就可以到大金融机构工作,可现在,同样的毕业生能上街拉保险就要偷笑了!据台湾“劳委会”统计,台湾大学毕业生的起薪是2.6万元新台币(4元新台币约合l元人民币),比l0年前还少了4000元。
惨淡的现实让7年级生备感不安。《中国时报》针对岛内二三十岁青年的民调显示,60%的人认为台湾大专教育没有竞争力,39%认为自己竞争力不如大陆年轻人。
盲目的一代
岛内最近一份针对年轻人国际观的调查问卷显示,45%的人不知道美国首都是哪,39%不知道巴西在哪一洲。本报记者不久前在台湾采访时也接触了不少年轻人,他们彬彬有礼,浑身散发着热情与活力,可是一谈到祖国、世界,他们的眼界就显得太窄了。比如,台湾“国立政治大学”的学生不知道台湾“外交部长”是谁;新闻系学生天真地以为实施“朝贡”制度能让台湾“独立”;还有一位青年说,他是台湾人,“中华民族大家庭是大陆的事”。在这些人看来,台湾从南到北
其实,看看7年级生成长的政治环境,就能了解他们为什么对世界“闭上了眼睛”。假设一位7年级生生于l986年,那一年,民进党成立;上“国小”6年间,陈水扁做台北市长,台湾开始直选“总统”,课本里再也没有过去要背诵的中国铁路名称,更多的是台南和原住民的故事;初中时,陈水扁上台,政治越来越喧闹;高中时,岛内族群对立越来越严重。可以说,他们在最关键的青春成长期,不幸地被政治恶斗、媒体乱象和“本土化”教育封闭了心灵,令他们在还未看懂世界之前。就关闭了看世界的窗口。
“草莓”一代
在岛内,7年级生还有一个别称——“草莓族”,这是指他们外表光鲜,抗压性却很差。无论是生活态度还是职场表现,7年级生与前辈比起来,都有很大不同。有人这样形容他们,“工作难找,跳槽频繁;挣钱不多,花钱大方”。记者身边不少7年级生朋友,就是“月光族”和“卡奴”。更令许多父母难以接受的是,他们的孩子还升级成了“生白族——生活白痴族”。据报道,有相当数量的台湾大学生不会刷碗筷、没叠过被子,甚至不会系鞋带,有父母去探视子女时发现没洗的衣服都发霉了。
在工作方面,7年级生的抗压能力也比较差。老板们经常抱怨,“如今的大学毕业生,爱漂亮、爱打扮、上班迟到,说是要睡到自然醒,工作要钱多、事少、离家近,个性强,话说重了一点他就辞职不干啦!”更有甚者,一年换l2份工作也不稀奇。记者的同事小林刚到公司2个月,因为被老板批评了,就索性不辞而别,等公司打电话过去询问,他竟然说,“我以为几天不去上班你们就知道我辞职了呢”。岛内曾经针对7年级生工作竞争力的优缺点做过一次调查,结果显示,电脑、互联网的普及。以及小家庭优越的生长环境,让许多7年级生缺乏与人沟通的能力,但同时,具备计算机信息技能、富有创新意识、充满活力热情,则是他们不可多得的优势。
“奋斗”的一代
虽然岛内不乏养尊处优的“草莓”,却也有更多人充满危机意识。“不要叫我‘草莓”’,一位7年级生这样对记者说,“一天24小时除了睡觉、吃饭,我都在打工。就是为了不向家里伸手要学费,能随时买自己想要的东西,我觉得自己更像‘蟑螂’,打不死,不管环境怎样,都可以撑着活下来”。
为了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上谋一立足之地,不少青年愿意接受岛内薪水极低又辛苦的工作,还有人将眼光投向了岛外。不久前,《中国时报》记者在台中全东南亚最大的职训中心看到,深夜l2点,教室仍然灯火通明,30名室内设计班的学生都在用功,有的人甚至在教室打起了地铺。对他们来说,想成为一名有资质的室内设计师,成功
的几率是l:100。而面对大陆蓬勃的建筑市场,已有20多人在这里结束培训后赴大陆发展。“劳委会”去年的调查显示,48%的台湾青年愿意到岛外工作,大陆是排名第二的目的地,而岛内的厨师界、理财界、医界也早已刮起了大陆考照风,为了迎合岛内青年希望到大陆从事金融、证券业的愿望,有学校甚至包机组团赴大陆考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