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讯转型危机,谁埋单?


/詹鹏

 

最大的,这个形容词很好,尤其是对企业来说。定位在“最大”是需要很大勇气的,还要承担违反《广告法》相关规定的风险。只是既然定下来了就,一定要坚持下去,绝对不能两年一换,但我眼中的酷讯是不管这些的,从“火车票搜索”到“生活搜索”再到“旅游搜索”一直坚持不懈地换下去,到处挖坑。我有点担心,坑多了难道不会自己掉进去?

 

事实证明我多虑了。酷讯挖的坑是有人来填的,酷讯的转型是有人买单的。谁买单?记得我和一位北京的大妈聊天的时候谈到某某公司亏损很大,一直不赚钱。大妈说,在北京,公司不赚钱,老板是赚钱的,因为有投资人。酷讯就是一家有投资人的公司,老板估计是赚钱的,但是其他创始人和投资人赚钱吗?这个谁也不知道,但是酷讯COO周世春的离职多少反映了酷讯内部的斗争,为钱还是为权?怕是兼而有之。不过据可靠消息来源,周世春是因为经营理念不合而离开一手创办的公司的。原来,酷讯到处挖坑的行为还是有很多人不同意的,并且还产生了很大争议。

 

说到这里,我不得不佩服酷讯的勇气。伟大的毛主席说过:不打无准备之仗。但是我搜索了网上的酷讯相关新闻,除了前一段时间铺天盖地的“华丽转身”消息外,还发现了点有意思的八卦。

 

    第一,在今年4月底,酷讯推出了火车票预订的一项新服务,号称填补了我国在线火车票销售的空白。看着也是激情澎湃地准备做出番大事业,没想到两个月后就宣布,火车票搜索的业务将被逐渐废弃,这变脸速度之快,直逼飞人刘翔。

 

第二,也是在4月,酷讯CEO陈华接受网易采访,言之凿凿:酷讯今后将专注于生活搜索,因为他们所选择的方向是非常有前景的。为了证明这一点,陈华特别举出了酷讯房产搜索的业务为例,说中国房产好几年市值都已经超过万亿人民币了。可是现在呢?房产也被抛弃了,酷讯又把眼光转向了在线旅游行业。虽说什么赚钱做什么是商人本性无可厚非,不过总有点感觉没常性的公司颇有些不靠谱。

 

不由得想起在鞭牛士上看到的一篇评论,大致内容是说酷讯咬定谷歌生活搜索模仿,当时不以为然,现在想起来,有句话说得还是有些玄机:酷讯的“义正严辞”是因为谷歌推出的生活搜索对其业务影响过大,造成极大压力。也许嗅觉灵敏的同志们,从这里就能隐隐感到那时酷讯已经在做改旗易帜的谋划了。

 

看过酷讯的包装,有点替他们的PR部门累。酷讯每转一次型,都要喊一次上市,而且都是说要在两年后上市,难为那些PR人员是怎么和媒体们解释呢?或者,这正是酷讯的高明之处,永远用“上市”这个香饵在逗弄媒体的关注,是酷讯太聪明了?还是别人太傻了?读者自有见解。

 

马云说过,CEO就是要放弃机会,但是酷讯不是,每个机会都要抓,抓完之后还总是把旧的东西丢掉,不管那是垃圾,还是价值连城的古董。不得不让人怀疑,酷讯看起来似乎有烧不完的银子。也许真的像传闻那样,酷讯是靠第三方买单,无论他们怎么闹,和对手怎么玩,他们都是不亏本的,因为投资人那是有钱的。第三方买单,的确是最好的经营模式和盈利模式。(詹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