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重的生活,丰厚的文学底蕴,铸就辉煌的一刻


沉重的生活,丰厚的文学底蕴,铸就辉煌的一刻

             ——参加《孙泉喜小说选》首发式暨研讨会有感

文/曹力勇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73上午在兴安盟电力宾馆,参加了兴安盟作协主席孙泉喜的小说选首发式暨研讨会。七十多位兴安盟文化界人士汇聚一堂,会议由文联岳主席主持,聆听各位领导和文坛评论家对泉喜兄其文其人的解读,让我受益匪浅,我再次走进了泉喜老师兄长的沉重生活和文学殿堂。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认识泉喜老师兄长是在两年前的和讯博客,从网络走向现实,泉喜老师兄长的素描渐渐在我心里清晰起来,一个牧民的儿子,一个蒙古族汉子,才思敏锐,侠骨柔情。而今首发式上聆听各位领导和文坛评论家对泉喜兄其文其人的解读,一幅关于泉喜老师兄长的文学之路长卷勾勒出来。

泉喜老师兄长诞生在兴安盟好仁苏木,两岁迁到扎旗蒙古族村落,八五年到乌兰浩特市工作,所以在他常说自己是兴安盟人。童年时的他是一个爱听故事的牧民儿子,常缠着父母讲故事,直到把父母的故事掏空,那个年代人们接受信息的途径少之又少,小人书于是成了泉喜老师兄长的最爱,可是一个孩子一个牧区的牧民儿子,汉字认识的极少,只能依图揣摩故事梗概,这也许更锻炼他对人对事的剖析理解能力,读他的小说,对人物内心的刻画入木三分活灵活现,我想也有此中缘由吧,那时的他就暗下决心一定要好好读书,认识很多字读很多很多的故事,听故事读故事是泉喜老师兄长文学创作的起始点。

小学二年级的时候,他就开始读《林海雪原》,不会的地方就查字典,也是没有其他的书籍来源,一本《林海雪原》已经被他翻得面目全非,最后达到默背很多章节的水平,那时这个男孩子就开始思考,这书是什么人写得啊?怎么写的啊?这样的问题萦绕脑海,最后求教老师,老师告诉他是作家写的,小男孩子好奇的问什么是作家啊?老师回答就是坐在家里写故事的人。因为喜欢听故事小男孩开始有了将来也能写故事的梦想。

乌力格尔的汉语意思是“说书”,因采用蒙古族语表演,故又被称作“蒙语说书”,对于广大的蒙古族群众来说,乌力格尔不仅是他们文化生活的主要方式与手段,而且也是他们学习知识和培育精神的重要教育手段。泉喜老师兄长的文化底蕴也来源于乌力格尔,那时的蒙古族地区逢年过节和喜庆日子,都要请来乌力格尔艺人,那时他就是地地道道的乌力格尔迷,只要有乌力格尔艺人说书,他是逢场必到,而且是必须早到抢占最佳位置,《嘎达梅林》、《三国演义》、《封神演义》等曲目,泉喜老师兄长几乎都能记住,此时的他已经不满足于听故事,而且开始把知道的故事将给别人听。

上小学时就给周围的小伙伴讲,据他讲有次冬天小伙伴听故事到深夜才结束,第二天伙伴的父母找来兴师问罪,因为小伙伴的脚听故事时冻伤了。上初中时父母把他送到学校住宿,他就在宿舍讲,三十几个同学住在南北大炕上,每天都听故事很晚才睡,第二天就有学生打瞌睡的,老师侦查原来是泉喜在讲故事,恰巧那天泉喜讲到兴头上就不讲了,卖关子来个欲知后事如何请听下回分解,同学们用各种手段贿赂他不动摇,最后急得老师开口了“泉喜,赶紧讲完”。“口述表达”是泉喜老师兄文学创作的又一次积淀。

初中时,泉喜兄经过口述表达的积累提炼,又经历一次水到渠成的文学创作之路的转变。有次语文老师讲鲁迅的文章,让同学写读后感,优美的文字深深打动泉喜兄,于是他回到宿舍洋洋洒洒,一篇结构严谨文字精练的作文一气呵成,老师拿到作文兴奋地朗读给全班同学,还一个劲地说“这样的作文已经达到高中生的水平”。中考,泉喜老师兄长的作文是满分,“口述表达到“用笔去表述是泉喜兄文学创作之路一次质的飞跃。

高中、师范毕业,分到一个大队中学当老师,泉喜老师兄长不屈服命运,那时还是文学青年的他写诗歌投稿,由于信息闭塞,他只知道一家国家级的大刊物,七十二次投稿后终于发表了,八元稿费的汇款单他放在办公桌上展示了三天,他开始用知识改变命运,诗歌并不能改变现状,于是写新闻稿频频见报,领导发现慢慢地提升,八五年调到盟行署秘书处,仕途亨通,此后八七年加入兴安盟作协,九一年加入内蒙古作协,二零零一年加入中国作协。作品先后获得“五个一工程奖”“索龙嘎奖”,两部小说拍成电影,一部长篇小说改编成电视剧已经通过专家论证。由“作文”到“作品”是泉喜老师兄长文学创作之路的成功质变,从而化蛹为蝶凤凰涅槃。

泉喜老师兄长的文学创作之路,让我深深地领悟到,从事文学创作应该有满腔的热情信心,应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每天下晚自习回家,都能看到泉喜老师兄长家的灯亮着,没有电视声音,有的只是独自读书和笔耕的艰辛。

先写这些吧,学生找我喝酒,回来再补充。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