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明德先生呼和浩特行踪日志(一)
张阿泉
2008年7月29日
晚6时,冯传友先生从包头乘火车赶到呼和浩特。6时20分,我、内大教授薛晓先、冯传友乘车直驱机场。内蒙古教育出版社黄妙轩总编辑从维力斯大厦直去机场。
晚6时50分,到达机场侯机厅,入口处增加了安检。临时逛机场内的书店,多时尚流行图书,买了三本书,其中一本是《法国酒庄》,还有《私密空间——公共洗手间设计》,王小平著的《奇迹》。机场的书店属于“大刀会书店”,绝不打折,原价照卖。
晚7点10分许,龚明德先生从成都飞抵呼和浩特白塔国际机场。10分钟后,明德先生身背双挎旅行包出站,大家亲切拥抱。我介绍熟悉的新朋友薛晓先、黄妙轩给明德先生。
正是夕阳西下时分,我们在广场上,以机场为背景,拍照若干。鲜红的“呼和浩特”四个标志性的大字在镜头中格外醒目。龚明德先生的脸上露出发自内心的笑容。
继乘内教社的商务车,回返市内。40分钟后,在拥挤的车流中终于绕到世奥酒店门前,司机不熟悉路,因此绕了不少弯路。
晚8时许,进入世奥酒店21层8号贵宾餐室。作家象丑牛已经在里面等候。
我点了一系列清淡的素菜和冰镇啤酒。好朋友6个边吃边喝,畅聊。明德先生照例先吃一碗米饭。菜中,有清炖豆腐一锅颇受大家喜爱。
明德先生从背包中取出8本精致稀少的“标毛”,分送给薛晓先、黄妙轩、象丑牛、冯传友做见面礼,每人2本,分别是四川文艺版《徐志摩美文》和《林徽因美文》。得赠的朋友欢呼:“大礼啊!”
晚10时20分许,餐毕宴散。诸君从餐室走到环形露台上俯瞰呼和浩特华灯齐放的夜景。后下楼,一路在凉爽的夜风中散步走回新华广场附近的内蒙古国际大酒店。一路上,薛晓先教授替明德先生背包。
晚11时,明德先生入住内蒙古国际大酒店707房间。冯传友陪住外室。
在707室喝茶,茶是明德先生带来的好茶。黄妙轩兄陪饮,得到明德先生赠送的茶4包、流沙河墨宝一幅。谈一小时后,黄妙轩兄又转战到象丑牛的办公室进行更漫长的夜谈。
从12时到凌晨4时许,我与明德先生、冯传友完全在茶香、书香中快意而谈,不知疲倦。欣赏流沙河先生写给我、黄妙轩、象丑牛、关方方的四幅墨宝。在谈到《深圳晚报》的专栏写作时,明德先生忽然想到,包流沙河墨宝的报纸,有一张是转给我的样报,时间是2008年4月28日的,上面刊载着我的一个答记者杨慧的专版《阅读的要点全在于“选择”》,赶紧从地毯上拾起来给我。如果到了明天,一定会被当作垃圾扔掉了。
畅聊中间,还谈到不少鼓励督促冯传友兄进一步提高读书和写作品位、质量的问题。明德先生说,传友兄,你已经54岁了,经历和积累都足够,但应该把写作的路子搞得狭窄一些,深湛一些,主题一些,不要再随便写一些浅阅读式的读感文章了,要挖深井。我也说,老跟在一些二流三流四流乃至不入流的作家作品后面喝彩起哄是不够的,要寻找接近真正的大师,仔细耐心地研读、养护,自己才能得到提高。传友兄深以为是,感叹自己交往太广、读书太泛、时间太紧,以后要再刻苦一些。我补充说,暖石斋的藏书需要筛选淘汰一下了,至少有三分之一的所谓“书”完全可以粗翻后扔掉,传友兄有些惊讶。
大家还谈到,朴素地说话,不抒情,不带文艺腔,压住笔触,不愤青,白描,实录,是正确的写作方法。最难写的不是抒情散文,是“说明文”。
凌晨4时半,大家各自散去,倦极而眠,馀兴未尽。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