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雅各骗权与成王败寇——《闲读圣经和论语》



古代犹太人塑造的上帝不但保佑亚伯拉罕成大业、夺大产、有大名,还帮助他生儿子,甚至帮助他娶媳妇、生孙子。《圣经》的作者在“创世纪”第22到第26篇中,详细介绍了上帝怎样帮助亚伯拉罕的儿子以撒找了一个近亲女子利百加做媳妇,利百加不能生育,上帝又怎样设法让她生了两个儿子。

正如前面所分析的那样,《圣经》的作者不注重宣扬怎样教育孩子,只注重宣扬怎样盲目地崇拜鬼神,结果搞得故事中的人物,父亲不像父亲,母亲不像母亲,儿子不像儿子,这一点在“创世纪”第27篇的故事中更是达到了令人瞠目结舌的,书中写道:

“亚伯拉罕的儿子以撒老了,连眼睛也看不清东西了,临终之前想把家族神权传给大儿子以扫,但在传授之前,让儿子去野外打猎,为他做一顿最后的美味。以撒的妻子听到了,就趁以扫外出打猎的机会,教唆二儿子雅各从以撒那里骗取家族神权的继承权。”(创世纪27,1-2-3-4-5-6-7)

“她让雅各拿两只肥山羊,烹制成以撒平时爱吃的味道,让雅各冒充以扫去给父亲吃,以便让父亲给他祝福继承家族的神权。以扫的皮肤上有毛,雅各没有,担心会被父亲认出来,她就教他用山羊皮裹在身上,还把以扫的衣服拿来给雅各穿上。”(创世纪27,9-10-15-16)

“雅各就照他母亲利百加说的去做了,当他把母亲做好的美味给父亲吃时,父亲很奇怪,问他怎么这样快就回来了。雅各就骗他说,是因为神让他有好机会,一出门就打到了野味。以撒就说,你进前来,让我摸摸你。以撒摸到他用羊皮裹着的手,确实有毛,就说,你的声音是雅各,手却是以扫的手,就把他当成以扫了。”(创世纪27,19-20-21-22-23)

以撒吃了野味,喝了酒,并与雅各亲嘴。当他闻到雅各的衣服,就给他祝福说:“愿 神 赐 你 天 上 的 甘 露 , 地 上 的 肥 土 , 并 许 多 五 谷 新 酒 。愿 多 民 事 奉 你 , 多 国 跪 拜 你 。 愿 你 作 你 弟 兄 的 主 。 你 母 亲 的 儿 子 向 你 跪 拜 。 凡 咒 诅 你 的 , 愿 他 受 咒 诅 。 为 你 祝 福 的 , 愿 他 蒙 福 。”(创世纪27,27-28-29)

以撒给雅各祝福,等于是让雅各继承了这个家族的神权,从此以后,雅各就是这个家族的大家长了。他的哥哥一点不知道,打猎回来就做了美味来给父亲吃。“父亲说,你是谁?我刚刚已经吃了美味,并为他祝福了。以扫听了父亲的话,就放声痛哭,说父亲啊,我才是真正的以扫啊,你也给我祝福吧。”(创世纪27,32-33-34)

“以撒说,你的弟弟已经用诡计将你的福分夺去了,我已经立他为你的主,已经没有什么可以为你祝福了。以扫因为雅各夺去了原本属于他的东西,就怨恨在心,并公开扬言要在父亲的丧礼时杀了雅各。雅各的母亲听到这话,就安排雅各外逃。让他去外面躲避一段日子,等他哥哥的气消了再通知他回来。”(创世纪27,35-37-41-42-43-44)

从这篇故事中我们可以清楚看出,信奉上帝的以撒一家人真正是“父不父,母不母,兄不兄,弟不弟”。父亲明明是想让大儿子继承的,却因为贪图口腹之欲,将这样的大事草率、错误地传给了二儿子,搞的两个儿子要彼此仇杀。母亲居然教唆自己偏爱的儿子去欺骗丈夫,不是教导两个儿子要互敬互爱,团结一家,反而煽动两个儿子争权夺利。小弟欺骗大哥,大哥要杀小弟。

尤其让人感到纳闷的是,如果说以撒因为年老昏聩无法识别、或事后发现了雅各的跪计也无能力加以改变还情有可原,但是为什么宣称无所不能的上帝对此也放任不管呢?甚至还继续保佑用如此卑劣的手段骗取继承权的雅各呢?这不等于是在暗示“不择手段获得的成功也能得到上帝的庇护”吗?这与中国社会几千年来一直被默认的“成王败寇”的潜规则有什么不同呢?《圣经》的作者这样编写故事,不但有损上帝的正义形象,也直接严重地危害了社会正义。

读者不禁要问:面对以撒的老婆和大儿子卑劣的欺骗行为,上帝在哪里?为什么既不制止,也不惩罚?还对这样的丑恶行径加以庇护?上帝的正义何在?

为了维护社会正义,《论语》中对此类有违社会正义的丑恶行为进行了严厉的批评,“颜渊篇第十二”之(11)中写到: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

如果做君主的不像个君主,做大臣的不像个大臣,做父亲的不像个父亲,做儿子的不像个儿子,这个社会哪里还有什么正义可言?所以只有各尽其责,各守其道,才能维护社会正义,形成秩序井然的和谐社会。

孔子之所以会提出这样的观点,并不是为了让人们成为唯上的奴才,而是有感于中国春秋时期社会动乱的根源,大都可以追溯到当时的社会正义遭到颠覆、社会的正常秩序遭到破坏,比如,为了夺得继承权,连弑君杀父之类的事也屡有发生。所以,只有维护社会正义,做到各负其责,才能避免类似的仇杀的发生。孔子这样的想法虽然在今天看来有一定的局限性,但与那些无视社会正义,为了满足私欲不择手段的欺骗、仇杀、崇尚成王败寇的丛林法则相比,还算是一种相对文明进步的观念。

顺便说一句,“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后来被统治者所利用,演变成“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的荒唐理论,这是对孔子这话原意的严重歪曲。孔子这句话从来没有赋予君王有如此大的权力,反而是对君王的一种制约和规劝,也就是说,君王如果不能像一个君王那样善待臣民,那么臣民就可以废弃这样的君王。也许对这句话其他人还有其他的不同解释,我觉得,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我们不妨赋予这句话这样富有民主思想的新意:

君王的管理权来自臣民的授予,如果你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君王,臣民就可以废除你这个君王。像《圣经》中编写的雅各通过不正当手段骗取来的继承权,不应该被承认,更不应该受到任何神灵的保佑,否则,这个世界就没有什么正义可言了。

(未完待续)
2008/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