睁大眼睛:好企业正在诞生
本报评论员刘长杰
如果一个标杆性的企业就此消失,如果被领导喻为“国宝”的企业掌门人从此宣告失败,这是一个怎样的损失?
本月12日,央视传出浙江飞跃集团申请“破产”的消息。3天后,飞跃集团公开声明“公司一切经营正常”。又3天后,该集团董事长邱继宝承认:“飞跃确实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但困难是暂时的,并不像外界传闻的那么严峻……这次遇到的困难,通过积极应对是完全能够克服的。”
我们之所以如此关注“飞跃危机”的每一步,就是因为无论从记忆深处、民族情感,还是从关注机电产业本身等哪个角度来看,飞跃缝纫机都是一个标杆性的企业。
那么,谁是压垮这位“全球老大”的最后一根稻草?和江浙一带诸多民企此次垮掉的原因一样——民间高息借贷。而此前,已经有媒体曝光飞跃集团拖欠多家银行18亿元贷款不能按时归还。
飞跃危矣,即便其所在的台州市已出手相救。
但危机并非飞跃独有。基于全球进入长波衰退期的判断,我们认为,在未来可预见的一段时间内,全球经济将进入减速慢行同时伴随较高通胀的阶段。在此背景下,已经成为“世界火车头”的中国经济,也将面临着高位回落同时伴随经济结构转型的双重压力。这对“准备过冬”的国内企业来说,压力显而易见。
然而,必须指出的是,繁荣与衰退的经济转型时期,正是伟大企业的诞生期;投资者需要注意的是,这个世界上所有伟大的企业和企业家,基金和基金经理人,也都是那些历经磨难而最终从经济低谷的硝烟中爬出来的成功者。
从1967年到1982年,美国经济不振、股市徘徊,很多企业一夜间倒闭,市场气氛一派萎靡。但即便是在如此艰难的发展阶段,依然存活下来了诸如英特尔、可口可乐、华盛顿邮报等优秀企业;与此同时,也诞生了掌管温莎基金31年之久的约翰·聂夫,掌管富达公司、麦哲伦基金的彼得·林奇,和我们更为熟悉的掌管伯克希尔哈撒韦的沃伦·巴菲特。
还有我们的“超人”李嘉诚。在过去的58年间,他的公司经历过太多次经济周期和政治局势变化,从一个塑料花厂到今天拥有全球最大的集装箱码头公司及化妆品零售集团、横跨欧亚的3G移动网络、日产三十多万桶石油的能源公司,如此强烈的内、外变化下,他却从未有过一年的亏损,直到最近几年仍能让公司保持两位数的利润增长。
成功地避免每逢经济低谷时企业必然要面对的衰退困局,超人是如何做到的?
事实上,先生不但对市场风险高度戒备,并且深知现金储备的力量,也正因此,他一生中几次重大的交易,比如1979年收购和记黄埔和1985年买下香港电灯,都是在极短时间内调动巨额现金完成的,这令任何一个竞标对手望尘莫及。
超人还是一个注重掌握潜在经济风险的管理大师。2006年,他就在和黄系内提醒高级管理团队,要减少债务、准备好应对危险(在2007财年结束时,和黄拥有着1110亿港元的现金及现金等值资产)。
2007年5月,在全球次级债风波尚未爆发之时,李嘉诚就曾数度提醒投资者需谨慎,这种对抽象、复杂、变化多端的市场做出直观读解的能力,远在华尔街之上。同年,他上下半年两次警告国内投资者“中国股市泡沫可能破裂”,并高调、大幅减持国内企业的股票,用套现加以佐证。
然而,李的观点却被国内狂热的股民所嘲弄,有人甚至谩骂:李嘉诚,你有什么资格说中国股市一定有泡沫?
近日,12家非上市券商公布了2008年半年报,其中东海证券、首创证券和恒泰证券成为首批披露业绩巨额亏损的券商。业内人士预测,随着半年报陆续披露,亏损券商的数量将进一步增加。而此前,东方证券已经被曝2008年上半年其全部自营业务将亏损20亿元左右。
面对的是同一个世界,追求的是同一个梦想,结果却大相径庭。联想到林园、邱力源等中国股神的财年巨亏,我们不得不沮丧地承认,尽管两年来与巴股神共进慈善午餐的都有国人,但大陆至今尚未诞生真正属于我们自己的巴菲特先生。
不过,也有亮点涌现,比如深万科。历经1992年和1998年两次地产经济拐点而顽强地存活下来,我们由此或许不难理解,为何在这一轮的地产经济僵局中,万科是那位首先降价促销力求快速回笼资金的“地产先生”。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好的企业和企业经理人之所以成为社会的榜样,皆因其洞悉市场内在的运行规律,精心准备,积极应对来自内与外的双重挑战,并最终战胜之;而飞跃之所以让我们牵挂,亦因其历经上个世纪后20年的艰辛、巨变的市场风雨之路后终成全球同业巨人之故。
而现在,飞跃和他的掌控者能否渡过难关、继续经营,已成为考验他下一次再遇经济低谷时能否稳健过关的一张必答试卷。
一个没有历经几次经济衰退的公司,是不值得信任的,更不值得投资,也不可能成为百年老店。从这个意义上说,当下这个经济转型阶段,恰恰是我们睁大眼睛寻找好企业的良机。
***注:此文为20080729时代商报头版评论,发表时有删节。
本报评论员刘长杰
如果一个标杆性的企业就此消失,如果被领导喻为“国宝”的企业掌门人从此宣告失败,这是一个怎样的损失?
本月12日,央视传出浙江飞跃集团申请“破产”的消息。3天后,飞跃集团公开声明“公司一切经营正常”。又3天后,该集团董事长邱继宝承认:“飞跃确实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但困难是暂时的,并不像外界传闻的那么严峻……这次遇到的困难,通过积极应对是完全能够克服的。”
我们之所以如此关注“飞跃危机”的每一步,就是因为无论从记忆深处、民族情感,还是从关注机电产业本身等哪个角度来看,飞跃缝纫机都是一个标杆性的企业。
那么,谁是压垮这位“全球老大”的最后一根稻草?和江浙一带诸多民企此次垮掉的原因一样——民间高息借贷。而此前,已经有媒体曝光飞跃集团拖欠多家银行18亿元贷款不能按时归还。
飞跃危矣,即便其所在的台州市已出手相救。
但危机并非飞跃独有。基于全球进入长波衰退期的判断,我们认为,在未来可预见的一段时间内,全球经济将进入减速慢行同时伴随较高通胀的阶段。在此背景下,已经成为“世界火车头”的中国经济,也将面临着高位回落同时伴随经济结构转型的双重压力。这对“准备过冬”的国内企业来说,压力显而易见。
然而,必须指出的是,繁荣与衰退的经济转型时期,正是伟大企业的诞生期;投资者需要注意的是,这个世界上所有伟大的企业和企业家,基金和基金经理人,也都是那些历经磨难而最终从经济低谷的硝烟中爬出来的成功者。
从1967年到1982年,美国经济不振、股市徘徊,很多企业一夜间倒闭,市场气氛一派萎靡。但即便是在如此艰难的发展阶段,依然存活下来了诸如英特尔、可口可乐、华盛顿邮报等优秀企业;与此同时,也诞生了掌管温莎基金31年之久的约翰·聂夫,掌管富达公司、麦哲伦基金的彼得·林奇,和我们更为熟悉的掌管伯克希尔哈撒韦的沃伦·巴菲特。
还有我们的“超人”李嘉诚。在过去的58年间,他的公司经历过太多次经济周期和政治局势变化,从一个塑料花厂到今天拥有全球最大的集装箱码头公司及化妆品零售集团、横跨欧亚的3G移动网络、日产三十多万桶石油的能源公司,如此强烈的内、外变化下,他却从未有过一年的亏损,直到最近几年仍能让公司保持两位数的利润增长。
成功地避免每逢经济低谷时企业必然要面对的衰退困局,超人是如何做到的?
事实上,先生不但对市场风险高度戒备,并且深知现金储备的力量,也正因此,他一生中几次重大的交易,比如1979年收购和记黄埔和1985年买下香港电灯,都是在极短时间内调动巨额现金完成的,这令任何一个竞标对手望尘莫及。
超人还是一个注重掌握潜在经济风险的管理大师。2006年,他就在和黄系内提醒高级管理团队,要减少债务、准备好应对危险(在2007财年结束时,和黄拥有着1110亿港元的现金及现金等值资产)。
2007年5月,在全球次级债风波尚未爆发之时,李嘉诚就曾数度提醒投资者需谨慎,这种对抽象、复杂、变化多端的市场做出直观读解的能力,远在华尔街之上。同年,他上下半年两次警告国内投资者“中国股市泡沫可能破裂”,并高调、大幅减持国内企业的股票,用套现加以佐证。
然而,李的观点却被国内狂热的股民所嘲弄,有人甚至谩骂:李嘉诚,你有什么资格说中国股市一定有泡沫?
近日,12家非上市券商公布了2008年半年报,其中东海证券、首创证券和恒泰证券成为首批披露业绩巨额亏损的券商。业内人士预测,随着半年报陆续披露,亏损券商的数量将进一步增加。而此前,东方证券已经被曝2008年上半年其全部自营业务将亏损20亿元左右。
面对的是同一个世界,追求的是同一个梦想,结果却大相径庭。联想到林园、邱力源等中国股神的财年巨亏,我们不得不沮丧地承认,尽管两年来与巴股神共进慈善午餐的都有国人,但大陆至今尚未诞生真正属于我们自己的巴菲特先生。
不过,也有亮点涌现,比如深万科。历经1992年和1998年两次地产经济拐点而顽强地存活下来,我们由此或许不难理解,为何在这一轮的地产经济僵局中,万科是那位首先降价促销力求快速回笼资金的“地产先生”。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好的企业和企业经理人之所以成为社会的榜样,皆因其洞悉市场内在的运行规律,精心准备,积极应对来自内与外的双重挑战,并最终战胜之;而飞跃之所以让我们牵挂,亦因其历经上个世纪后20年的艰辛、巨变的市场风雨之路后终成全球同业巨人之故。
而现在,飞跃和他的掌控者能否渡过难关、继续经营,已成为考验他下一次再遇经济低谷时能否稳健过关的一张必答试卷。
一个没有历经几次经济衰退的公司,是不值得信任的,更不值得投资,也不可能成为百年老店。从这个意义上说,当下这个经济转型阶段,恰恰是我们睁大眼睛寻找好企业的良机。
***注:此文为20080729时代商报头版评论,发表时有删节。